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軟體學院

中山大學軟體學院

中山大學軟體學院於2001年10月成立。同年12月,中山大學軟體學院被批准為教育部首批35所全國示範性軟體學院之一。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目前有通信軟體、計算機套用軟體、數字媒體技術、嵌入式軟體與系統、電子政務等5個本科專業方向。學院十分注重學生素質培養,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努力為學生打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山大學軟體學院 中山大學軟體學院

軟體產業作為信息產業的核心和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基礎,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以信息產業發展水平為主要特徵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 我國高校 IT 學科傳統上是以研究型、學科型的方式為主來培養,特別是研究生層次,但現在工業界需 要大量套用性、工程性、複合型的人才,傳統 IT 培養模式相對迅猛發展的軟體業有著不協調的地方。

面對國家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和激烈的人才競爭,面對市場需求,改革軟體人才培養模式,加大軟體人才培養力度,已經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和急迫任務。

概況

中山大學整合中山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等單位的學科力量於 2001 年 11 月正式成立軟體學院,隨後 12 月成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35所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之一。

我們秉承規範、創新、篤行、進取的辦學宗旨,建設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軟體學院,培養創新型、套用型、複合型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軟體人才,服務社會,造福國家。

辦學特色

鮮明的辦學特色。 中大軟體學院立足華南,輻射港澳,利用泛珠三角經濟區域建設的機遇,培養全球化、具有國際意識的人才。我院致力於與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知名企業,在軟體開發、外語訓練、市場開拓、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教學實踐、畢業生就業等方面開展合作,優勢互補,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軟體人才,闖出一條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新路子。

師資隊伍

教學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我院的師資由學院專職教師,國內外著名高校科研機構的學者,著名企業的中高級管理人員和資深技術人員組成。學院 授課教師現共 38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29人,博士21人,碩士16人,外籍教師6人。

外界聯繫

校企合作,構建三贏局面。我院已和微軟、IBM、Oracle、SUN、BEA、惠普、思科、愛立信等跨國公司簽訂了合作協定;與美國伊里諾理工學院建立了互派主講教師的合作關係。與廣州天河軟體園,廣東省軟體行業協會等機構;廣東省內包括亞信科技、新太科技、廣東電信等幾乎所有的知名IT企業, 在學生就業培訓、畢業實踐、技術共享、聯合開展課題研究等各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合作。達到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共贏的局面。

教學設施

完備的教學、科研、實踐環境。現擁有包括多媒體教室、實驗室、學生專用機房近 2050 平方米,最新配置各款微機近 400 台,IBM RS6000、AS400 伺服器各一台,擁有 IBM 、Microsoft、 ORACLE、BEA等企業贈送的軟體一批,軟硬體設備價值超過 1100 萬元。 2004 年 9 月開學後,我學院進駐東校區,新建成的信息大樓建築面積達 9000 平米,為每位學生配備一台電腦,並配備現代化信息技術設施。

生源良好,畢業生供不應求。 2002 年開始至今已招本科生五百多人,研究生四百多人。2004年首屆畢業生 141 人,實現了就業率百分百。除 3 人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外,多數進入 IBM 、 BEA 、華為、滙豐銀行、網易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部分在銀行、學校、稅務等單位從事相關工作。

教學理念

清晰的培養人才目標。“三種素質”、 “四個層次”、“六種能力”。 “三種素質”,即創新素質、團隊素質和敬業素質;“四個層次”即高級程式設計師,系統分析與設計員, IT 項目管理員, IT 企業發展戰略決策和經營管理員四個層次;“六種能力”即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組織協調的能力,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科學高效管理項目的能力,工程實踐的能力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教學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 我院現有17名專職教師,44名校內兼職教師,29名校外兼職教師,先後聘請了12名外籍教師。校內兼職教師主要來自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等單位,他們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工程實踐經驗。校外兼職教師主要來自企業界和研究所,他們具有豐富的軟體工程經驗,大多是軟體企業的技術總監或大型項目經理,如我院客座教授EBay公司全球副總裁許良傑博士、Elong公司技術總監廖志強先生,我院兼職教授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員徐迎慶博士、GOOGLE公司技術總監林斌先生、廣東地球村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馬仁勇先生、廣州華南資訊有限公司技術研究院院長劉弘德先生、廣東省計算中心主任陳仲駒先生等。

依託軟體工廠,積極為學生提供實踐平台。學院與廣東電信工程公司、廣東南方海岸科技服務有限公司進行深層次的校企合作,由合作方投資1000萬元聯合設立“中大軟體工廠”作為廣大學生的校內實習基地、科研基地、創業活動基地和科研成果轉化基地。

