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中山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命名。全長9公里,分8段,由東到西依次命名為中山一路至八路。東起楊箕橋,與中山一路立交相聯,其中中山一路至農林下路路口,中山二路至東川路路口;中山三路至越秀北路路口;中山四路至北京路路口;中山五路至解放中路路口;中山六路至人民路路口;中山七路至荔灣路路口;中山八路至南岸路路口與珠江大橋相連通。沿線相互平交的道路達27條,有3座高架立交跨越。建有3座人行天橋,是東西橫貫市區中心最繁華的重要道路。經統計,廣州中山路一共有37個紅燈位,這是大多數司機不願走這條路的原因之一。1919年開築道路,定名為惠愛東、中、西三路(今中山四、五、六路),長2.491公里。1921年向東開闢大東路(今中山三路),1925年築成百子路(今中山二路),兩路共長1.735公里。後再向東修築至楊箕村的中山公路(今中山一路),長2.135公里。初期,路面均為砂石或泥,1923年後陸續改為瀝青路面。西門口以西也修築了一段,因抗日戰爭停工,路面破爛不堪,被市民稱為"爛馬路"。建國後,中山七路西門口至高基段幾經改造及開闢、擴展,後又繼續擴延至荔灣北路,全路長1.56公里;再向西修築中山八路,直抵珠江大橋東廣場,長2.3公里,寬26米,於1960年6月完工。60年代擴寬了中山一路。80年代中山八路也進行擴寬,快車道改建為水泥混凝土路面,建成"三塊板"式分流道路。1987年在原廣九鐵路東山口至梅東路段的舊路基上建成一條平行的道路,併入中山一路,作為由西往東單向行駛。1991年4月30日至9月30日,中山二路執信路口至東川路口,長566米路段,將原來寬14米擴寬至36米的"三塊板"式水泥混凝土路。工程總投資 324萬元。1995年至1998年隨著捷運一號線在中山路的站場和上蓋物業的建設與開發,同時對路面進行擴寬,1999年3月前將該工程路面恢復。1998年內環路中山一路段開工,隨後中山一路進行擴寬,其中梅東路至楊箕段於1999年5月擴建完工,並建成長210米,寬16米的綠化分隔帶,成為中山路整治工程中又一亮麗新景點。
主要路口
廣州大道中、東風東路、黃埔大道西、泰興直街、梅花路、梅東路、共和路、梅花村、共和西街、福今路、達道路、農林東路、內環路、小東園、農林上路、農林下路、署前路、東華路(東華北路)、百子橫路、執信南路、菜園北、菜園西、馬棚崗、蟾蜍崗、東川路、東平大馬路、較場東路、較場西路、陵園西路、中華街、東昌大街、東皋大道、榮華北、錢路頭直街(北橫街)、越秀路、芳草街、德政路、榨粉街、大塘街、倉邊路、舊倉巷、文德路、府學西街、北京路、大馬站、廣大路、吉祥路、教育路、廣州起義路、連新路、解放路、六榕路、朝天路、舊南海縣街、海珠路、人民路、光復路、蟠龍上街、康王路、土興巷、荔灣路、恩洲北橫街、恩洲大巷、周門路、周門南路、泮塘路、周門南路、新虹街、南岸路、黃沙大道、雙橋路。
交通線
廣州中山路全線都有電車線網分布,其中:中山一立交附近有錦城花園(東風東)公交站場,106路電車在此停靠;農林下路路口有東山電車總站,102、108路在此停靠,107、112路有時放短線也在此停靠;中山八路公交站場有104、107、109路電車在此停靠。中山一路有106、107路電車,中山二路、中山三路、中山四路、中山五路有102、107、108路電車,中山六路有102、104、107路電車,中山七路有104、107、109路電車,中山八路有104、105、107、109路電車。廣州中山路全線除陳家祠至周門段外都有捷運線網分布。
景點
中山路上景點眾多,有烈士陵園、英雄廣場、中華廣場、東較場、東濠涌、農講所、北京路、城隍廟、陳家祠、西門口遺址、泮塘泮溪酒家、荔灣湖公園、人民公園等地。
中山大道
廣州不僅有中山路,還有中山大道。廣州中山大道是最早的以中山命名的街路。據《廣州市志·市政建設志》記載,廣州“民國十四年興建中山公路(今中山大道)。”這段路有一段掌故:孫中山在1918年撰寫的《建國方略》一書中提出要在我國建設三個世界級的大商港,其中在廣州黃埔建“南方大港”。1925年6月,廣州和香港十多萬工人舉行了震驚中外的省港大罷工。罷工委員會認為,為了擺脫帝國主義的經濟控制,振興實業,必須實現孫中山提出的建設“南方大港”計畫,在罷工委員會的號召下,廣州各界愛國人士聯合成立了“中華各界開闢黃埔商埠促進會”,並決定修築廣州至黃埔的公路。8月12日,廖仲愷主持舉行了築路開工典禮。隨後3000多名罷工工人自願參加築路工作,經過半年苦戰,在1926年春建成了該路。因為這條路是按孫中山《建國方略》的意圖修築的,故命名為“中山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