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海灘相是指以波浪作用為主的海岸或海岸地帶,形成大致沿海岸平行展布沉積物特徵的綜合。海灘沉積物既有陸源碎屑沉積也有碳酸鹽沉積。
特點
海灘相又稱為濱岸相或海岸相,其位於最大風暴潮線至浪基面之間,包括無障壁海岸相和障壁型海岸相(障壁島相、渴湖相、潮坪相等)。淺海相位於波基面以下的陸棚區,向陸方向與濱岸相銜接,向海與半深海相毗鄰。
在古代沉積中,海灘相與沿岸沙壩亞相、濱外沙壩亞相一起常構成重要的含油氣儲層,塔里木盆地石炭紀的“東河砂岩”就是典型的海灘相儲層並形成大油田。海灘的沉積物來源,既有陸源侵蝕及海崖侵蝕提供大量沉積物,也有陸架沉積物向海岸運動再改造、熱帶海岸生物成因的碳酸鹽碎屑物,還有來自火山噴發的碎屑物。並在波浪和風暴浪作用下形成砂質海灘、礫質海灘、生物碎屑或碳酸鹽海灘和火山碎屑質海灘。典型的陸源砂質海灘相可根據海岸地貌、水動力狀況劃分出海岸沙丘、後濱、前濱和臨濱亞相。
臨濱亞相一般是指位於低水位線至波基面之間常年有水地帶沉積的沉積物特徵的綜合。也是海灘沉積中最重要的地區,一般可進一步分為下、中、上三部分:下臨濱沉積是臨濱能量較低地區,主要為細砂、粉砂和濱外泥岩的不規則互層,含海相化石,生物擾動強烈,常具水平紋層和浪成波痕,但紋層多為生物擾動破壞,此外,頻繁夾有高能的風暴沉積;中、上部臨濱沉積主要是由水動力條件強烈的破浪帶形成的濱外壩沉積,沉積物粒級粗、分選好、交錯層理髮育,但至上臨濱頂部接近前濱地帶雖已處於碎浪帶,仍屬高能環境,沉積物可以從細粒級到砂礫級,主要構造為多方向的槽狀交錯層理,並見有風暴侵蝕面和凹槽狀交錯層。
沉積構造是具有海灘代表性的沖洗交錯層理、風成的沙丘交錯層理、浪成交錯層理及浪成波痕,特別是所反映的雙向和多向的古流向構造,構成海灘相鑑定的主要特徵。
在風暴天氣下的海灘,由於受強烈的風暴流影響,正常海灘沉積將受到極大的改造。據張國棟等(1987)對現代舟山海岸風暴沉積的研究,風暴來臨時,後濱的下部至臨濱的上部(包括全部前濱帶)原剖面沉積全部遭受侵蝕,而形成的風暴流一是將較輕的碎屑物拋向後濱的上部至風成沙丘帶堆積;二是產生的離岸風流將更多的粗粒碎屑物裹攜在臨濱下部-淺海陸架區堆積,將使海灘層序中夾有更多的底部具有截切各種紋層的沖刷面、能量不協調的粗粒序層、凹槽交錯層沉積。另據現代海灘發育的高能礫質沉積物(即礫灘),多系風暴流或風暴引起的沿岸流作用的產物。因此,在古代地層記錄中這類風暴事件性沉積在海灘相中更容易保存和分布。
識別要求
海灘相層序的識別取決於結構、組構和沉積構造的垂向鑲嵌結構的識別,這些標誌綜合起來反映整體向下逐漸從高能量(高流態)環境條件到正常低能量環境條件。暴露證據,例如細粒潮上碳酸鹽岩和(或)蒸發岩、古土壤或者地表結殼一定會出現於退積層序的高能量、低角度、平行紋層前濱粒屑灰岩層之上。獨特的沉積特徵,例如梯形晶洞、改造灘岩碎屑和海相滲流海灘岩膠結物非常常見,一般有助於識別古代灘相層序。
研究與運用
①海南島東岸文昌、瓊海縣境內的沙老珊瑚岸礁是環海南島現代岸礁中規模最大的礁區。岸礁基底為花崗岩,沿岸是萬泉河沖積平原區。該區水文、氣象因素基本適應珊瑚岸礁的發育。礁區可分下列沉積相帶:1)原生礁體相——由保持生長勢的珊瑚骨架和充填於骨架中的生物碎屑組成,它們巳粘結成礁塊粘結岩;2)礁坪相——自海向岸可分邊緣淺灘、礁坪外帶和礁坪內帶,主要由生物碎屑堆積而成;3)海灘相——由拍岸浪形成的沖流和回流將礁坪上的生物碎屑和陸上帶來的陸源碎屑堆積而成,有灘肩的海灘上部沉積物受到風的改造;4)沿岸砂堤相——拍岸浪的沖流把海灘沙推向高處堆積而成;5)瀉湖和沼澤相——位於兩道平行砂堤間,由生物碎屑和陸源碎屑堆積而成。 ②運用野外實測剖面和新的地層劃分方法,對鄂爾多斯盆地東部河東煤田離柳礦區蘇村-毛港剖面石炭-二疊系沉積地層進行詳細的沉積岩石學研究。根據岩相組合及沉積結構、構造特徵可識別出本區自晚石炭世至晚二疊世早期發育的沉積相包括:障壁濱海-瀉湖相、潮坪相、海灘相、三角洲相、碳酸鹽岩台地相以及陸上火山噴發相。研究發現泥舌穿刺結構、鮞綠泥石和海綠石的出現及沉積相特徵表明本區中-上二疊統的沉積相屬海陸互動相而非陸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