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九曲溪全長約9.5公里,面積8.5平方公里。山挾水轉,水繞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畫意。“溪流九曲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形象地勾畫出了九曲溪的秀麗輪廊。
九曲溪次序是逆流而數的。
武夷宮前,睛川一帶為一曲。一曲就在九曲溪的最下游景色暢曠豁達,附近有大王峰、幔亭峰、獅子峰和觀音岩。大王峰雄踞溪北,摩霄凌雲,雄偉壯觀,為武夷36峰之首。山峰頂大腰小,四周崖壁如削,唯有從峰南一條裂縫中攀援木梯才能到達峰頂。登頂四望,武夷36峰皆朝拱此峰,儼然“王者到尊”,難怪古人云:“不登大王峰,有負武夷游”。與大王峰相連者是幔亭峰,這裡有一塊叫漢祀台的方石,據說是漢武帝遣使臣來此祭祀武安君之處。 主要景點有:大王峰、幔亭峰、鐵板嶂、水光石等;
右折,從浴香潭北上,是為二曲。二曲一段幽深險峭的峽谷,武夷36峰中最迷人的玉女峰就在二曲西側,與大王隔溪相對佇立在溪水旁。玉女峰南邊有武夷山勝景“一線天”,它在靈岩伏義洞深處。主要景點有:玉女峰、仙榜岩、仙館岩等;
經雷磕灘,溪水折而向南,形成一人灣環,是為三曲。三曲南崖的小藏峰有聞名於世的“架壑船棺”。據考證,船棺大約出自距今3400多年前的青銅器的時代,它是古越族人的一種葬俗。架於千仞絕壁之上,未知是如何架上去的,謎也。主要景點有:小藏峰、仙遊岩、升日峰等;
由臥龍潭,向北至古錐灘,為四曲。四曲勝景是隔溪對峙地兩座巍巍巨岩,東為在藏峰,西為西釣台。然大藏峰橫空盤立,倒影碧波,飛翠流霞。巨岩、幽洞、深潭。是大藏峰的三絕。西釣台臨溪而立,形如一仙翁在溪邊垂釣。主要景點有:大藏峰、仙釣台、御茶園、小九曲等;
從題詩岩、小九曲北上至平林渡口,是為五曲。五曲是九曲中最為開闊的地方,這裡有林木蔥鬱的平林洲,洲上有隱屏峰、接筍峰,玉華峰等名峰。隱屏峰下有著名的紫陽書院,是南宋理學家朱熹講學處。玉華峰與隱屏峰相峙而立,風姿獨秀。在隱屏峰之西有斷續三霍截的接筍峰,峰下有“鐵象石”,這裡是進入茶洞、攀登接筍峰門戶,在峰頂可見天游峰瀑布。在五曲“接筍峰”和六曲“仙掌峰”之間有“雲窩”。這裡依崖臨水,奇石盤錯,每當晨昏,雲霧飄泊。主要景點有:雲窩、武夷精舍、茶洞、隱屏峰等;

經老鴉灘,至百花莊附近的獺控灘,是為七曲。七曲其北岸有武夷山風景區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54米。在峰頂四望武夷全景,座座山峰皆翹首向東,千山萬壑盡皆匍匐腳下。主要景點有:三仰峰、天壺峰、琅岩等;
芙蓉灘東西為八曲。八曲水天空闊,碧水中怪石爭奇鬥巧,有上水獅石、下水龜石等石景。此曲有“水上動物園”之稱。主要景點有:上水獅石、上、下水龜石、象鼻岩、駱駝峰、貓兒石、海蚧石等;
從幛岩附近的淺灘至齊雲峰下的星村鎮,是為九曲,九曲盡頭是星村,放眼四望,平疇沃野,豁然開朗。 主要景點有:齊雲峰、白雲岩、雙獅戲球石等。
自崇桐公路開通後,游古人游九曲溪,是從武夷宮按曲序逆流而上。武夷宮前,晴川一帶為一曲,從此逆流而上直至齊雲峰下的星村鎮,是為九曲。沿途無處不成景。自崇桐公路開通後,遊人則是從九曲到一曲順流而下,這樣隨波逐流,更加輕快、迅疾。游九曲,所乘之舟為8~9根去皮毛竹烤後紮成。吃水淺、浮力大,遊人乘坐安穩舒適,視野開闊,可見山景,能賞水色,漂流而下,疾徐相間,既輕鬆愜意,又有驚無險,是現代旅遊中頗帶刺激性的旅遊項目。當地人又把武夷山稱為"四菜一湯",這起其中的"一湯"代表的就是九曲溪。
相傳唐堯時彭祖率領族人來到崇安居住,當時洪水泛濫,到處汪洋一片,民不聊生。彭祖的兩個兒子彭武和彭夷帶領大家挖河堆山,疏浚洪水,他倆所挖的河道就是九曲溪。人們為了紀念武、夷兩兄弟,就把此山稱為“武夷山” ,並在九曲溪匯入崇陽溪的地方建造了武夷宮。
竹筏

