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震型地震(main shock type)是指主震震級突出又有很多餘震的地震序列。是一種最常見的地震序列類型,主震釋放出的
簡介
一個地震序列中最強的地震稱為主震;主震後在同一震區陸續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為餘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區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為前震。地震序列可分為以下幾類:
(1)主震型—主震的震級高,很突出,主震釋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又分為“主震—餘震型”和前震—主震—餘震型”兩類;主震型的最大特點是主震震級突出,主震和最大前震、最大餘震的震級相差顯著。
(2)震群型—沒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出來的;震群型的最大特點是沒有突出的主震,前震、餘震和主震震級較接近,一般相差在1級以內。
(3)孤立型(單發性地震)—其主要特點是幾乎沒有前震,也幾乎沒有餘震。孤立型的最大特點是前震和餘震少而小,且與主震震級相差極大。
首發強震是指一個地震序列中第一次發生的強震。在它之後還有與它震級相近的或稍大於它的地震。所以首發強震既不同於主震,也不同於前震。在震群型地震中常出現這類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和1989年巴塘地震。強餘震是指主震後再次發生比主震小0.7級左右的地震。強餘震多出現在主震型和震群型的地震序列中。根據強餘震距主震時間的長短,又可分為早期強餘震和晚期強餘震。
特點
主震-餘震型地震的特點是:主震非常突出,餘震十分豐富;最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級和最大餘震相差0.7~2.4級。
主震發生前先有一些前震出現,這種主震-餘震型地震也叫前震-主震-餘震型地震。例如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前,自2月1日起即突然出現小震活動,且其頻度和強度都不斷升高,於2月4日上午出現兩次有感地震;主震於當日18時36分發生。
研究
基於震源機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區域應力場特徵研究地殼構造應力場是地球動力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探討地殼構造應力場的空間分布形態及其隨時間的動態演化,進而追蹤地殼構造運動的演化歷程,認識現今的地殼構造活動及其發生機制,從而預測地殼構造運動未來的發展演化規律。地震是由於地球內部的岩體受到構造應力作用,導致岩體突然斷裂錯動的結果。研究斷層附近的應力場有助於了解地震發生的物理過程,目前較為普遍和有效的一種途徑是通過震源機制解來推斷應力主軸的方向。震源機制參數是推測震源區震前和震後構造應力的重要資料,可以反映震源斷層的力學性質和動力學特徵,揭示地震破裂的力學機制,給出地震的等效釋放應力場。
強震序列的震前、震時和震後,震源區應力場會有一變動過程。根據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解的時間進程描述應力場釋放調整的動態圖象,對序列中中小地震震源機制解的變化特徵和應力場隨時間的變化過程進行研究,歸納提取出強餘震發生前應力場變化的共性特徵,通過多次震例經驗的積累,可為強餘震預測提供新的方法和物理力學依據。1989年、1991年、1999年大同三次地震序列和1998年張北地震序列及唐山地震序列是華北地區重要的地震事件,更是研究首都圈地區地震活動特徵不可缺少的重要事件。地震序列中餘震是震源區應力場調整的產物,大量中小餘震震源機制解攜帶的應力張量信息,可以描述震源區的應力場狀況,認識應力場的時空變化特徵,了解區域應力場的積累和調整過程。研究強震前後震源區應力場的時空變化,有助於了解地震孕育的力學過程。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套用Gephart的應力張量反演方法,對地震序列的應力場變化特徵採用分時段逐步深入的研究方法,即根據地震序列活動的起伏特徵,劃分不同的研究時段,以孕育與發震過程中的力學分析為主體,以各時段的特徵表現為典型現象進一步分析應力場的總體變化特徵,研究各地震序列應力的積累和調整過程以及主震和強餘震前的應力場變化規律,歸納總結應力場變化的共性特徵。
