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民族大學

2002年6月,國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關於重點共建中心民族大學的協定》。 學校的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等學科具有雄厚的實力和特色上風,不僅在中國居於領先地位,而且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 2002年6月,國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關於重點共建中心民族大學的協定》,將學校的發展又推上一個新的台階。

基本信息

目錄
  • • 概述
  • • 師資氣力
  • • 學科設定
  • • 學生情況
  • • 學校沿革
  • • 科研概況
  • • 院系設定
  • • 社團組織
  • • 校園導遊

[顯示部分][顯示全部]

概述編輯本段回目錄

中心民族大學

黨和國家歷屆領導集體始終關心和重視中心民族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建校初至1966年,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14次接見學校師生代表。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3次接見師生代表。

1993年學校更名為中心民族大學時,國家主席江-澤民同道為學校題寫了新校名。

2001年6月,學校50周年校慶之際,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同道到校視察,並代表中心政府提出了“把中心民族大學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學”的奮鬥目標。同年,胡-錦濤、李-嵐清等國家領導人親身審批了國家民委、教育部、國家計委、財政部四部委聯合上報的《關於進一步辦好中心民族大學的請示》。2002年6月,國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關於重點共建中心民族大學的協定》。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學校1979年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大學,1999年景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4年景為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周恩來總理1956年來校視察

師資氣力編輯本段回目錄

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民族成分眾多的師資隊伍。學校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學科評議組、中國地方志領導小組、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中心新疆工作協調小組、上海合作組織中方教育諮詢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國家學科規劃和評審機構成員18人,雙聘院士2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教學名師2人、北京市教學名師6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13人,國家民委突出貢獻專家6人,學校特聘教授2人,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和教學帶頭人82人。他們具有良好的治學精神和學術風範,在教書育人和學術研究上成就卓著。

學校占地面積為37.8萬平方米,另規劃新校區占地面積81萬平方米。校園建築面積55.7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20餘萬平方米,資產總值16.1億元。擁有各類圖書214萬冊(含電子圖書48萬餘冊),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圖書文獻資料躲量居國內高校前列。學校出版社是中國民族學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中心民族大學學報》和《民族教育研究》是面向國內外發行的中國核心期刊。民族博物館躲有3萬餘件珍貴的民族文物,已經成為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教學實踐基地。學校有先進的校園網路系統,滿足了教學和治理工作的需要。

學科設定編輯本段回目錄

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來該校視察

經過50多年的發展建設,學校圍繞國家的民族團結與發展需要,秉承優良的辦學傳統,已發展成為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體、民族類學科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重點大學。學校有18個學院、3個系和1個預科部,有覆蓋10個學科門類的55個本科專業、2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6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國家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後活動站,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國家“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學校的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等學科具有雄厚的實力和特色上風,不僅在中國居於領先地位,而且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民族史、宗教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生態學等學科也得到快速發展並具有廣闊的遠景。

學生情況編輯本段回目錄

學校面向中國招生,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235人,碩士、博士研究生2,741人,少數民族預科生417人,本

中心民族大學

科生(含預科生)來自55個少數民族的學生占62%。建校50多年來,學校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各民族畢業生,他們大多數已成為民族地區各條戰線的骨幹。其中有著名專家學者千名,少數民族省部級領導幹部百名,地廳級領導幹部千名,縣處級領導幹部萬餘名,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國家的民族團結與發展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學校沿革編輯本段回目錄

