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堂寺

釋迦牟尼鍍金剛像:高2.26米,肩寬0.9米,底座高0.46米。 觀音菩薩鍍金銅像:通高18厘米,肩寬10厘米,座高5厘米,邊寬16厘米,蹲坐。 強巴甲達瑪(彌勒佛)鍍金銅像:通高57厘米,肩寬17厘米,座高26厘米,邊寬40厘米。

乃堂寺,在昌都地區類烏齊縣境內,位於縣駐地東南的濱達鄉。寺廟背靠丁夏山,面向乃水河,北面是多吉岩(金剛岩),佛教徒稱其為如持十六羅漢的聖地,故取名“乃堂寺”。
相傳,佛教大師宗喀巴對其弟子堅贊僧格說:“你到康區去吧,在那猶如白獅的岩下,有一片形似象鼻的平原,其狀似十六羅漢圍繞,加持至深,弟子能修一座寺廟使眾生大吉,感召天下客,我當作為助伴。”於是,堅贊僧格遵照大師授記,到康區依靠當地施主的贊助,在1433年(藏曆第七繞迥之水兔年)創建了乃堂寺。堅贊僧格始祖宗喀巴為師,精通佛教論理,是宗喀巴最優秀的弟子之一。
乃堂寺由善經堂、僧舍和大殿三部分組成。善經堂為二層藏式平頂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坐西朝東,前有明廊,面積4柱;經堂中間4柱托起天窗,堂內主供釋迦牟尼塑像,其兩側供有木質的仲班覺桑布靈塔和堅贊僧格靈塔,高一層樓,旁邊還供有扎西平措泥塑靈塔和銅鑄造的千佛;背後經架上藏有《丹珠爾》一套和《宗喀巴傳》18部,以及其他經卷上千卷,可惜在“文革”中已散失。經堂內四壁曾繪有格魯派題材的壁畫。
大殿坐北朝南,藏式二層樓。前面為庭院,主殿門為雙排六柱的前廊,廊壁繪有四大天王和生輪迴圖。殿中有4長柱托起天窗。殿內東部曾供有宗喀巴千尊,北部供有一層樓高的三師徒泥塑像;中央供有主尊釋迦牟尼響銅佛像;中央供有主尊釋迦牟尼響佛像,其左右供有鍍金銅千尊和密集、勝樂金剛等用響銅鑄造的千尊15座;還有綠度母、無量光佛、觀音菩薩等泥塑像和噶當小塔。此外,還珍藏有金銀粉書寫的《甘珠爾》和《丹珠爾》各一套;縣掛唐卡一百餘幅,主要內容為千佛、綠度母、藥師佛、十六羅漢等,可惜在“文革”中均被毀壞。大殿二層設有經堂、活佛居室、倉庫和護法神殿。護法神殿內供有高一米多的六臂護法神和法王、吉祥天母、具德四面佛及昌都寺護法神等泥塑像。
乃堂寺珍藏有各類文物,主要有:
釋迦牟尼鍍金剛像:高2.26米,肩寬0.9米,底座高0.46米。左手托缽,右手施觸地印,結跏趺坐於木寶座方台上,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其兩側站立文殊、彌勒菩薩:文殊菩薩立於蓮花座上,座高7厘米,座邊寬16厘米,腰粗6.5厘米,右手置於胸前,左手自然下垂;彌勒菩薩立於蓮花座上,通高59厘米,肩寬16厘米,腰粗6.5厘米,座高7厘米,座邊寬16厘米,右手下垂,左手置於胸前,造像均袒右肩,下著長裙,風格秀麗。據說釋迦牟尼在世時,從天界迎請比學嘎瑪等聖匠鑄造佛像6尊,釋迦牟尼親自為其鍍金銅像開光,該尊佛像是從印度運進漢地後,又由犏牛馱運到康區類烏齊,甚為珍貴。
觀音菩薩鍍金銅像:通高18厘米,肩寬10厘米,座高5厘米,邊寬16厘米,蹲坐。鵬螺親閒門高29厘米,鵬鳥獨居高處,兩旁有兩隻猴子,鏨花鍍金,古樸莊嚴。
強巴甲達瑪(彌勒佛)鍍金銅像:通高57厘米,肩寬17厘米,座高26厘米,邊寬40厘米。佛頭戴五佛冠,左肩有寶瓶,右手持法器。該寺有鍍金銅像五十多尊。
六臂依怙木雕像:通高37厘米,座高5厘米,邊寬17厘米。怒眼張口,手持法器,大肚赤足,站立,腳下踏入和大象,呈忿即將相。
經書:藏有《十萬頌》三套、宗喀巴言傳《十分頌》三套。
乃堂寺信奉格魯派,現有僧侶七十多人。該寺建築、壁畫、主尊及各種佛像保存良好,香火旺盛,是佛教徒禮佛習靜的場所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