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蛩蠊

中華蛩蠊

中華蛩蠊(QiongLian)是中型昆蟲,體細長,無翅,暗灰色,觸角絲狀,複眼小,尾須長,頗似雙尾蟲。多棲於1200米高山的苔蘚、石塊下和土中,種類極少。1985年我國昆蟲學家在長白山區首次發現蛩蠊目昆蟲,並被命名為“中華蛩蠊”,為我國兩種一級保護昆蟲中的一種。中華蛩蠊體長形,長約10毫米,頭寬3毫米。背面和頭部棕黃色,較暗,腹面、足、觸角曉瑰色,較淡。體表被細毛,腹部兩側和足著生稀疏深棕色刺狀毛。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中華蛩蠊(QiongLian)體長形,長約10毫米,頭寬3毫米。背面和頭部棕黃色,較暗,腹面、足、觸角曉瑰色,較淡。

中華蛩蠊中華蛩蠊

體表被細毛,腹部兩側和足著生稀疏深棕色刺狀毛。

頭寬大,複眼黑色,且略狹,複眼下方有2根刺狀毛。

唇基倒梯形,上唇略半圓形,下顎內顎葉基部著生一排刷狀長毛,前端具2個小齒狀突起。

下顎須5節,第3節為1、2兩節長度之和,約與第4節等長,第5節略長,頂端尖。

觸角絲狀,34節,基部節較粗而短,向端部漸變細長,第一節最粗,第2節短,第3節約為第2節長的2~2.5倍,第4個節領,自第10節起逐漸變長。

中華蛩蠊中華蛩蠊

前胸背板長略勝於闊,前端較闊,後緣中部明顯向內四進,中胸背板中長略短於後緣寬度,基部顯較前胸背板後緣為狹。

後胸背板闊約為其中長的1.7倍。

腹部背板10節,密生深棕色絨毛,中部數節較闊,各節后角,有時包括後緣著生1或2根暗棕色刷狀毛,末節(肛上板)端緣呈鈍三角形,中央延伸成一向下彎曲的錐狀體。

尾須9節,基部兩節很短。前足腿節粗短,長約為其中部最寬處的3倍,背面著生2行刺狀毛,每行3~4根,外側面光,內側面有一些短毛,腹面內沿著生一排刺狀毛,約15~18根,多數集中在端半部;勝節略短於腿節,腹面具2行刺狀毛,每行4~5根,端末有2距,附節5節,背面觀14節呈三角形,第5節長卵形,爪單齒。

中足腿節顯較前足為細,各側面著生刺狀毛;腔節約與腿節等長,各側面具刺狀毛,端距2根,附節同前足,後足腿節顯較前、中足細長,背面具刺狀毛2行,內側面1行,腹面內沿10~12根,外沿7書根,膠節長於腿兒 跑節顯長於前、中足附節

身體細長,沒有翅膀。背面和頭部棕黃色,較暗。腹面、足和觸角琥珀色,較淡。體表有細毛,腹部兩側和足著生稀疏深棕色刺狀毛。頭寬大,中央有一個模糊的黑斑。較小的黑色複眼,絲狀觸角,有34節,尾須很長。

棲息環境

國內分布於吉林長白山、新疆阿爾泰山的海拔2000米處,近湖沼、融雪或水流濕處。此類昆蟲生活於高山和高原。休息時隱匿於石頭下、朽木下、苔蘚上及洞穴中。

生活習性

晝伏夜出

夜晚活動。主要為爬行。

食物結構

我國第二隻蛩蠊的野外生態照片我國第二隻蛩蠊的野外生態照片

雜食性。以植物和小蟲為食。

繁殖方式

中華蛩蠊(QiongLian)為卵生成長,變態不明顯。雌蟲羽化約1年後成熟,在土內或苔蘚上產卵。卵期約1年化為若蟲,約5~7年才能完成1世代。有的種類棲居於穴洞內。卵生成長,變態不明顯.。

種群現狀

該物種現瀕臨滅絕,原因如下:

棲息地遭到破壞。

生物鏈破壞,生態系統失衡。

分布區過於狹小。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腹足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