中心民族大學
中心民族大學有著優良傳統和歷史,其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學院。延安民族學院以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從事民族工作的漢族幹部為主要任務,以毛澤東的題詞“團結”為校風,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為中國各民族共同的解放事業輸送了大批幹部。
1949年12月毛澤東根據形勢的發展特別是國家建設、民族區域自治、實現共同綱領及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做出了培養大批少數民族幹部的指示。1950年6月,中心人民政府決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學——中心民族學院,抽調了一批當年在延安民族學院工作過的同道進行建院籌備工作。同年11月,周恩來總理主持政務院第60次政務會議,批准了中心民族事務委員會提出的《培養少數民族幹部試行方案》和《籌辦中心民族學院試行方案》。前一方案提出在北京設立中心民族學院,並在中南、西南、西北設立中心民族學院分院各一處;後一方案則明確規定了中心民族學院的三項主要任務:一是為國內各少數民族實行區域自治以及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培養高級和中級的幹部;二是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題目以及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發揚並先容各民族的優良歷史文化;三是組織和領導關於少數民族文字方面的編輯和翻譯工作。1951年6月11日,中心民族學院正式開學。中心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在開學儀式上做了重要講話。6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表示祝賀。
附中綜合樓
建校後,學校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年6月至1951年底,為初創階段。當時學校的校址暫設在城內國子監,有教職工280多人,軍政幹部班、躲語文班兩個練習班的學員260多人。

第二階段:1952年至1966年5月,學校開始正規化辦學並逐步發展成為一所文科高等學校。1952年國家進行院、系調整時,把已建設數十年的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北京大學東語系的部分專業和北京大學的前身燕京大學的社會學系,調整到中心民族學院。
第三階段:1966年6月至1978年8月,“文革”嚴重影響了學校的發展。
第四階段:1978年9月至1993年10月,學校發展成為以文科專業為主體、以民族學科為特色,文、理、工、藝、管等專業兼備的綜合性大學,1978年2月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大學。此後,學校陸續建立了物理、套用數學、生化、計算機科學技術等理工系科,從文科高等學校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
第五階段:1993年11月至今,學校朝著高水平研究型的發展目標邁進。經國家教委批准,1993年11月30日,中心民族學院更名為中心民族大學,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為學校題寫了新校名。1999年確定為就“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1年6月學校50周年校慶之際,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到校視察,並代表中心政府提出了把中心民族大學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學”的奮鬥目標。2002年6月,國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關於重點共建中心民族大學的協定》,將學校的發展又推上一個新的台階。2004年景為“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科研概況編輯本段回目錄

理工樓
中心民族大學是黨和國家為解決中國民族題目、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高級專門人才而創建的高等學校,是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有56個民族師生的國家重點大學。在國家民委、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指導和支持下,學校各族師生正捉住機遇、突出特色、強化服務,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科研隊伍

經過50多年的建設發展,學校圍繞國家的民族團結與發展需要,秉承優良的辦學傳統,已發展成為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體、民族類學科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重點大學。學校有18個學院、3個系和1個預科部,有覆蓋10個學科門類的55個本科專業、2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6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國家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後科研活動站,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國家“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學校的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等學科具有雄厚的實力和特色上風,不僅在中國居於領先地位,而且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民族史、宗教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生態學等學科也得到快速發展並具有廣闊的遠景。

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民族成分眾多的科研隊伍。學校科研團體活躍,學術氛圍濃厚,有各種研究機構50多個。這些研究所科研氣力雄厚,學術梯隊結構公道,集中了一批國內研究民族學與人類學、民族語言、民族歷史、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的著名專家、教授。對於這些研究所,學校採取院系合一的方式予以重點扶持,在政策上給予傾斜,保證了學科研究隊伍和研究成果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二、科研成果和科研特色

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始終遵循中心確定的辦學宗旨和辦學任務,充分發揮民族類學科的上風,不斷最佳化辦學結構、進步辦學質量和水平,經過幾代人的紮實建設和不懈奮鬥,逐漸積澱形成了內涵豐富、底蘊深厚的鮮明辦學特色——致力於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和中國民族題目研究,為國家的民族團結和發展事業提供高水平服務。學校的這一辦學特色凸顯了中心民族大學在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所具有不可替換的作用與地位,成為學校創建一流、服務社會的巨大財富和獨特上風。學校的科研工作也牢牢圍繞這一特色展開。“十五”以來,學校共承擔和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52項,社會橫向課題138項,自主科研立項625項,出版學術專著1,067餘部,發表學術論文4,866篇,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55項。建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圍繞國家和民族地區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確定了一批對凝練學科方向,進步學科水平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原創性研究項目,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一)科研引領民族理論創新和為國家民族題目決策諮詢服務

