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基礎

中醫藥學基礎

《中醫藥學基礎》是2009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梅。 本教材供高等醫藥院校藥學類專業使用,也可作為中醫藥愛好者自學用書。

基本信息

書籍內容

《中醫藥學基礎(第2版)》是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藥學類規劃教材之一。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紹中醫基礎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體質學說、病因、發病、診法、病機與辨證、預防、治則與治法等;中篇介紹中藥的基本知識及常用中藥300多味,對其中179味中藥的處方用名、來源炮製、性味歸經、功效套用、現代套用、用法、注意事項、化學成分、藥理作用以及臨床報導等做了較系統的介紹;下篇介紹方劑的基本知識及常用方劑100多首,並對其中105首方劑的處方來源及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現代臨床套用及藥理研究等內容做了較全面的闡述。

圖書目錄

緒論 中醫藥學發展概況

一、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二、中藥的起源和發展

三、方劑的起源和發展

上篇 中醫學基礎

第一章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第一節 整體觀念

一、人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二、人與自然界環境的統一性

三、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第二節 辨證論治

一、病、症、證的基本概念

二、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

三、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第二章 陰陽五行學說

第一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第二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第三章 藏象經絡學說

第一節 概說

一、藏象的概念和藏象學說的特點

二、臟腑的分類與區別

第二節 五臟

一、肝(木)

二、心(火)

三、脾(土)

四、肺(金)

五、腎(水)

第三節 六腑

一、膽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節 奇恆之腑

一、腦

二、女子胞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一、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二、髒與腑之間的關係

三、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第六節 經絡

一、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的組成

二、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

三、經絡的生理功能與套用

第四章 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第一節 氣

一、氣的概念和分類

二、氣的運行

三、氣的生理功能

第二節 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及運行

三、血的生理功能

第三節 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與輸布、排泄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第四節 精

一、精的生成

二、精的功能

第五節 氣血津液精之間的關係

一、氣和血的關係

二、氣和津液的關係

三、血和津液的關係

四、精和氣的關係

五、精和血的關係

六、精和津液的關係

第五章 體質

第一節 概念

一、中醫體質學的概念

二、中醫體質的概念

三、相關概念的區別

第二節 中醫體質形成的影響因素

一、先天因素

二、後天因素

三、其他因素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一、正常分類方法

二、正常體質

第四節 體質的臨床套用

一、預防疾病的發生

二、指導疾病的治療

第六章 病因

第一節 外感六淫

一、風

二、寒

三、暑

四、濕

五、燥

六、熱(火)

第二節 內傷七情

第三節 疫癘

一、疫癘致病的特點

二、影響疫癘發生和流行的因素

第四節 痰飲和瘀血

一、痰飲

二、瘀血

第五節 其他病因

一、飲食不調

二、勞逸失常

三、寄生蟲

四、外傷

第七章 發病

第一節 發病原理

一、正氣不足與發病

二、邪氣與發病

三、環境與發病

第二節 發病類型

一、感而繼發

二、伏而後發

三、繼發

四、徐發

五、復發

第八章 診法

第一節 中醫診斷學

一、概念與內容

二、基本原則

第二節 四診

一、望診

二、聞診

三、問診

四、切診

第九章 病機與辨證

第一節 八綱的‘病機與辨證

一、表里的病機與辨證

中篇 中藥學基礎

下篇 方劑學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