為了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增強項目經驗,學院依託軟體工廠開展實訓,並納入到必修課程體系,建立了長效的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機制,所有本科生在大三下學期參加為期兩個半月的軟體工程實訓。

高端立交橋模式, 培養複合型人才。學院充分發揮中山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從2004級本科生開始實行“專業高端立交橋”模式:和傳播與設計學院合作建設“數字媒體技術”方向,與電子系通信工程專業合作建設“通信軟體” 方向等。

建立軟體人才套用能力培養平台,突出培養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學院通過多方面途徑營造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氛圍,並建立了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優秀人才顯露鋒芒,突出學生的創新性培養。在濃厚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氛圍的薰陶下,學生富有活力,工程實踐能力強,在高水平的學術性比賽和綜合能力競賽中取得佳績:我院學生代表隊Black Stone團隊從全國241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勇奪2006年“IBM杯”中國高校SOA套用大賽全國總冠軍。我院學生P&T團隊在2008年“IBM杯”全國大學生SOA業務流程建模競賽決賽,奪得大中華區總冠軍,蟬聯此賽事總冠軍。

為了建立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長效機制,學院作為主要單位發起創建中山大學學生信息技術發展中心,依託中心建設軟體技術創新平台,先後承擔建設東校區網站、“中國·梅江”政務公眾信息網等多個項目,開展梅州山區信息化調研等活動,組織開發了網路遊戲開發實習平台、信息安全圖像加密軟體、網路遊戲引擎等多個項目。每年舉辦 “軟體創新設計大賽”,承辦了2007年IBM中國大學生程式設計對抗賽(華南賽區)等比賽。學生先後獲得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大賽省級獎6項、“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大賽省級獎7項等獎項。近兩年共有10個本科生項目獲得學校“本科生科研基金”立項資助,“中山大學3D數字圖書館”還獲得教育部大學生創新項目資助。

對外合作,培養國際化的套用型人才,構建三贏局面。至今為止,學院與國外高校的合作辦學工作進展順利,先後與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簽訂了2+2本科生合作框架協定,並與英國伯明罕大學、比利時魯汶工程聯合學院簽訂了2+2本科生合作培養協定。

與香港科技大學、悉尼科技大學等境外知名大學在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互派師資、課程共建及科研合作等方面展開廣泛合作;和微軟、IBM、Oracle、SUN、惠普、思科和BEA等跨國公司簽訂了合作協定,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如微軟公司、IBM公司派出資深工程師為我院研究生開出課程《微軟生產技術》、《面向服務的軟體工程》等。與美國甲骨文軟體研究開發公司、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幾十家知名IT企業簽訂了實習基地合作協定,並與這些公司在學生畢業實習、聯合開展項目研究、就業培訓等各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合作,達到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共贏的局面。

注重素質培養,全面發展。學院經常性地開展主題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微軟全球副總裁張亞勤博士、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博士、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副校長趙偉教授等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

重視培養質量,畢業生綜合素質好,深受用人單位好評 在武書連《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發布的2008年排名中,我院軟體工程專業在全國排名第六。 我院本科生黃晨昱同學獲得2008年國家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項目的資格,是全校67名獲公派資格學生中的唯一一名本科生。 在2006年中國軟體行業協會組織的調查中,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綜合評價分數在全國36所軟體學院中名列前9名。本科生已畢業3屆625人,碩士研究生已畢業5屆,總計733人,其中全日制工程碩士354人。畢業生就業去向好,除繼續攻讀更高一級學位外,大多數進入華為、Cisco、IBM、亞信、網易、騰訊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部分在銀行、學校、稅務等單位從事相關工作。

招生信息

1)全國統一考試

採取全國統一的網上報名和到報名點現場確認(照相、交費和驗證)的報名方式。考生須於每年10月(具體日期以教育部檔案為準)登入“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進行網上報名,並在教育部規定的現場確認時間每年11月(以教育部檔案規定為準)進行報考信息現場確認。網上報名及現場確認的具體辦法及要求將於報名工作開始前在研究生院網站公布。

2)自主命題考試

符合報考條件的,可於每年3月至4月在中山大學軟體學院招生辦公室報名(信息學院A101室)。外地考生將報考材料寄至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中山大學軟體學院101辦公室。

3)全國聯考

報名採用網上報名與現場報名相結合的方式。符合報考條件的,登入廣東省指定網站,填空提交報名信息,然後於規定的時間至現場報名點交費、照相、確認報名信息。初試後,入圍考生將進行資格審查(含已參加上年GCT考試且成績達到我校合格分數線,並要求報讀我校“軟體工程”領域的考生),資格審查具體時間地點請務必查看我校研究生院網站上的通知。

