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譜:陸

中華姓氏譜:陸

《中華姓氏譜:陸》內容簡介:本叢書系中國史學會重點研究課題“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成果,集合百餘名專家學者精心撰寫,共100卷,每卷一姓。從源流、人物、人文、文獻四篇,揭示中華姓氏的源流、變遷及其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關係。主要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趨勢及其特點;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蘊和家族流變。廣徵博引,史料翔實。 《中華姓氏譜:陸》是中華姓氏譜中的“陸”姓分冊。書中從該姓的源流、變遷及其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關係以及該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趨勢及其特點;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蘊和家族流變。《中華姓氏譜:陸》內容豐富,廣徵博引,史料翔實,融知識性與可讀性為一體,非常值得一讀。

媒體推薦

書評
家庭,在非常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細胞。中國的家庭或者說家族,更是於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演變中,具有其特殊的性質和形式,而“姓”就是家族的一種標誌。
現在我們許多人,每每對三代以上的家族歷史說不清楚。追溯和認識本家族的過去是很普遍的興趣和願望。自己的“姓”源自何時何地,有過哪些人物事跡,家族如何移居變遷,都是大家希望了解的。尤其是身在異域的華僑華裔,聚契約“姓”同宗,探索“姓”的起源地,形成了尋根的情結。
中國的“姓”的本質及其形成變化,是一個非常有深度、廣度的學術研究問題。在先秦時期,有“姓”有“氏”,意義截然不同。到戰國晚年以後,原來的“姓”逐漸泯滅。漢代以來的“姓”實際是先秦的“氏”,反映了社會組織的重大變遷。至於少數民族的“姓”,又各有特色。中國自古至今,究竟存在有多少“姓”,尚有待研究確證。1985年出版的慕容翊《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前言云“已知中華民族古今姓氏的總數有六千三百多個”,《辭典》實收4386條。1990年印行的毛玉良《千家姓》,收單字姓1886個、複姓637個,共2523個。考慮到古代姓氏多有佚失,這顯然不能是古今姓氏的全數。竇學田所編《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中收
錄古今姓氏已達12000個之多,袁義達、杜若甫所編《中華姓氏大辭典》中收錄的中華民族姓氏也有11969個,其中單字姓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個字以上的姓氏2313個。由此足見,對“姓”的研究,確實是一項重要而複雜的科學分支。
家族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十分巨大,古人對家族關係更極重視。在殷商甲骨文中已見有家譜刻辭,其先祖可上溯到商以前的夏代。到周代,“同姓不婚”已成為社會生活的原則,並且逐漸形成了嚴格顯示家庭內部親疏關係的喪服制度。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了專掌“奠系世,辨昭穆”,即家族譜系的史官。戰國末成書的《世本》一書,應是這個傳統的產物。到漢晉以下,譜系之學更加興盛。早期僅有王公貴族有譜,後世各地各族普遍修譜,甚至山村海疆、海外華人,莫不有譜。數量龐大的家譜,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譜系之學雖然源遠流長,各種家譜尤為繁多,汗牛充棟,然而由於年世綿遠,其間缺失疑難,情況複雜。宋代洪邁作《容齋隨筆》,已說:“姓氏所出,後世茫不可考,不過證以史傳,然要為難曉。”現代關於中國“姓”的研究,必須在浩若煙海的材料中網羅輯集,求其真相,其難點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是溯源問題。中國的“姓”,相當大的部分起源古遠,但是史缺有間,譜系的早期段落很少線索可供尋覓。像孔子一家那樣譜系足據,流傳至今的,相當稀少。尋繹史傳,探源溯本,不能不費很大的力量,很多時候尚有待新的發現。
第二是制度伺題,如上所述,古今姓氏等制度變異頗大。我曾有小文《考古發現與古代姓氏制度》、《先秦人名的幾個問題》,說明古時人名有姓、氏,有名、字,有的有爵與職官,有的死後有謚,複雜異常,而家族得氏(即後來的“姓”)常與這些有關。事實上各個時代“姓”的制度,都需要專門研討。
……

