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治法

中醫外治法

中醫外治療法在臨床中的運用外治法對損傷局部進行治療,在各科中尤以外科中占著重要的的地位,其方法較多,有中醫推拿,針灸,外用藥物,手法,夾縛固定,牽引,手術療法,和練功療效法等,可根據病情選擇運用。

中醫外治法包括內容

中醫外治法是運用藥物和手術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於患者體表某部或病變部位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藥學研究部門聯手中醫藥大學,對國內外收集拾遺上百種珍稀難得藥材,包括礦石類、植物類、動物類中藥進行理論創新和臨床研究,為疑難性皮膚病、性病、皮膚瘡瘍提供多元化的診療康複方案,滿足個性化診治需求。

1、外用藥物

是套用於傷患局部的藥物。早在秦漢時代就套用於敷貼治傷。臨床外用藥物大致可分為敷貼藥,搽擦藥,熏洗濕敷藥與熱熨藥。

(1).敷貼藥:是將藥製劑直接敷貼在損傷局部,使藥力發揮作用,根據病因不同所藥膏也有所不同。如:濕經通絡,祛風除濕類,適用於損傷日久,復感受風寒濕邪者,可選用濕經通絡膏;因其套用方便,藥效持久,便於收藏攜帶,經濟節約,有較多的藥物組成,適合治療多種疾患。用於治療損傷,可堅骨壯筋,舒筋活絡;用於治療寒濕,可祛風、散寒、除濕;用於潰病傷口。可祛腐拔毒。
(2).搽擦藥:始見於《素問·氣血形志篇》:“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於按摩藥藥就是用來配合按摩而塗擦的藥酒。可直接塗擦於傷處或在施行理筋手法時配合外用。常用的方法有活血酒,舒筋止痛水等,就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絡,追風祛寒作用。
(3).熏洗濕敷藥:熱敷熏洗具有舒松關節筋絡,疏導理、流通氣血、活血止痛的作用,適用於強直拘攣,酸痛麻木或損傷兼夾風濕者,多用於四肢關節的損傷,對腰背部可視具體情況而酌用;濕敷洗滌多用於創傷,是以淨帛或新綿蘸藥水漬其患處。現臨床上把藥物製成水溶劑,供創口或感染傷口濕敷洗滌用。
(4).熱熨藥:是選用溫經祛寒,行氣活血止痛的藥物,加熱後用布包裹,熱熨患處,藉助其熱力作用局部,適用於不易外洗的腰脊軀體之新傷,陳傷。其簡便有效,臨床用於各種風寒濕型筋骨痹痛,腹脹痛,尿瀦留等症狀。

2.中醫推拿手法

各種不同的推拿按摩手法,猶如各種不同的單味中草藥,即可單獨運用,又可相互配合施用,有剛柔緩急,臨床套用範圍很廣,如脫位,傷筋,錯位,以提高療效。如:手摸心會,拔伸牽引,旋轉屈伸,端提擠按,夾擠分骨,搖擺觸碰,折頂迴旋,等推拿按摩正骨理筋手法。

3.夾縛固定

是外治法在傷科疾病治療中唯一重要的手段。適用於骨折,脫位,急性傷筋等。如:關節脫位復位後,為有利於筋肉,關節囊的修復,防止其再脫位,也需要進行固定。

4.牽引療法

是整復和固定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克服肌肉的收縮力,治療嚴重的錯位,或不穩定,骨折以及肢體攣縮等。常用的牽引有手法牽引,適用於骨折傷筋復位,腰部復位,如腰間盤脫出病等;持續牽引,在肢體遠端施加持續牽引,以抗患部肌肉的牽拉力,達到復位,防止骨再移位等目的。

5.手術療法

當某些骨關節骨折的切開復位內固定,筋腱,血管,神經斷裂的修補縫合等。

6.練功療法

臨床證明,針灸,推拿按摩結合練功療法尤以傷肢關節活動與全身鍛鍊對治療損傷能起到推動氣血流暢和加速祛瘀生新的過程,改善血液與淋巴的循環,促進血腫,肢體水腫的吸收消散,能促進骨折的癒合,使關節筋絡都得到濡養,防止筋肉萎縮,關節僵硬,骨質疏鬆,有利於功能恢復。目前,練功療法在傷科臨床中已被普遍套用,列為骨折及傷筋等治療的基本方法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