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保護級別:未列入瀕危等級:數據缺乏
可信度:3級可信度
野生馴化:野生
水生陸生:陸生
識別特徵
雌蟲體近黑色,身體扁平,橢圓形,背部稍隆起似鍋蓋。體長30~35毫米,體寬25~30毫米。背面赤褐色至黑褐色,稍有灰藍色光澤。頭小,隱於前胸下,口器咀嚼式,觸角絲狀,黑褐色;複眼大,呈腎形。雄蟲前翅具褐色網狀斑紋,前足脛節具端刺8個,中刺1個,中刺位於脛節下緣。腹部9節,第一腹板被後胸背板所掩蓋。前、中、後足的跗節都是5節。生態習性
中華真地鱉喜歡在陰暗潮濕、腐殖質豐富、稍偏鹼性的鬆土中活動。它們有較強的避光性,習慣晝伏夜出,白天隱伏在潮濕的鬆土中,到黃昏時才出來活動、覓食、交配。地鱉蟲無自衛能力,一旦發覺有響動和或亮光,便立即潛逃,假若逃之不及而被捕捉,便會立即裝死。
中華真地鱉的生長發育很受溫度的影響,最適宜的溫度是26~32℃,若超過38℃,就會使中華真地鱉難以安寧,若低於17℃,活動就會減少,生長緩慢,若低於7℃就會冬眠,一旦低於零下5℃就會凍死。
利用價值
中華真地鱉由於具有蛋白質含量高、蛋白纖維少、營養成分易被人體吸收、繁殖指數高、適於工廠化生產、資源豐富等優點,如今已成為理想的亟待開發的新蛋白資源。由山東濰坊春源昆蟲食品公司與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共同完成的“中華真地鱉新食品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研究”項目,通過了山東省科技廳主持的專家鑑定。中華真地鱉(“土元”中最主要的一種)是一味傳統的名貴中藥,經北京市食品源研究所檢測,其蛋白質含量高達63.55%,脂肪含量16%左右,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占65.95%,豐富的鈣、磷及維生素D對骨骼具有良好的營養作用。蜚蠊目動物
蜚蠊目 Blattaria(蜚讀音fēi)包括蜚蠊(俗稱“蟑螂”)和地鱉(俗稱“土鱉”)。世界已知5000多種,我國已知250餘種,分屬3科。部分種類為室內和農業害蟲,土鱉可入藥,但這些種類不及全部種類的1%。 |
節肢動物門(晴蜓目)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