圖書目錄

源流篇
第一章 陸姓尋根探源
黃帝之後,陸終後裔
出自媯姓,田齊之陸
春秋戎族,陸渾國姓
代北鮮卑,河南之陸
第二章 良將名臣,江東望族——漢與六朝時期陸姓的興盛
吳郡之陸由來
江東大族,陸遜為忠
南朝多陸氏俊傑
第三章 以貴承貴,名姓豪族——北朝時期陸姓的勃興
源於鮮卑的漢化改姓
北朝陸姓主要家族
第四章 名相顯士,交相輝映——唐宋時期陸姓的發展
吳郡、河南陸氏的綿延
嘉興陸氏家族
山陰陸氏家族
金溪陸氏家族
楚州陸氏家族
第五章 枝柯遍布,各呈風采——元明清時期陸姓的分布及合姓
元時期陸姓家族
明清時期陸姓家族
明清時期陸姓的地域分布與特點
陸氏與其他姓氏的合姓
第六章 台港澳地區和少數民族中的陸姓
台港澳地區的陸姓
少數民族中的陸姓
人物篇
第一章 陸姓人物概說
第二章 主要著名人物
政治名流
軍事將領
學術顯士
技藝英才
人文篇
第一章 陸姓的家訓族規
陸游家訓
陸隴其與《治家格言》
金溪陸氏大家庭的家訓族規
“文化世族”陸氏的家訓族規
外姓取陸為名與開除陸姓鄉籍
第二章 陸姓的祭祖族產
陸姓的祭祖
陸姓的族產
第三章 堂號與人物稱號
陸姓堂號
人物稱號
第四章 詩詞典故與掌故記事
詩詞典故
掌故記事
第五章 陸姓人文景觀
文獻篇
第一章 名典正史中的陸姓資料
正史所記
其他綜合性文獻
第二章 碑銘墓誌、傳記文集中的陸姓資料
碑銘墓誌
傳記文集
第三章 陸姓家譜與人物年譜
陸姓家乘族譜
陸姓傳世年譜
第四章 主要工具書及方誌資料

