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和約

《中法和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或《越南條款》,又稱《中法新約》、《李巴條約》,共10款,主要內容有:1.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2.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闢兩個通商口岸,一在保勝以上,一在諒山以北,允許法國商人在此居住並設領事。3.降低中國雲南、廣西同越南邊界的進出口稅率。4.以後中國如修築鐵路,"自向法國業此之人商辦"。《中法和約》的簽訂,使法國打開了中國的"後門"。此後,中法之間又相繼簽訂了《越南邊界通商章程》、《續議界務專條》、《續議商務專條》等條約,具體確立了法國的侵略權益,使中國西南逐漸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

條約簡介

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國用武力侵入越南南部,接著就開始探測從越南通中國雲南的航路。1873年,法國一支部隊侵入越南北部,又被迫退出。80年代初,法國向北越擴張,於1882年侵占河內等地。中國與越南有宗藩關係,清政府為防止法國占領北越、危及中國邊境,增派了軍隊,加強防務。
1883年,法國擴大侵越戰爭,一面加緊在北越的進攻,一面攻擊越都順化,迫使越南朝廷屈服,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在北越,法軍向清軍挑戰,12月,中法戰爭爆發。清軍連戰皆敗。1884年5月,李鴻章與法國海軍艦長福祿諾在天津談判,簽訂了一個《簡明條款》,清政府同意對法越間"所有已定及未定各條約"一概不加過問,同意將在北越的駐軍"即行調回邊界。"戰爭停止。6月,急於接管清軍陣地的法軍在北黎與華軍發生衝突,中法雙方互相指責,又進行談判。8月,法艦轟擊台灣基隆,又在福州馬江攻擊中國船艦,重新燃起戰火。26日,清政府正式對法宣戰。此後半年多,在北越和台灣、澎湖地區中法兩國軍隊發生多次戰鬥。同時,圍繞著和戰問題各方面進行了許多外交活動和秘密談判。1885年(光緒十一年)3月,中國軍隊在鎮南關、諒山等地大敗法軍,在北越打開了新局面;法軍占領澎湖,加強了在台澎地區的地位;兩個戰場,交戰雙方互有勝負,戰爭在總體上形成均勢。恰在此時,兩國間已進行了多日的秘密談判正走向互相妥協,彼此都表現出不想再打下去。4月4日雙方匆匆簽訂停戰條件,戰爭終止。根據停戰條件,雙方應商訂細約。4月下旬起,開始談判細約。6月9日,清政府代表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特納在天津正式簽訂《中法和約》。