專家指出:地震預測是世界公認的科學難題。它的困難在於地震物理過程本身所具有的複雜性和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即人們無法深入到地球內部直接在震源內設定台站、安裝觀測儀器。再者,大地震的復發時間比人的壽命、比有現代儀器觀測以來的時間長得多,這也限制了科學家目前所掌握的地震觀測資料的完整性和它的科學價值。目前,地震學家只能利用很不完整、很不充足,甚至有時還是很不精確的資料進行推測和判斷,從而決定了地震預測預報遠未達到氣象預報那樣的準確程度。地震一般都不是只震一次就完事的孤立的地震事件,為此,人們常把一次強震以及發生在相近時間和同一地質構造帶內的一系列大小地震稱為地震序列,並將它劃分為主震型、震群型和孤立型等幾種震型。
主震型:該類型震級很高,其釋放的能量為整個序列的90%以上,震群型:屬此類地震的沒有突出的主震,其能量是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來實現的,最大的地震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地震釋放能量的比例不大於80%。孤立型或稱單髮型地震:其能量幾乎是通過一次孤立的地震釋放的。判定地震序列,對於預報地震趨勢尤其是判斷震後趨勢和防震減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該地震屬主震型序列,那就是說主震後再不會發生比主震更大的地震,此時應把注意力放在監視其較大的餘震活動上;如果該地震是屬於震群型序列地震,那么此時就應該把注意力和工作放在與破壞性地震震級相近的下一次大地震上;如果是一次孤立型的地震,那么大震後大家盡可放心,因為不會再有地震發生了。
台灣主震型地震
台灣宜蘭地區6日凌晨連續發生地震,至7時20分,接連發生8次規模在芮氏4.2級至5.9級的地震,地震中央為北緯24.67度,東經121.85度,屬於近距離的淺層地震。
第一起地震發生在2時59分,規模為芮氏4.2級;3時06分和3時07分分別發生兩起5.9級地震;此後又發生了5次4級以上餘震。台灣“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專家指出,由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發生碰撞,才導致這一次地震發生,2時59分是前震,3時06分和3時07分為主震,後面接連幾次都是餘震。劇烈的搖晃,使台灣北部許多民眾從睡夢中驚醒。“氣象局”不排除未來還會有規模5級以上地震發生。
威力相當於0.4顆核子彈
“台灣地震測報中心”表示,從昨天凌晨2時59分到昨天上午11時02分為止,全台共連續發生8次有感地震。凌晨2時59分首先發生規模4.2的前震,最大震度為宜蘭蘇澳的三級;接著3時06分發生第一次主震,震央位於宜蘭蘇澳站北方6.2公里,剛好是陸地和海岸線交界處,地震深度只有8.5公里,地震規模達到5.9級,各地最大震度為宜蘭縣五級、花蓮縣及台北縣為四級,桃園縣、台北市、基隆市、花蓮市都達到三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時07分在宜蘭蘇澳站6.9公里,發生第二起規模5.9主震,地震深度為7公里,最大震度為宜蘭縣五級,花蓮縣、台北縣四級,台北市、台中縣等地有三級。主震發生後一個小時內,連續發生三起規模在4級或5級以上的有感地震。清晨5時06分、7時19分又各發生一次規模4級以上的餘震,11時02分又發生第8次規模4.5級的有感地震。截至昨天上午11時,小規模餘震共發生了約221次。氣象部門表示,由於地震深度較淺,昨天的主震震動時間長達69秒,相當於0.4顆核子彈威力。
許多民眾連夜裹著被子逃生
由於5日晚寒流來襲、氣溫超低,很多人都早早入睡。地震發生後,劇烈的搖晃使台灣北部民眾從睡夢中驚醒。主震發生地宜蘭地區的許多民眾裹著被子逃生。一名高中生從2樓跳下造成腳踝扭傷,另一名婦女因驚嚇引發心臟病。人們不敢留在家中,紛紛聚集到街頭,有的還舉家開車到空曠地點避難,一時間,宜蘭地區一片混亂。
在震央附近的宜蘭至少造成4名民眾受傷送醫院,還有自來水管爆裂、近十棟房屋建築受損、圍牆倒塌等災情傳出。在一個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別突出,所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這個最大的地震就叫主震。而在一個地震活動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發生時間接近、地點接近、大小接近的兩次地震釋放,就叫雙主震型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