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中方副圖》是我國古籍《管子》里記載的一篇文章,見於《管子》第八篇。
《管子》是一部記錄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言行事跡的書籍。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劉向編定《管子》時共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餘10篇僅存目錄。
管仲(公元前723年-約公元前645年) 漢族,名夷吾,字仲,又稱敬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 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作品賞析
《中方副圖》必得文威武官習,勝之。務時因,勝之。終無方,勝之。幾行義,勝之。理名實,勝之。急時分,勝之。事察伐,勝之。行備具,勝之,原無象,勝之。本定獨威,勝。定計財,勝。定知聞,勝。定選士,勝。定製祿,勝。定方用,勝。定綸理,勝。定死生,勝。定成敗,勝。定依奇,勝。定實虛,勝。定盛衰,勝。舉機誠要,則敵不量。用利至誠,則敵不校。明名章實,則士死節。奇舉發不意,則士歡用。交物因方,則械器備。因能利備,則求必得。執務明本,則士不偷。備具無常,無方應也。聽於鈔,故能聞無極。視於新,故能見未形。思於浚,故能知未始。發於驚,故能至無量。動於昌,故能得其寶。立於謀,故能實不可故也。器成教守,則不遠道里。號審教施,則不險山河。博一純固,則獨行而無敵。慎號審章,則其攻不待。權與明必勝,則慈者勇。器無方,則愚者智。攻不守,則拙者巧。數也。動慎十號。明審九章。飾習十器。善習五官。謹修三官。必設常主。計必先定,求天下之精材。論百工之銳器。器成,角試否臧。收天下之豪傑,有天下之稱材。說行若風雨,發如雷電,此居於圖方中。
譯文一定要文官有德,武官有威;為官者應熟習勝敵之務。因時而動,是制勝的總則;敵眾無防,是制勝的時機;兵行正義,是制勝的正理;表彰將士名實,是勝敵的急務;確立等級名分,是制勝的大事;研討征伐過程,是制勝的行動;戰具完備,是制勝的起因;軍行隱蔽,是制勝的根本。能確定統一權威的,可以制勝;能確定計算財用的,可以制勝;能審定敵軍情報的,可以制勝;能確定選擇將士的,可以制勝;能確定祿賞制度的,可以制勝;能審定軍器製造方案的,可以制勝;能審定事物倫類次序的,可以制勝;能審定死生的,可以制勝;能審定成敗的,可以制勝;能審定正兵與奇兵的,可以制勝;能審定虛實的,可以制勝;能審定盛衰形勢的,可以制勝。所掌握的戰機,確實是緊要的,敵人便無法估量;所運用的有利條件,完全是真實的,敵人便無法抗拒。顯耀名聲,表彰戰績,將士就計心死節;運用奇兵,出敵不意,將士就樂於為用。考核軍備,研討其製造方案,兵器就能完備;根據才能,用人在勝任之處,人材就有求必得。掌握將士職務,明定本分,將士就不會苟且敷衍;軍備和戰具無尚優越,敵人就無法應付了。聽得細緻,所以能聽到還沒有到來的聲音;看在極早,所以能觀察還沒有形成的事物;想得深遠,所以能想到還沒有開始的事情;動得急驟,所以能出乎敵人的意料;幹得冒險,所以能奪得敵國的寶器;立足於運籌謀劃,所以能兵力堅實而不被敵國攻破了。武器完好又嚴守教令,就不伯遠道行軍;號令嚴明又經過訓練,就不怕山河險阻。意志專一而純實堅定,就可以所向無敵;微號嚴謹而旗幟分明,就可以―破敵而不靠外援了。指明必勝的道理,慈軟的人也會變得勇猛;握有無法防禦的武器,愚蠢的人也會變得精明;攻打沒有守備的敵軍,笨拙的人也會變得巧妙。這都是必然的道理。要勤慎對待十種號令,明確分辨九種旗章,監督操練十種兵器,充分演習“五教”,嚴格訓練“三官”。兵中主帥一定要常設不缺,作戰計畫必須事前定好。要徵集天下的精良器材,評審各種工匠的精銳武器;武器製成後要比試優劣。要招收天下的豪傑,擁有天下的能手。行軍應該像風雨一般地迅速,發兵應該像雷電一般地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