中心民族大學作為延安民族學院的繼續者,始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倡導知行合一,追求明智篤行,把國家的民族題目與民族理論、少數民族發展與民族政策、邊疆安全與穩定等重大題目作為科學研究和理論創新的主攻方向,創建了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學、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經濟等學科,並以其特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論貢獻,成為國家民族題目決策諮詢的思想庫。

南睿樓

早在建校時,學校就承擔和完成了建國初期的民族識別研究、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少數民族語言調查和文字改革與創製等國家交給的一系列重大任務。改革開放後,學校專家學者圍繞新時期的民族題目和民族地區發展,在民族學基本理論、民族經濟、民族宗教、民族政策等領域進行深進調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

在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中,學校進一步強化國家民族題目決策的實證研究,牢牢圍繞中國當代民族題目研究、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與邊疆史地研究、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與公共行政治理研究,開展了全方位、大規模、多學科的田野調查,在人口較少民族發展題目、“東突”與恐怖主義題目、邊疆跨境民族與邊疆穩定題目、宗教與國家安全題目、少數民族地區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中心和有關部分的高度重視,成為國家在新形勢下確定發展戰略、制定民族政策、處理民族題目的重要依據。
三號樓

(二)科研關注和服務於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關注和服務於民族地區的和諧發展,是學校肩負的重要使命,也是學校學者治學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後,為了適應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學校不斷拓展學科方向與研究領域,在人才培養的同時,深進民族地區,重點圍繞民族地區經濟、生態環境、醫藥衛生、教育、社會公共治理與法制建設等五個方面,進行實證研究,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科研致力於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


學校深進開展少數民族語言、歷史、文化、藝術的發掘與研究,積極宣傳弘揚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開展國際學術和文化交流,成為傳承弘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陣地和視窗。

三、科研教學


學校始終堅持以科研促進教學,依託學科與科研上風,推進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進步。教師注重將科研成果帶進課堂、融進教材,轉化為教學內容;注重以社會實踐、科研項目和創作等方式,促進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進步,文科類專業以社會實踐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研究能力,理工類專業以科研項目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藝術類專業以創作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水平,成效明顯。2004年以來,在“985工程”建設中,依託3個創新基地,組建了13個跨學科的重大項目領域研究中心和相應的創新團隊,2000名專家學者、研究生和優秀本科生參加了“985工程”項目建設和大規模的田野調查,有效地推動了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學校與美國波士頓大學、紐約州立大學、英通過學術交流鞏固和進步了科研工作的影響力,通過科研人才工程增強了社科研究發展的後勁,通過基地建設和條件改善提升了社科研究工作的水平。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法國巴黎第十三大學、里昂第三大學、韓國首爾大學、慶熙大學、蒙古國國立大學、烏茲別克斯坦國民大學等62所著名大學簽訂了合作協定,並開展了實質性的交流。學校先後發起或參與、組織召開了首次中國(兩岸三地)民族學、人類學教學科研機構負責人聯席會議、清史/滿族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民族學/人類學與中國經驗論壇、西部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民族新學科發展理論研討會、中國民族院校治理學科研討會、第三屆中國民族院校躲學暨躲語文教學研討會、東亞文化交流與發展模式的探討國際學術交流會、中國朝鮮族的人口題目及其對策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阿詩瑪》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大型學術會議,對促進相關學科領域的國內外學術交流和科研工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004年以來,學校共聘請外國專家學者196人,教師出國訪學研修、進行學術交流365人次,舉辦國際學術會議17次,學生通過項目出國留學71人、出國交流369人次,學校的國際著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進步。
為了活躍學術氛圍,促進科研工作,科研處與相關院系合作舉辦“民大學術論壇”,2004年至今已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到校舉辦高水平學術講座579場次。學校還留意抓緊科學普及的工作,一批專家、教授長期以來,堅持利用假期帶領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深進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深進調研,從事科普教育工作,並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以張英、李華明為代表的“中心民族大學暑期三下鄉紅河博士團隊”,在2004年首都高校社會實踐工作中表現突出、成績明顯,被評為“2004年度首都大學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受到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等多家單位的聯合表彰。