條約原文

一八八五年六月九日,光緒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天津。大清國大皇帝、大法民主國大伯理璽天德,前因兩國同時有事于越南,漸致齟齬,今彼此願為了結,並欲修明兩國交好通商之舊誼,訂立新約,期於兩國均有利益,即以光緒十年四月十七日在天津商訂簡明條約,光緒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奉旨允準者作為底本,為此兩國特派全權大臣會商辦理:大清國大皇帝欽差全權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李,欽差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刑部尚書管理戶部三庫左翼世職官學事務鑲黃旗漢軍都統錫,欽差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鴻臚寺卿鄧;大法民主國大伯理璽天德欽差全權大臣賞給佩帶四等榮光寶星並瑞典國頭等北斗寶星駐紮中國京都總理本國事務巴特納;各將所奉全權文憑互相校閱,均屬妥協,立定條約如左:
第一款 一、越南諸省與中國邊界毗連者,其境內,法國約明自行弭亂安撫。其擾害百姓之匪黨及無業流氓,悉由法國妥為設法,或應解散,或當驅逐出境,並禁其復聚為亂。惟無論遇有何事,法兵永不得過北圻與中國邊界,法國並約明必不自侵此界,且保他人必不犯之。其中國與北圻交界各省境內,凡遇匪黨逃匿,即由中國設法,或應解散,或當驅逐出境。倘有匪黨在中國境內會合,意圖往擾法國所保護之民者,亦由中國設法解散。法國既擔保邊界無事,中國約明亦不派兵前赴北圻。至於中國與越南如何互交逃犯之事,中、法兩國應另行議定專條。凡中國僑居人民乃散勇等在越南安分守業者,無論農夫、工匠、商賈,若無可責備之處,其身家產業均得安穩,與法國所保護之人無異。
第二款 一、中國既訂明於法國所辦弭亂安撫各事無所掣肘,凡有法國與越南自立之條約、章程,或已定者,或續立者,現時並日後均聽辦理。至中、越往來,言明必不致有礙中國威望體面,亦不致有違此次之約。
第三款 一、自此次訂約畫押之後起,限六個月期內,應由中、法兩國各派官員,親赴中國與北圻交界處所,會同勘定界限。倘或於界限難與辨認之處,即於其地設立標記,以明界限之所在。若因立標處所,或因北圻現在之界,稍有改正,以期兩國公同有益,如彼此意見不合,應各請示於本國。
第四款 一、邊界勘定之後,凡有法國人民及法國所保護人民與別國居住北圻人等,欲行過界入中國者,須俟法國官員請中國邊界官員發給護照,方得執持前往。倘由北圻入中國者,系中國人民,只由中國邊界官員自發憑單可也。至有中國人民欲從陸路由中國入北圻者,應由中國官請法國官發給護照,以便執持前往。
第五款 一、中國與北圻陸路交界,允準法國商人及法國保護之商人並中國商人運貨進出。其貿易應限定若干處,及在何處,俟日後體察兩國生意多寡及往來道路定奪。須照中國內地現有章程酌核辦理。總之,通商處所在中國邊界者,應指定兩處:一在保勝以上,一在諒山以北。法國商人均可在此居住,應得利益應遵章程,均與通商各口無異。中國應在此設關收稅,法國亦得在此設立領事官,其領事官應得權利,與法國在通商各口之領事官無異。中國亦得與法國商酌,在北圻各大城鎮揀派領事官駐紮。
第六款 一、北圻與中國之雲南、廣西、廣東各省陸路通商章程,應於此約畫押後三個月內,兩國派員會議,另定條款,附在本約之後。所運貨物進出雲南、廣西邊界,應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惟由陸路運過北圻及廣東邊界者,不得照此減輕稅則納稅;其減輕稅則亦與現在通商各口無涉。其販運槍炮、軍械、軍糧、軍火等,應各照兩國界內所行之章程辦理。至洋藥進口、出口一事,應於通商章程內定一專條。其中,越海路通商,亦應議定專條,此條未定之先,仍照現章辦理。
第七款 一、中法現立此約,其意係為鄰邦益敦和睦、推廣互市,現欲善體此意,由法國在北圻一帶開闢道路,鼓勵建設鐵路。彼此言明,日後若中國酌擬創造鐵路時,中國自向法國業此之人商辦;其招募人工,法國無不盡力勸助。惟彼此言明,不得視此條係為法國一國獨受之利益。
第八款 一、此次所訂之條約內所載之通商各款,以及將訂各項章程,應俟換約後十年之期滿,方可續修。若期將滿六個月以前,議約之兩國彼此不預先將擬欲修約之意聲明,則通商各條約、章程仍應遵照行之,以十年為期,以後仿此。 第九款 一、此約一經彼此畫押,法軍立即奉命退出基隆,並除去在海面搜查等事。畫押後一個月內,法兵必當從台灣、澎湖全行退盡。
第十款 一、中、法兩國前立各條約、章程,除由現議更張外,其餘仍應一體遵守。至此次條約,現由大清國大皇帝批准及大法國大伯理璽天德批准後,即在中國京都互換。
光緒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西曆一千八百八十五年六月初九日
大清國欽差全權大臣李
欽差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錫
欽差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鄧
大法民主國欽差全權大臣巴

附註

本條約見《光緒條約》,卷20,頁7-11。法文本見《海關中外條約》,卷1,頁901-906。本條約又稱為《中法新約》;因系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特納所簽訂,又稱為《李巴條約》。一八八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交換批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