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中西回史日曆工20卷,陳垣著。
表格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西曆紀年、甲子紀年和中國王朝紀元;紅色阿拉伯數字在西曆476年以前是羅馬紀
年,在622年以後是回曆紀年。下層分為六大格,黑體字是西曆目序並代表其月之首;右旁紅色中國數碼是中歷月序並代表其月之首日;紅色阿拉伯數碼是回曆月序並代表其月之首日;紅色冬字表示冬至,紅色閏字表示中歷閏月。本歷表內容比較完備.推算秸確,可供利用。陳垣教授早年致力研究外來宗教,常常遇到宗教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對比問題,因當時沒有正確的日曆對照工具書,往往各書記載參差紛亂。他深感沒有一本中西回史日曆,給歷史學研究,中外文化交流造成極大不方便。於是他決定編撰一本中西回史日曆。經過了較長時間的醞釀,他把平日讀書和寫作時積累的材料,制訂曆法的多種圖表。從1922年起,他曾先後制訂過《回曆發首表》、《中西回曆發首表》、《二十史朔閏表》等圖表。在這些圖表的基礎上,加以綜合增補修訂,於1926年《陳氏中西回史日曆》定稿付梓,先以陳教授的書齋名“勵耘書屋”的名義初版。後交由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出版。建國後,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1962年經陳教授修訂增補後,由中華書局重印。
《陳氏中西回史日曆》囊括公元元年(在我國漢朝漢平帝年間)至2000年兩千年的中歷(今稱農曆)、西曆(今稱公曆)、回曆(即伊斯蘭教曆)每日對照的大型日曆表。全書共二十卷,每卷記載一百年,每頁列表兩年。歷表分上、下兩格,上格記載西曆紀年、中歷朝代皇帝諡號紀年和乾支、回曆紀年,還有重要的歷史事件,如改朝換代的年月等;下格排列西曆的月、日,中歷的月、日,朔閏、冬至日,回曆的月首日,三歷對照,精密準確。為方便由中歷查找,在每頁書邊標該頁記載的中國歷史朝代。例如要查“五四運動”的中歷月日,我們知道它是在公元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也就是二十世紀,查書的第二十卷便可找到,對照中歷是民國八年四月初五。這一日期在現在出版的許多《萬年曆》都可以查到,但是這些所謂《萬年曆》只記錄近一、二百年的,古代的日曆對照就沒有了。又如,我國南宋丞相陸秀夫因抗元失敗,逃至新會,最後背著宋帝昺在崖門跳海陣亡的悲壯事件,據《宋史》記載為“至元十六年二月癸未”。查《陳氏中西回史日曆》是宋祥興二年二月初六,西曆為公元1279年3月19日,回曆為677年11月4日,距今年726年。對於研究歷史,這是決不可少的工具書。
陳垣教授編撰這本兩千年三歷對照日曆實在不容易,必須具備豐富廣博的歷史學、宗教、天文曆法等各種科學知識,還要有頑強奮鬥的精神。據他的秘書劉乃和說:“為編這表終日深思苦索,反覆考慮,食不甘味,寢不安席,不知換了多少樣式,畫了多少表,最後才制定出現的這一兩千年適用,前後一致,整齊劃一,易查易檢的表格來。”
該書卷帙較大,故另有《二十史朔閏表》為其簡本,只給出每月初一的乾支,其餘日子需要讀者推算才能求得。
中西回史日曆敘
