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憂鬱

中產憂鬱

中產憂鬱,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中國的“中產階級”面臨養老、醫療、房產權等眾多問題,並因此產生焦慮情緒。國內專家批評這一說法不符合中國的現狀,是一個偽概念。

名詞由來

中產憂鬱中產憂鬱
2016年7月9日,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2.25億人踏入中產階級,讓中國執政者擔心》的文章,指中國的“中產階級”對現狀“不滿”,擔心養老,擔心因病返貧,擔心房產權得不到保證等等。隨即,國內網際網路上出現一些跟帖式的文章,從大學升學率、房價、退休制度、腦力工作者就業等方面“闡釋”“中產階級”的不幸遭遇,甚至把股市熔斷機制雷洋案與“中產階級的不安”扯到一起。

概念釐清

中產憂鬱中產憂鬱
相對這些文章所使用的“中產階級”一詞,我們更願意使用“中產階層”這個概念。《經濟學人》的文章說,“中產階層”進入“權力階層”的道路極其狹窄,即使“有路子的企業家”也不容易進入“權力階層”;中產階層對西方文化比較認同,而近期草根群體崛起,傾向於否定西方價值觀,導致與西方國家關係惡化,對中產階級造成沉重打擊。這些“奇幻的想法”完全混淆了中產階層的基本概念,也混淆了“改革”和“積極的全球化”的基本內涵。

中產階層不可能覆蓋政務官隊伍,政務官隊伍也不等於“權力階層”。這種拿財產換權力的思維本身就違背現代政治理念。隨著一批批重量級官員鋃鐺入獄,所謂官場潛規則已經被狠狠打破。而把對西方價值觀的認同、與西方國家關係密切,當作中產階層的標籤,同樣是草率的。這些嚴重脫離中國實際的想法,根本不是中國中產階層的價值觀,而是一些習慣於給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文化潑污水人的片面認識。

事實上,黨和政府早就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作為強國戰略,從“十一五”規劃以來連續列入三個“五年規劃”當中。發展壯大中國的中產階層,不僅可以穩定經濟發展成果,還將促進公民對公共事務的有效參與,提高全社會的“共治”水平,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相關觀點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就是要“啃硬骨頭”“涉險灘”,要消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頑症痼疾,讓經濟運行更加高效有序,讓公民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讓社會矛盾調解和處置機制更加順暢。要通過不斷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個過程,既與各個階層相關,也需要各個階層來參與。

前述文章談及的種種“擔心”,包括養老、醫療、房產所有權、物價腦力工作者就業等等問題,並非僅僅涉及中等收入群體,對偏低收入群體的影響更大,甚至與偏高收入群體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從世界各國發展進程來看,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社會穩定就無從談起。前幾年多箇中東國家局勢不穩、導致今天歐洲移民成災,一些已開發國家頻發惡性治安事件,都說明中產階層不可能獨善其身。中產階層的憂慮應當是“有責任、有擔當的憂慮”。

中國的中產階層首先屬於先富階層,他們毫無疑問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即使他們中的一小部分選擇了移民,不也是基於先富之後的選擇。隨著改革深入和經濟轉型推進,就業、教育、住房、養老、商業競爭、司法保障等都面臨一些具體矛盾,中等收入人群對國家治理的參與要求也會上升,這不是壞事,而是正常訴求。通過完善協商民主、選舉民主、基層民主、經濟民主等體制機制,讓公民有序有效地參與各方面治理,共享發展成果,本身就是改革的方向。

《經濟學人》的文章試圖把中國中產階層單獨剝離出中國社會,把這個原本多姿多彩的階層描繪成一個“憂鬱症群體”,說成是現有社會矛盾的主要受害者,並給他們貼上反體制的標籤。該文作者即使不是刻意挑撥,也在事實上發揮著挑撥的功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