院系設定編輯本段回目錄

中心民族大學
項目治理科的職責是:負責各種科研基金、項目、科研機構治理;年度社科、科技統計;學術委員會日常事務;科研成果轉化;科研經費治理和中期跟蹤治理及後期結項回檔工作;負責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治理系統”的治理和使用等。院系設定學校設定有以下院、系(部):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蒙古語言文學系、朝鮮語言文學系、維吾爾語言文學系、哈薩克語言文學系、 躲學研究院、經濟學院、治理學院、法學院、馬列主義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哲學與宗教學系、歷史系、 教育學院、 外國語學院、 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美術學院、 舞蹈學院、 音樂學院、體育系、成-人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預科部。

社團組織編輯本段回目錄

校園——晨曦

學生社團能夠培養大學生熟悉和教育的能力,進步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是一所大學布滿生機與活力的標誌。
民大學生社團有著幾乎與學校一樣悠久的歷史。一直以來,學生社團是民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視窗,在學生中有很大影響。
各類社團共有3000名成員,占民大學生總數的30%,社團成員逐年增加,社團活動豐富多彩,在校內營造出了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圍。大學生社團具有類型多樣、特色鮮明、成員廣泛、影響力大等特點。主要包括:

一、理論類

民大有青年民族理論學會、學風社、關注西部民族教育協會、星火社、文化促進交流協會等多家理論社團。在引導民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起到了先鋒作用。他們大都創辦了獨具特色的論壇、思想角,部分社團還創辦了自己的刊物、網站。

二、文學藝術類

文學藝術類社團在社團中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類,此類社團以豐富學生課餘生活為目的,經常舉行各類娛樂性活動,因此也最受同學們歡迎。代表性的社團有“一個”漫畫社、“幾點”音樂社、“風暴”話劇社、北辰文學社、放大影站、書法協會、唱遊社等。其中“一個”漫畫社、風暴話劇社在北京市各個高校間也具有良好的聲看。

三、實踐類

此類社團的活動範圍並不局限於大學校園。他們經常利用課餘時間或者假期到北京郊區或者中國各地進行實地考查,因此在增長同學的社會實踐能力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代表性的社團有關注“三農”政策學習研究會、西部實踐社、西部協會、前途社、未來企業家協會、民俗學社等。

四、公益類

校園——黃昏

在民大有一批熱心於公益事業的年輕大學生,以他們為主體形成了民族大學的各種公益類社團。綠色希看協會、愛心社、愛知社就是這類社團的優秀代表。2003年綠色協會應國家環保總局之邀參加了“綠色中國”首屆論壇,在第一、第二屆環保辯論賽中分別獲得冠亞軍的好成績。此外還相繼舉辦了“北京市高校環境論壇”等活動,都為民大社團活動贏得了巨大的榮譽。

五、體育類

體育類社團同樣也是民大社團中一支不可忽視的氣力。有籃球協會、桌球協會、武術協會、排球協會、“棋魂”社等10家體育類社團。體育類社團的活躍,能夠從思想和實踐上推廣體育運動的意識,並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創造良好的氛圍。 此外,中心民族大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2007年6月8日,中心民族大學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制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三,在2007中國大學滿足度排行中(學校品牌滿足度榜)名列第一。

校園導遊編輯本段回目錄

(1)地理位置

(2)校園輿圖
3、行車路線:
乘332路、 320路、 319路、 特6、 特4、 634路、 645路、 653路、 689路、 695路、 716路、 717路、 727路、 727路支線、 732路、 804路 、 808路、 814路、 827路、 運通105路、 運通205路、 運通106路、 夜班209路 公車均可直接到學校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