文摘

第二章 良將名臣,江東望族——漢與六朝時期陸姓的興盛
漢與六朝是陸姓一族發展史的重要時期。當時必然有其歷史原因和社會背景。我國入漢後,封建生產關係有所調整,社會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但在東漢中期以後,各種社會矛盾開始
大量積聚起來,豪強地主勢力壯大,結果愈演愈烈。至東漢末,中原地區混戰頻仍,社會動亂,而江南地區相對穩定,中州士人紛紛南遷。陸氏也正是順應了這樣的潮流,來到江南吳地,繁衍生息,以致臻為“江東大族”。
陸氏在這一時期的世系比較清楚。清代著名學者王鳴盛指出:“朱張顧陸,吳中四姓,而陸氏尤盛,自三國至南北朝代有聞人,《新唐書》列傳及宰相世系表所載名位著聞者約不下數十人,皆一族也,嗚呼!可謂盛矣。”
陸氏此時期的地理分布,很明顯的特徵是主要集中在江南吳地的吳郡,正史中所載自漢魏至南朝梁陳中有列傳的陸氏均為吳郡人,吳郡在漢代隸揚州刺史郡部,治吳縣(今江蘇蘇州),下領13縣:吳縣、婁縣、無錫、毗陵、曲阿、丹徒、陽羨、烏程、餘杭、錢塘、富春、由拳、海鹽。六朝時吳郡領縣或有增加或有減少,但大致地域範圍變化不大,包括今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地區和安徽南部一些地方。吳郡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三國孫氏即起自富春,地屬吳郡。陸氏家族也根基於江東吳郡,再在此處發展壯大。古代常以郡望來區分一個家族在社會上的地位,實際上是指世代居住在某一地區的著姓大族,他們祖上世代有高官或名人,因此門第高貴,地位顯赫,在社會上受到敬重、仰望。陸氏成為江東望族,吳郡為此時期陸氏的郡望。
陸遜是該時期中的重要人物,是東吳孫吳政權中倚重的將領,官至丞相要職,在吳郡陸氏中首開先河。陸遜深知江東的重要性,於國於家都為立足之本。所以,當他在夷陵打敗劉備,劉備退往白帝城時,東吳許多將領主張繼續進兵白帝,以擒劉備。陸遜則堅持認為不可追擊,以防北方襲擊江東。這遠知灼見說明陸遜知道穩固江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時,江東的世家豪族大地主,差不多都是身任要職,且是終身制。他們身死之後,原有的部曲,照例由長子世襲。陸遜部曲數千人,以後由他的兒子陸抗承襲其業。陸抗部曲數萬,陸抗死後,由五子分領,如此歷代沿襲,這對陸氏家族的衍傳和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當時江東世家豪族包括陸遜一族在內的實力,連敵國都不敢輕視,所以魏國大將鄧艾感嘆地說:“孫權已殆,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
吳郡陸氏一直到南朝陳亡還未下墜,說明陸氏“江東望族”的實力之強,其族內主幹是陸遜、陸瑁兄弟倆世系的延伸。此外,陸氏有許多人擔任官職,眾多族譜以官職或所在地命名稱為支,這些支脈有如散枝開葉,逐步遍及全國。但眾多族譜內在記載這些支的支名和人名時常有混淆,其後世系的記述也有疏漏,所以王鳴盛也說“相傳陸氏支派凡四十有九”,《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擇要記載了八支,這八支是以陸閎為始的潁川支(陸閎任潁川太守,有的族譜將陸遜歸入潁川支);以陸稠為始的荊州支(陸稠任荊州刺史);以陸肅為始的丹徒支(陸肅任丹徒今);以陸逢為始的樂安支(陸逢任樂安侯);以陸恢為始的諫議支(陸恢任諫議大夫);以陸元之為始的魚圻支(陸元之隱居魚圻);以陸玩為始的太尉支(陸玩官任太尉);以陸瓘為首的侍郎支(陸瑾任中書侍郎),以上均為吳郡之陸的支系。三國、南朝的陸氏圍繞“吳郡之陸”展開,“吳郡之陸”又可上溯至“平原之陸”,在此轉化過程中,陸氏同時向江南地區、主要是向江東播遷。
吳郡之陸由來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第十三下對平原之陸的傳衍有詳細的記述,《元和姓纂》原書內也有論述。宋代鄭樵所作《通志·氏族略》,多取材於《元和姓纂》,《元和姓纂》在宋代已佚,今存本系清代孫星衍和洪瑩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今人岑仲勉撰有《元和姓纂》校記,對《新唐書》、《通志》又作校訂。由《新唐書》、《通志》和《元和姓纂》(岑補)的記載,對平原之陸至其後的吳郡之陸的來龍去脈,基本敘述清楚。許多史籍和家譜也多沿襲此說。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如下:“陸氏出自媯姓、田完裔孫。齊宣王少子通,字季達,封於平原般縣陸鄉,即陸終故地,因以氏焉。通謚日元侯,生恭侯發,為齊上大夫。發二子:萬、皋。皋生邕,邕生漢太中大夫賈。萬生烈,字伯元,吳令,豫章都尉,即卒,吳人思之,迎其喪,葬於胥屏亭,子孫遂為吳郡吳縣人。”據此受姓淵源有清晰的交待,即由“平原之陸”傳衍至“吳郡之陸”。
所以,許多史籍和族譜以齊宣王少子陸通為一世。有的統譜稱陸通為王妃無鹽氏所出,此說無據且似有攀附之嫌,不足為信。陸氏始祖陸通謚日元侯,婚配韓氏夫人,生子陸發。
