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拼音]:zhōng lüè
[釋義]: 一個詞的內部一個或多個音或字母的省略(如以di'mond作diamond或以fo'c'sle作forecastle)
古文典籍
《中略》命名為“御將統眾之計”,說的就是怎樣管理將領、統一軍隊的計謀、方法。本篇自己概括是“差德行,審權變”,和上略一樣強調以人為本,以德服人,但本篇主要特點是在用人上提到了“權變”,就是要以個人不同的特點而加以利用,雖然王者以德治人,但利用人時完全可以不考慮這一點,只要其能為我所用就可以了。本篇提出了“譎奇”和“陰謀”這些用人的策略。
作品原文
夫三皇[1] 無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無所歸功。帝[2] 者,體天則[3] 地,有言[4] 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讓[5] 功,四海化[6] 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禮賞有功,美而無害。王[7] 者,制[8] 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9] 備衰,四海會同[10] ,王職[11]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鬥戰之患。君無疑於臣,臣無疑於主。國定主安,臣以[12]義退,亦能美而無害。霸[13]者,制士以權,結士以信,使士以賞。信衰則士疏,賞虧則士不用命[14]。
《軍勢》曰:“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御[15],則功難成。”《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16]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軍勢》曰:“無使辯士談說敵美,為[17]其惑眾。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18]於下。”《軍勢》曰:“禁巫祝,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凶。”[1]
《軍勢》曰:“使義士不以[19] 財。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暗主[20] 謀。”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21] 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22] 。
故聖王御[23] 世,觀盛衰,度[24] 得失,而為之制[25] 。故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世亂,則叛逆生;王澤[26] 竭,則盟誓相誅伐。德同勢敵,無以相傾,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然後加之以權變。故非計策無以決嫌[27] 定疑,非譎奇無以破奸息寇,非陰謀無以成功。
聖人體天,賢者法地,智者師[28] 古。是故《三略》為衰世作。《上略》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中略》差[29]德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故人主深曉《上略》,則能任賢擒敵;深曉[30]《中略》,則能御將統眾;深曉《下略》,則能明[31]盛衰之源[32],審治國之紀[33]。人臣深曉《中略》,則能全功保身。[1]
夫高鳥[34] 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35] 亡。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也:封之於朝,極[36] 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37] ,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說[38] 其心。夫人眾一合而不可卒[39] 離,威權一與[40] 而不可卒移。還師罷軍,存亡之階[41] 。故弱之以位[42] ,奪之以國[43] ,是謂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44],其論[45]駿也。存社[46]稷羅英雄者,《中略》之勢[47]也,故世主秘[48]焉。
作品注釋
[1]三皇:關於三皇的說法有很多。有以下幾種:燧人、伏羲、神農(《風俗通義·皇霸》所引的《禮緯含文嘉》);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皇霸》);伏羲、祝融、神農(《白虎通·號篇》);伏羲、神農、共工(《通鑑外紀》);天皇、地皇、泰皇(《史記·秦始皇本紀》);伏羲、神農、黃帝(《尚書》、《帝王世紀》)。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早的三位帝王。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河圖》、《三五歷》)。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為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但是目前比較統一的看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農。
[2]帝:指五帝。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鑑外紀》);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這種說法因為經書地位的尊貴,因此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3]則:效法。
