形態特徵
頭較短。有角,角形開張。鬐甲稍高,公牛肩峰明顯。胸極深,腹大而不下垂,背腰平直,後軀較短,發育不如前軀。尻欠寬而略斜。尾短,尾毛叢生帚狀,四肢、腹側、胸前裙毛著地。
生產性能
1.產肉性能:九龍縣農牧局和四川省草原研究所進行的調查,該種牛經一般草地放牧,不補飼,10月份屠宰時達中等膘情。8頭成年閹氂牛的平均屠宰率為54.6%(宰前重471.2kg),淨肉率46.1%(淨肉重217.4kg),骨肉比1∶5.5,眼肌面積88.6平方厘米,公、母氂牛的屠宰率分別為57.6%和56.2%;淨肉率分別為47.9%和48.5%;骨肉比分別為1∶4上和1∶6.0;眼嘰面積分別為83.7和58.3平方厘米。
2.泌乳性能:母氂牛自第二個泌乳月開始擠乳,一般每年擠乳5個月(6~10月),入冬(11月)停止擠乳。擠乳季節每天早上擠取一次。產乳量隨牧草生長季節而變化,七八月牧草豐盛、質高,產乳量亦高,分別占全年產乳量的22%和25%左右。據對72頭母氂牛測定,泌乳期產乳量平均為346.9±132kg。乳脂率因季節不同而異,6~7月份為5%~6.5%,8~10月份可達7.5%以上。母氂牛當年未孕,第二年春後叉可擠乳,其產乳量為頭年的2/3左右,乳脂率提高30%左右。
3.役用性能:九龍氂牛善爬陡坡,翻山越嶺極度耐勞。馱牛(閹氂牛)在馱載物資到達目的地後,如無放牧地放牧採食,兩三天不飲不食,仍可馱物上路。一般每頭可馱載60~75kg,個別體壯的可馱重150kg,日行20~25km,連續馱運半月至20d。
4.產毛性能:九龍氂牛每年五六月份剪毛一次。毛的產量因地區間的小氣候不同,差別甚大。洪壩地區,終年霧罩,少見太陽,相對濕度高達80形以上,氂牛的被毛特別緊密厚實,其絨和毛的比例各半。據測定,19頭公氂牛的產毛量平均為13.9±2.4kg;10 頭閹氂牛為1.3±0.9噸;16頭母氂牛為1.8±0.7kg。洪壩以外地區的九龍氂牛的絨毛之比是毛多而絨少。28頭公氂牛平均產毛量為1.O±1.1kg;17頭閹氂牛為1.3±0.6kg;72頭母氂牛為0.4±0.3kg。公氂牛的產毛量隨年齡的增大而增加;母氂牛3~5歲間產毛量最高;閹氂牛的年齡變化對產毛量的影響較小。
地理分布
九龍氂牛主要分布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龍縣及康定縣,鄰近九龍縣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縣和冕寧縣,以及雅安地區的石棉等縣也均有分布。
繁殖性能
母氂牛一般2~3歲初配,6~12歲繁殖力最強,17~18歲喪失繁殖能力。2歲配種、3歲初產的母氂牛占初產母氂牛數的32.5%,3歲配種、4歲初產占總數的59.9%,5歲和6歲初產者分別為6.1%和1.5%。一般是三年兩胎。據統計,2149頭母氂牛,繁殖率為68.4%,繁殖成活率為61.8%。
九龍氂牛季節性發情,每年7月份進入發情季節,8月份是配種旺季,10月份底結束髮情配種。性周期為h~20d左右,發情持續期一般是8~24h,有10為~20另的母氂牛可出現孕後發情。妊娠期約為9個月,翌年3月份開始產犢,5月份為產犢旺季,6月底結束產犢。
公氂牛4~5歲正式留種使用,6~10歲是配種最旺時期,使用年限一般為8年。一頭壯齡公氂牛在一個配種季節可配30~50頭母氂牛。
適應性能
九龍氂牛適應高山峽谷,氣候濕潤,以雜類草為主的高山灌叢草場。食性有異,喜食珠芽寥、人參果、馬先蒿、香清和錫金岩黃耆等雜類草。近年來,九龍氂牛被引至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等縣高山草場,生長發育良好,繁殖正常,但被引至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為主的開闊草地,生長發育稍差。
評價與展望
九龍氂牛是當地藏族人民經過一個多世紀採用較為嚴格的選擇、自群繁育和“競爭性選配”,在橫斷山脈北段高山區的自然經濟和豐盛的水草、較好的飼牧管理條件下,形成的一個具有共同來源、體型外貌較為一致、內部結構比較完整、遺傳性較為穩定、體格碩大、肉用性能良好、毛絨產量較高的地方良種。1979年秋,根據九龍氂牛等級鑑定標準,對主要產區近7000頭公、母氂牛進行了普查,初步鑑定出一等以上公氂牛4頭(占26.6%),母氂牛285頭(占30.8%),為開展本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目前,為克服有“見公就留”的現象,急需建立九龍氂牛繁殖場,進行有組織、有目標、有方向、有計畫的系統選育,提高早熟性、日增重和加寬加大體型,進一步提高產肉及產絨毛性能,使其成為保持良好的放牧性能、肉用及絨肉兼用型氂牛的育成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