遊覽九曲溪的水上工具是古樸的竹筏(古時"箄",當地人叫竹排)。坐筏觀山,極目皆圖畫,丹山、碧水、綠樹、藍天、白雲相映成趣,呈現出武夷山大自然五彩繽紛的色彩美。沿途看到奇峰相疊、嵌空而立,那高低相錯的山巒,如旌旗招展,那氣勢磅礴的岩峰,如萬馬奔騰。展示了大自然中極富韻味的參差美。武夷山以竹筏為遊覽交通工具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於它浮力大,吃水淺,輕便靈活,筏工只要用一根竹篙駕馭。它可以平穩地漂過深潭,也可飛快地滑下淺灘;可以靈巧地避開突立中流的礁石,又可急劇地轉彎。人坐筏上無遮無攔,全方位地沉浸在碧水丹山之中,無噪音、無污染,抬頭可見山景,俯首可觀水色,側耳能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剛柔相濟。可以說是竹筏水中流,人在畫中游"看山不用杖而用舟",即使是白髮翁嫗,仍可盡情漫遊,遍覽山水之美。
漂流
是從武夷宮按曲序逆流而上。自崇桐公路開通後,遊人則是從九曲到一曲順流而下,這樣隨波逐流,更加輕快、迅疾。游九曲,所乘之舟為8-9根去皮毛竹烤後紮成。吃水淺、浮力大,遊人乘坐安穩舒適,視野開闊,可見山景,能賞水色,九曲溪漂流而下,疾徐相間,既輕鬆愜意,又有驚無險,是現代旅遊中頗帶刺激性的旅遊項目。
懸棺

同天葬、水葬一樣,懸棺葬是一種古老的喪葬形式。葬址一般選擇在臨江面水的高崖絕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離水面數十至數百米的天然或人工開鑿的洞穴中,有些則是直接放在懸空的木樁上面。武夷山九曲溪兩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懸棺遺蹟十餘處。
經過碳14測定,白岩和觀音岩保存完好的兩具船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隨葬的龜形木盤是具有商周青銅文化特徵的遺物。
據考證,當年中國南方分布著大大小小許多部落,他們大多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徵,因而被今人統稱為古越人。船是古越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把死者放入船形棺木是對死者的敬重。而出於對高山的崇仰,他們又把逝者安放在最接近“天神”的地方,以使他們不被世人打擾,從而更好地庇佑後人。
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是如何安放在懸空的絕壁上的呢?從棺木棺蓋首尾兩端鑿有穿繩用的方孔推測為懸索吊下。在放置懸棺的峭壁背後或兩旁一般地勢較為平緩,人們先將棺木運上山,派工匠鑿好洞穴或架好木樁,再將棺木吊裝好。有時候,先沿崖壁鑿出平行的一條通道,將棺木依次推進,可以集中放置一批棺木以省去許多麻煩。據三國時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記載,當時浙江瑞安至福建連江一帶的“安家之民”和“台灣土著”、“夷州民”在飲食起居、風俗習慣上非常相近,都有懸棺葬的習俗。而在台灣偏僻的小島蘭嶼的雅美人中間,這種葬俗保留至今。
民間傳說
相傳唐堯時彭祖率領族人來到崇安居住,當時洪水泛濫,到處汪洋一片,民不聊生。彭祖的兩個兒子彭武和彭夷帶領大家挖河堆山,疏浚洪水,他倆所挖的河道就是九曲溪。人們為了紀念武、夷兩兄弟,就把此山稱為“武夷山”,並在九曲溪匯入崇陽溪的地方建造了武夷宮。文學作品
1962年郭沫若曾作《游武夷山泛舟九曲》詩曰: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凌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劉康毅《九曲溪》
九曲山溪泛竹舟,人間仙景眼底收。蛤蟆吞天金龜夢,象鼻吸水猿人頭。
鐵壁屏嶂玉女怨,青劍裂石志士酬。三三六六一欸乃,空谷蕭鼓落日休。
青峰作杯水當酒,醉我童心溪中游。飛翠流霞十五里,杭州西湖應愧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