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症診療常規

《中醫病症診療常規》是2008年由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園桃。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醫病症診療常規 中醫病症診療常規
本書旨在將中醫診療納入標準化、科學化及規範化的管理軌道,為中醫及中西醫專業人員在日常診療工作中提供必須遵循的技術規範,也是對醫療質量實施評判的依據之一。在編寫過程中,廣泛聽取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對中醫臨床病證進行逐條複議、論證和完善,《常規》涵蓋中醫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科別,分病證名、診斷依據、證候分類、治療方案、療效評定、注意事項等部分,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藥病證分類編碼》所列病證原則進行編碼,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常規》根據疾病共性確定診療方案,又倡導針對具體病人的特殊性選擇最佳方案。“辨證施治”、“審因施治”、“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等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臨床運用時要找準中醫、中西醫結合的“時間窗”,不囿於中醫療法或者否定西醫療法,而是要堅持中醫為主,能中不西,中西結合的指導思想,在各病證條目中體現中醫綜合療法的優勢和現代循征醫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發揮中、西醫兩法的長處,本著科學的態度,一切以提高臨床療效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作者簡介

陳園桃,l956年8月出生,主任中醫師,現任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泰州市中醫學會會長、泰州市中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曾獲“泰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優秀院長”等稱號。
在省級以上雜誌發表論文十餘篇,參與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畫《“瘀熱”病因在內科難治病發病中的機制及其分子基礎研究》,參與主持國家科技部“十五”攻關計畫<急性缺血中風辨證規範和療效評價的示範研究>等課題。《Bid基因表達和Caspase一3活性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腦損傷中的變化及與細胞凋亡的關係》等多項科研成果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其撰寫的醫院管理論文多次在省市院長管理論壇交流並獲獎。