民國紀元以前,中西曆法不同。西曆歲首恆在中歷歲暮。少者差十餘日,多者差五十餘日。今普通年表多隻為中西年之比照,而月日闕焉。據此計年,中西曆恆有一歲之差異。例如陸九淵之卒,在宋紹熙三年,據普通年表為西曆之一一九二年,本無誤也。然九淵之卒在十二月十四日,以西曆紀之,當為一一九三年一月十八日。又如施閏章之生,在明萬曆四十六年,據普通年表為西曆之一六一八年,亦無誤也。然閏章之生在十一月廿一日,以西曆紀之,當為一六一九年一月六日。反之,泰西名人之生卒在歲一二月者,以中曆紀之,恆為前一年之十一二月。苟欲實事求是,非有精密之中西長曆為工具不可。西曆如此,回曆尤甚。中西曆每年麟接之際,雖時有一年之誤計,然積年尚大體無異。回曆則以不置閏月之故,歲首無定。積三十二三年即與中歷差一年,積百年即與中西曆差三年。例如《明史·歷志》謂回回曆起西域阿喇必年,下至洪武甲子七百八十六年,本無誤也。然按中歷上推七八六年,謂其曆元為隋開皇己未,則大誤。若按回曆上推七八六年,則實為唐武德五年壬午。蓋積七百八十六年,回曆與中西曆已生二十三年之差異。不有中回長曆,何以釋《明史》之誤也?又如《冊府元龜》卷九九九,在唐開元七年二月康國王訴大食侵略。其表有曰:“大食只合一百年強盛,今年合滿。”此指回回曆也。若照中歷由唐武德五年計至開元七年,只九十七年耳。不有中回長曆,於此等史料何由解釋之?又如《長春西遊記》,紀長春於辛巳歲至塞藍城。十一月四日土人以為年,旁午相賀。此回曆六一八年十月回教開齋大節也,非年也。不有中回長曆,何以知其誤會之由?此尤為研究中西交通史及西域史者所亟需之工具也。曩吾讀《元史譯文證補》,見其多紀西曆或回曆之月日,苦不知其為中歷幾何時。乃求之西籍,得《西曆回曆紀年通表》。而《中歷回曆紀年通表》仍不可得。壬戌春遇江寧常君福元,曾請為《回曆歲首表》,以回曆歲首求中西曆之年月日。得此足知中西回曆之比年矣。其後余又續成《中歷西曆歲首表》,以中歷歲首求西回曆之年月日,以西曆歲首求中回曆之年月日。然因中歷閏月及月大小盡無定。不著中歷朔閏,以中西回曆互求,恆不能得其歲首以外之月日。於研究元史及中西交通史仍不便。乃發憤將二千年朔閏先行考定,以為根據。就《通鑑目錄》中宋劉羲叟《長曆》及《遼史》中耶律儼《遼宋閏朔考》,並近代錢侗《四史朔閏考》、汪曰楨《歷代長術輯要》等,各以本歷,參校各史紀志,正其訛誤。自漢迄清,成《二十史朔閏表》。又按西曆四年一閏之月日,創為表格。然後以考定之中歷朔閏及回曆月首,按表填入。始自耶穌元年至於今,二十世紀,凡二十卷,名曰《中西回史日曆》。於是中西回史之年月日,皆可互通矣。又制《日曜表》,按表而日曜即得。又制《甲子表》,據甲子以求日,或據日以求甲子,無不得。稿凡五易,時閱四年。中間復得一九二零年南京黃教士《中西年月通考》。又得一八八零年日本內務省地理局所編之《三正綜覽》,備載中西回曆。參互考訂,始行寫定。夫日本民族,固無回族也。然四十五年前,日人已注意及此。吾國號稱有回教徒若干萬,有明一代,參用回回曆法者又二百六十餘年。而中回曆比照年表,從未之見。年表且無,何有日表?故至今言回教者,猶時循《明史》以來之誤,謂回曆始於隋開皇己未。古今史實之謬,罕有如是之甚者也。海通而後,市上有所謂中西月份牌。漢回錯雜之區,又有所謂西域齋期單。固中西回日表也。然皆一年一易,鏇即廢棄,無裨於考史。今此編不啻二千年之中西月份牌,而一千三百五十年之西域齋期單也。茲事甚細,智者不為。然不為終不能得其用。余之不憚煩,亦期為考史之助云爾,豈敢言歷哉?
中華民國十四年西曆一九二五年七月十四日舊曆五月二十四日回曆一三四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新會陳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