二世陸發,齊泯王時,拜為上卿,封為陸侯,燕師破齊,侯居千乘,卒後謚日恭侯。婚配藺氏夫人,藺氏夫人據載是趙國藺相如之從女。藺相如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人物,藺相如以國事為重。不與大將廉頗計較名位。以後廉頗自知理虧,負荊請罪,引出“將相和”流芳千古的典故美談。藺相如的從女當然也屬名門望族,其時陸氏也是官宦傳家,二家高門通過聯姻更為顯榮。陸發生子:陸萬、陸皋。
三世陸萬,齊國上將軍,王建十六年秦滅東周,率師勤王,殉職,婚配孔氏,無出。
陸皋,齊襄王朝拜為上卿,王建時襲封為陸侯,秦滅齊,虜王建,陸皋哭於太廟自剄以殉,謚日昭侯,婚配魏國信陵君之長女。信陵君也是歷史上很有名望的人物。陸皋去世後,即葬在平原故地。陸皋生子陸邕。
四世陸邕,齊王建時為卿,隨王被虜,秦始皇讓他為柱下吏。他棄官,隱居淮南,自號休休子。陸邕生二子陸賈、陸資。
五世陸賈,漢代名臣,協助漢高祖劉邦定天下,官拜太中大夫。太中大夫官職系主掌議論,陸賈以有辯才盛名於世。陸賈生五子:陸烈、陸良、陸蒙、陸平、陸信。
陸資,漢山陽(今河南焦作東)令。陸資生子陸禎。
六世陸烈,字伯元,漢諫議大夫。陸烈曾為吳令,後遷任豫章(今江西南昌)都尉,卒於任上,由於他在吳地當官時政聲很好,吳人思念他,迎他葬在吳地胥屏亭,婚配王氏,陸烈生二子:陸衡、陸盱。
七世陸衡,漢衛尉令,居於楚。陸衡生子陸沮。
陸盱,字子元,漢襄賁令,葬父陸烈吳,有些陸氏族譜認為“遂家焉,吳郡陸氏自此始”,婚配吳氏,死後葬上方山(今蘇州市郊西南)。陸盱生子陸鴻。
上述世系可用下列圖表表示:
其中除陸通是始祖外,陸賈、陸烈、陸盱三人也是族內重要人物。陸賈是漢朝開國元臣,跟從漢高祖定天下,官至太中大夫,他向劉邦提出:“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意即武力可以奪取政權,卻不能單靠它來維持政權。誠為千古名言,使古代賢良君臣引以為戒。《元和姓纂》在陸通之後直接言及陸賈,並說明“漢太中大夫陸賈子孫過江,居吳郡吳縣”。對這一重要環節,敘述得很清楚。陸賈長子陸烈,有父遺風,為漢諫議大夫,曾為吳令,他在吳地為官時政聲頗佳。後遷任豫章都尉,卒於任上。但吳地老百姓思念他,迎他葬在當地胥屏亭。《新唐書》稱子孫遂為吳郡吳縣人,即自此陸氏家族有重要的遷移,完成了由“平原之陸”到“吳郡之陸”的過渡。許多族譜以陸烈為吳郡始祖,就是出於此故。如現尚存留的最早的族譜《陸氏族譜》(明抄本,申時行等纂修)內稱“太祖元侯通,吳郡始祖烈”也持此說。又據《蘇州陸氏葑門支譜》載,胥屏亭又名“白坊”,陸烈後裔,唐代丞相陸敦信還曾為此立碑,著名書畫家陸柬之書額“吳郡陸氏之祖”。
如果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陸烈只是在吳郡為官,他為子孫成為吳郡之民留下契機。真正起始者應為陸盱,所以有的族譜稱:“陸盱葬父於吳,遂家焉,吳郡陸氏自此始”。此說似更應在理。
此後,陸氏在吳郡散枝開葉,多有分支,踵接而來的是六朝時期的興盛。
江東大族,陸遜為忠
在六朝,江東多士,陸氏中可謂人才輩出,陸氏家族中影響最大、在歷史上名望最著當數陸遜家族了。三國時期作為吳地氏族的陸氏,是東吳政權的重要支柱。《世說新語·規箴第十》載:“(吳主)孫皓問丞相陸凱曰:‘卿一宗在朝有幾人?’陸曰:‘二相、五侯、將軍十餘人。’皓曰:‘盛哉!”’由此可見其時宗族昌隆,人才迭出。
三國時期,陸和朱、張、顧三姓合為四大姓,於此有“吳四姓”、“吳郡四姓”和“吳舊姓”多說,且對四姓家族特點冠以“文、武、忠、厚”,陸氏以忠聞達於世。如《世說新語》四《賞譽》載:“吳四姓舊目云:‘張文、朱武、陸忠、顧厚。”’劉孝標註:“《吳錄士林》曰:‘吳郡有顧、陸、朱、張為四姓。三國之間,四姓盛焉。”據此,張承宗先生在《三國“吳四姓”研究》文中,從家族史的角度出發,辨析“吳四姓”、“吳郡四姓”、“吳舊姓”內涵之異同,指出“吳四姓”中的“吳”字應該是指“東吳”,而非僅指“吳郡”,並指出四姓排列的意義:按“張、朱、顧、陸”是取四姓人仕孫吳政權之時間先後及資歷排列的,按“顧、陸、朱、張”排序則說明東吳後期顧、陸地位高於朱、張,並對陸氏在孫吳政權中的作用和“陸忠”作了透闢的分析。 陸遜家族為吳郡吳人,其家族忠於孫吳政權,所以將“陸忠”箋釋為“陸遜之族”或言“陸遜為忠”。陸遜的祖上可追溯至吳郡始祖陸烈或陸盱。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陸盱為襄賁令,陸盱生陸鴻,陸鴻為漢本州從事;陸鴻生陸建,陸建為渤海太守;陸建生陸嘩,也為本州從事;陸曄生陸恭,陸恭為御史中丞,京兆尹;陸恭生陸璜;陸璜生陸文,陸文為弘農郡都尉;陸文生陸親,陸親任成都令;陸親生陸眾,陸眾舉秀才,除郎中;陸眾生陸賜,陸賜任丞相府主簿;陸賜生陸閎,陸閎任漢潁川太守,建武中為尚書令;陸閎生有三子:長子陸印,次子陸溫、三子陸桓,號潁川支。陸桓生陸續,任揚州別駕。陸續生有三子:陸稠、陸逢、陸褒,號荊州支。陸稠任荊州刺史,陸稠生二子陸肅、陸謙,陸肅任丹徒令,號丹徒支。十世孫陸鎮之。
陸遜,原名議。《三國志·陸遜傳》稱他世代都是江東大族。陸遜小時候就死了父親陸駿,跟隨堂祖父陸康到他的任所生活。袁術與陸康有仇,準備進攻陸康,陸康便讓陸遜的親屬還吳。陸遜輩分雖小,卻年長於陸績數歲,就替陸績管理家族事務,可見陸遜自小精明能幹,必然對此後陸氏世系的傳衍產生影響。
下據《新唐書》和《陸氏統譜》所載,列出由吳郡始祖陸烈至出身於“江東大族”的陸遜世系圖表。
有漢一代,除了陸賈外,正史中有陸閎、陸續、陸紆、陸駿、陸績等人列傳。他們都是陸遜的長輩,代代相承,延至陸遜。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