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辛莊村[山東省平度市下轄村]

中辛莊村[山東省平度市下轄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辛莊村位於平度城南外環路南,柳州路以東。2005年耕地面積446畝,116戶,385人。 該村以珍稀動物養殖和經濟型蔬菜種植為發展重點。

村莊由來

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姓辛的人最早來此居住,所以起名辛家莊。由於本村雜姓太多,原來是16個,現只有10多個姓。其中姓辛的等6個姓現已消失,大多數家族史只有170餘年左右。

經濟狀況

傳統種養殖業還占有一定比例,私營企業2家,生產建築五金和辦公家俱,集體經濟以出租場房為主。2005年,經濟總收入46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961元。

優勢產業

珍稀動物養殖(狐狸、獺兔養殖)

社會事業

2004年實現有線電視入戶,電話普及率96%,新型醫療參合率99%。

2004年平度市文明村莊稱號。

民俗風情

春節

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正朔、正旦等名稱。俗稱過年、過大年。即農曆正月初一,是傳統的民間大節。建國後,改稱春節。

清代《即墨縣誌》載:“元旦五更設燎,祭祀先祖,拜尊長,食水餃,黎明親友交拜”。在青島地區的城鄉,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民間習俗從農曆正月初一到元宵節都屬春節的範圍。建國後,春節主要指正月初一到初三。

建國前,初一拂曉始,族人鄰里互相拜年,並作揖口呼:“恭喜”、“發財”。凡進家拜年者,先向家堂神案前行禮,次及尊長。此外,建國後,在青島市區及所轄縣(市)城區,老領導、老同事、老同學之間也互相拜年,聯絡感情,增進友誼。

初二日夜“送年”。青島市區內居民多雜居,亦有初三“送年”者。“送年”時,家家擺供品,焚香燒紙、鳴放鞭炮、送財神、送祖宗。初三日晨,神主、紙牌位、紙家堂,均敬謹收藏。農村要撤去撒在院中的穀草和“攔門棍”,解除家中禁止掃地和潑水的禁忌。

初三日開始串親,青年夫婦雙雙往岳家拜年,俗謂之“走丈人家”,亦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萊西串親的順序是“先看姑後看舅,岳父岳母在後頭”。

節日期間,農村各地有組織地慰問烈軍屬、送光榮燈、光榮牌,關照“五保戶”老人,已成新俗。

元宵節

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因節日食品元宵而得名。古代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是觀賞燈火,故又稱燈節。 燈節,青島地區早有記載,清代《即墨縣誌》載:“上元蒸面作燈,注油點之,結松棚掛燈光,放花爆、陳雜劇三日夜。”《增修膠州志》載:“上元張燈火,陳雜劇,喧闐竟夜”。上元即正月十五,取道家說法。

建國前,青島市區和城鎮商號自正月十四日起,在店門上掛自製的花燈、走馬燈等各式各樣的彩燈。主要路口扎松門,掛大燈。賞燈日期一般延續3天。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六日為續燈。民間則在十五日晚,家家祀先祖,燃面燈,觀燈花,卜五穀豐歉,稱“燈花卜”。晚飯城市多吃元宵,農村食元宵者不普遍,萊西等地則多吃水餃,掛彩燈。元宵節期間,青島地區民間素有高蹺、旱船、龍燈、趕驢、秧歌等雜耍串街走巷,十分熱鬧。晚間,男女老少沿街觀賞品評彩燈並燃放焰火。民間俗稱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可“驅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們往往端燈照照面龐、照照屋內外各個角落。掌燈時節,兒童、青年燃放鞭炮,大街小巷歡聲笑語至半夜。

建國後,市區和城鎮廣泛舉辦燈展、燈謎、燈會,扎各式“松門”,龍鳳呈祥,大街小巷萬盞彩燈。80年代,各地彩燈多為電器化操作,更加絢麗多彩,其燈謎和燈會突出體現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和新的氣象。四面八方觀燈者比肩接踵,歡聲笑語不絕,呈現了一派政通人和的昇平氣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