[4]言:教化的言語。
[5]讓:辭讓、推讓、謙讓。
[6]化:教化。
[7]王:指三王,即夏商周三朝的開創者:夏禹、商湯、周文王(或者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8]制:統治、管理。
[9]矩:原本的意思是畫直角或者方形的工具,此處引申為法度。
[10]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叫做會同。
[11]王職:朝廷官員的職務。
[12]以:憑藉、通過。
[13]霸:指“春秋五霸”,這一名詞也有幾種說法。(1)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號》)。(2)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孟子·告子下》)。(3)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夫差(《荀子·王霸》中楊倞注)。其中第二種說法較為常用。
[14]用命:服從命令。
[15]內御:請示上級,指由朝廷控制。
[16]邀:追求。
[17]為:因為。
[18]附:依附。
[19]以:用、通過。
[20]暗主:昏庸的主子。
[21]事:服侍。
[22]蹶:跌倒。引申為傾覆。
[23]御:治理、管理。
[24]度:觀測、預測、估計。
[25]制:這裡用做動詞,制定製度法令。
[26]澤:恩澤。
[27]嫌:嫌疑。
[28]師:效法、仿效。
[29]差:劃分等級、區別。
[30]曉:明白。
[31]明:明白、知道。
[32]源:本源,根淵。
[33]紀:綱紀、根本。
[34]高鳥:即飛鳥。
[35]謀臣:參與出謀劃策的屬下。
[36]極:極點、極致。
[37]中州善國:中原最好的國土。
[38]說:通“悅”,取悅,使……高興。
[39]一合:統一。卒:通“猝”,突然。
[40]一與:交給一個人,指掌握在一個人手中。
[41]階:階梯。這裡指關鍵、根本。
[42]位:高位。
[43]國:國土。指分封土地。
[44]作:作為、行為。
[45]論:道理、理論。駿:通“駁”,駁雜。
[46]社:土地神。稷:穀神。因為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因此後來社稷就成為了國家的代名詞。
[47]勢:權勢。
[48]秘:這裡用做動詞,當作秘密、寶貝的意思。
作品譯文
在遠古的三皇時代,儘管他們沒有治理國家的言辭、政令,卻有良好的風氣自然流傳四海,所以天下人都不知道這個功勞應該歸於誰。到了五帝的時代,他們效法順應自然規律,設教施令,天下太平安樂。君臣之間相互謙讓而不爭功,因而教化流傳於四海,百姓也不知道為什麼如此太平安樂。所以使用臣屬不必依靠禮賞有功的人,也能相處得和諧而無矛盾。到了三王時代,注重以道德治人,使人心悅誠服;制定各種法規以防世道衰亂,四海諸侯按時朝見,朝廷職權就不衰落。這樣,雖有軍備,卻無戰禍。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國家安定,君權鞏固,臣屬適時身退,君臣之間也能和諧而無矛盾。春秋時期的五霸時代,統治臣屬用權術,結交賢士靠信義,使用人才靠獎賞。如果信義減弱,賢士就會疏遠,獎賞不夠,屬下也不會聽從命令。
古代的兵書《軍勢》說:“出兵打仗,將帥軍務在於自行決斷。如果進退都要受朝廷的控制,那就很難成功。”《軍勢》上說:“使用有智謀、勇敢、貪婪和愚笨人的方法,各有不同。有智謀的人樂於建功立業,勇敢的人好實現其志願,貪婪的人追求利祿,愚笨的人不顧惜生命,要根據各自的特點來使用他們。這是軍隊用人的妙術。”《軍勢》上說:“不要讓能言善辯的人談論敵人的長處,因為這會混淆視聽,擾亂軍心;也不要用仁慈的人掌管財物,因為他們會濫施財物去迎合下級。”《軍勢》上說:“軍隊中要禁止巫祝,不準他們給官兵卜問軍事上的吉凶。”
《軍勢》上說:“使用有節操的人不能靠錢財,因為有節操的人不會為不仁的人去效死賣命;聰明的人,不會為昏庸的君主出謀劃策。”君主不可以沒有德行,沒有德行,臣屬就會叛離;君主也不可以沒有威嚴,沒有威嚴,就會喪失權力。臣屬不可以沒有德行,沒有德行,就不能為君主盡忠守職;不可以沒有威嚴,沒有威嚴,國家就會衰弱,威嚴過盛,自己就會栽跟頭。
所以聖王統治天下,觀察盛衰的變化,考慮得失的原因,從而建立制度。所以規定諸侯轄二軍,方伯轄三軍,天子轄六軍。後來天下混亂,叛逆逐漸發生,天子的恩澤竭盡,諸侯之間就會結盟立誓互相攻伐。由於政治軍事勢均力敵,誰也沒有辦法消滅誰,於是千方百計收攬英雄之心,與他們同喜好同憎惡,然後再運用權術。所以,不用計策就無法決嫌定疑,不詭詐出奇就不能破奸滅寇,不施陰謀就不能成功。
聖人能夠體察宇宙的法則,賢者能夠順應自然規律,智者能夠以古為師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因此,《三略》一書是為亂世而作的。通觀全篇,《上略》是說設定禮賞,辨別奸雄,闡述成敗的;《中略》是區別德行、明察權變的;《下略》是闡述道德、分析安危,說明嫉賢妒能、迫害人才的災禍的。所以,君主深通《上略》之理,就能任用賢人,戰敗敵人;深通《中略》之道,就能駕馭將帥統領士兵;深通《下略》之言,就能明白盛衰的根源,熟悉治國的綱紀。臣屬深知《中略》之道,就能成就功業保全身家。[1]
高飛的鳥死了,良弓就要被收藏起來;敵國滅亡了,謀臣就要被消滅。所謂消滅,並不是消滅他們的肉體,而是削弱他們的威勢,剝奪他們的權力:在朝廷上給他們高官厚祿,以表彰他們的功勞;再給他們中原的良田沃地,就會使他們家庭富裕;再給他們美女珍寶,就會使他們心情舒暢。士卒一經編成就不能倉促解散,兵權一經授予就不能馬上改變。戰爭結束將帥班師回朝的時候,正是君主存亡的關鍵時刻,所以,要削弱將帥的實力而給他們高位,剝奪他的兵權而封給他們以土地,這是“霸者”統御將帥的策略。因此,“霸者”的行為,其道理是很複雜的。既要保全國家又要收羅英雄,這就是《中略》所論的權勢,是歷代國君的秘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