目錄

中醫內科病證診療常規
1 感冒
2 咳嗽
3 肺熱病
4 肺癰
5 肺脹
6 肺癆
7 咯血
8 懸飲
9 喘證
10 哮證
11 慢性支氣管炎
12胃痛
13 嘔吐
14 痞滿
15 反胃
16 噎膈
17 呃逆
18 腹痛
19 泄瀉
20 痢疾
21 濕阻
22 濕溫
23 霍亂
24 便秘
25 吐血
26 便血
27 脅痛
28 積證
29 聚證
30 膽脹
31 黃疸鼓脹
32 慢性胃炎
33 消化性潰瘍
34 急性肝炎
35 慢性肝炎
36 肝硬化
37 腸易激惹綜合徵
38 潰瘍性結腸炎
39 心悸
40 不寐
41 胸痹心痛
42 病毒性心肌炎
43 冠心病心絞痛
44 高血壓病
45 充血性心力衰竭
46 高脂血症
47 水腫
48 關格
49 慢性腎炎
50 慢性腎衰竭
51 熱淋
52 石淋
53 血淋
54 膏淋
55 血尿
56 癃閉
57 腰痛
58 陽痿
59 遺精
60 早泄
61 痙證
62 厥證
63 郁證
64 癲證
65 癇證
66 頭風
67 眩暈
68 中風
69 顫證
中醫外科病證診療常規
中醫婦科病證診療常規
中醫兒科病證診療常規
中醫眼科病證診療常規
中醫耳鼻喉科病證診療常規
中醫肛腸科病證診療常規
中醫皮膚科病證診療常規
中醫骨傷科病證診療常規
中醫針灸科病證診療常規
中醫推拿科病證診療常規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中醫內科病證診療常規
1 感冒
感冒系外感時邪,客於肺衛所致,以鼻塞、流涕、咳嗽、惡寒、發熱、頭身酸痛為主要臨床表現。
1.1診斷依據
1.1.1 鼻塞流涕,噴嚏,咽癢或痛,咳嗽。
1.1.2 惡寒發熱,無汗或少汗,頭痛,肢體酸楚。
1.1.3 四時皆有,以冬春兩季為最多。
1.1.4 血常規檢查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1.2 辨證施治
1.2.1 風寒束表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噴嚏。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辛溫解表,方如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10g、防風10g、蘇葉10g、豆豉10g、柴胡10g、前胡10g、桔梗10g、陳皮10g、炙甘草4g、蔥白3g、生薑3片。
1.2.2 風熱犯表證:發熱,惡風,頭脹痛,鼻塞流黃涕,咽痛咽紅,咳嗽。舌邊尖紅,舌苔白或微黃,脈浮數。辛涼解表,方如銀翹散加減。銀花10g、連翹10g、山梔10g、豆豉10g、薄荷後下6g、淡竹葉15g、蘆根10g、牛蒡子10g、桔梗6g、甘草4g。
1.2.3 暑濕襲表證:見於夏季,頭昏脹痛,鼻塞流涕,惡寒發熱,或熱勢不揚,無汗或少汗,胸悶泛惡。舌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暑祛濕解表,方如新加香薷飲加減。藿香10g、佩蘭10g、香薷10g、厚朴10g、扁豆10g、銀花10g、連翹10g、鮮荷葉10g、鮮蘆根10g。
1.2.4 體虛感冒
1.2.4.1 氣虛感冒證:感冒反覆,惡寒較甚,發熱,無汗或自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無力。舌苔淡白,脈浮無力。益氣解表,方如參蘇飲加減。黨參10g、蘇葉10g、前胡10g、制半夏10g、陳皮10g、枳殼10g、桔梗10g。
1.2.4.2 陰虛感冒證:身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乾,乾咳痰少。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滋陰解表,方如加減葳蕤湯。玉竹10g、豆豉10g、薄荷6g、蔥白10g、桔梗3g、白薇10g、甘草4g、大棗5枚。
1.2.5 兼證
1.2.5.1 夾濕證:兼見頭重體倦,胸悶泛惡,口淡納呆。舌苔膩,脈濡。燥濕和中,方如平胃散、藿香正氣散加減。
1.2.5.2 夾滯證:兼見胸悶脅痛或脘腹脹滿,噯氣食少。舌苔厚膩,脈滑。理氣寬胸,方如消積導滯丸、香蘇散、保和丸加減。
1.3 其他療法
1.3.1 中成藥:風寒束表證可選午時茶等辛溫解表類中成藥;風熱犯表證可選用銀翹散、防風通聖丸等清熱解毒類中成藥;體虛易於感冒者平時可服用玉屏風散等益氣固表類中成藥。
1.3.2 針灸:疏風解表,取風池、列缺、外關等穴;清熱解表,取風池、大椎、曲池、合谷等穴。
1.3.3 推拿:一指禪推或按揉大椎,配合拿肩井,按太陽;自大椎反覆擦至肺俞,使局部有發熱感。
1.3.4 食醋熏蒸法:每立方米空間用食醋1~2m1加水1~2倍稀釋後加熱熏蒸做空氣消毒,可預防本病。
1.4 注意事項
1.4.1 併發症處理
1.4.1.1 肺炎:高熱不退,伴咳嗽胸痛,咯痰黃濁或鐵鏽色,肺部有實變體徵,X線攝片示一側或兩側肺葉或肺段炎性陰影。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增高,提示並發肺炎,參照“肺熱病”診療常規處理。
1.4.1.2 病毒性心肌炎:感冒後出現胸悶胸痛,心悸乏力,或有頭痛噁心,食慾減退,心率增快甚至出現節律不齊,應做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以及做心電圖、心肌酶譜等檢查。若診斷為並發病毒性心肌炎,則需臥床休息,必要時中西醫結合治療,根據病情可參照“心悸”、“喘證”診療常規處理。
1.4.2 個人調攝:感冒流行期間要重視預防,防寒保暖。氣候變化時要隨時增減衣服,避免淋雨受涼及過度疲勞。勸患者不要去公共場所,以防止交叉感染。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病等患者,一旦感冒,要及時治療,以免引起急性發作,加重原有病情。
1.5 療效評定
1.5.1 治癒:症狀消失。
1.5.2 好轉:發熱消退,臨床症狀減輕。
1.5.3 未愈:臨床症狀無改善或加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