本科專業

軟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以軟體核心知識為基礎,以強化語言(英語)能力為重點,以實際軟體開發能力培養為特色,培養具有實戰能力的國際化工程型軟體人才。

該專業設有通信軟體、計算機套用軟體、數字媒體技術、嵌入式軟體與系統、電子政務等方向,所有方向的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基本相同,在高年級階段針對各方向的需要和特點開設相應的專業方向課程,從而使得學生畢業時具備“厚基礎、一專多能”等優勢,增強就業競爭力。

主要課程(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部分):高等數學、離散數學、線性代數、數值計算方法、機率統計、軟體工程導論、程式設計、面向對象技術、數據結構、作業系統、編譯原理、資料庫管理系統、系統分析與設計、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電路與電子技術、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計算機網路等。

數字媒體技術方向:學習計算機軟體和硬體類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計算機圖形學、圖像處理、3D動畫設計、網路遊戲、媒體設計與製作等課程,掌握計算機軟體系統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技能,具備信息系統及數字媒體設計、開發和管理能力;學生畢業後可以到信息技術企業從事網路遊戲、網路視頻、遠程教育和遠程醫療的設計開發,也可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從事計算機、信息網路管理、數字媒體設計及開發等工作。

嵌入式軟體與系統方向:學習計算機軟體和硬體類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以及嵌入式作業系統、嵌入式計算、嵌入式軟體開發與套用等課程,培養學生掌握嵌入式軟體與系統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技能,具備嵌入式系統的設計、開發和套用能力;學生畢業後可以在信息技術、控制、自動化等類型企業從事嵌入式軟體與系統的設計、開發,也可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從事計算機、信息網路管理等工作。

通信軟體方向:學習計算機軟體與硬體類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電路分析與電子技術基礎、通信原理、網路技術、現代電信交換等專業基礎理論;掌握各類通信網、通信系統及其主要設備的構成原理、技術性能、設計、調試、運行維護和管理的基本知識;掌握通信軟體分析與設計、對國內外通信工程及相關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有一定的了解;具有嚴謹的科學作風和創新能力;具有獨立對一般的通信系統和網路進行分析、設計和研究開發的能力。學生畢業後可以在電信運營商、通信電子類企事業單位從事通信工程的設計、管理和軟體開發工作。

計算機套用軟體方向:以計算機套用軟體的研究、設計和開發為主要研究對象。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科學理論和軟硬體基礎知識有較全面的了解,著重培養學生具有較好的計算機套用能力,勝任計算機套用軟體的設計、開發和運用的工作。學生畢業後可以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計算機、信息網路管理、套用軟體設計及開發等工作。

電子政務方向:主要學習計算機軟體、硬體和電子政務及其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計算機軟體系統分析和設計技能,具備電子政務系統開發和管理能力;學生畢業後可以在信息技術企業從事軟體開發,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電子政務系統建設及政務信息網路化管理工作。

人才培養

1、急社會所需,突出高級套用人才的培養目標

中山大學針對泛珠三角地區軟體業“一般人才好找,高級人才難求”的局面,以及中山大學培養研究型、國際型人才的目標定位,將軟體學院的建設作為計算機領域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重要戰略步驟,將軟體學院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IT行業的高級套用人才,即培養高層次、套用型、複合型、國際化的適合我國軟體產業發展需要並能與國際軟體人才需求接軌的高素質軟體人才。

基於這一方針,學校充分利用中山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優勢,藉助學校多學科的條件,全力滿足軟體學院的教學需求,為培養軟體工程培養複合型人才提供強力的支持。

軟體學院在做好軟體工程本科、研究生學歷教育的同時,積極為地方軟體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培養服務,並積極探索軟體人才培訓的新模式。廣州市將軟體產業的發展列為“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的領域,市政府成立了“軟體產業發展領導辦公室”,直接由主管副市長領導,並建立了軟體人才培訓的專項基金。軟體學院抓住這一與自身發展方向一致的機遇,積極與廣州市政府合作,成立了“中山大學軟體人才培訓中心”,配合落實政府的各項人才培養計畫,尤其是中高級軟體人才的培訓計畫。這種合作密切了學院與人才需求單位的關係,學院通過這個視窗可以更好、更快地了解社會對高級套用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及時調整自身的教學體系。學院目前正在與廣州市發改委探討更深層次的合作,與地方政府建立全面共建關係,將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並積極探索“課程+實訓”的課程體系建設。

2、創辦軟體工廠,開展深層次校企合作

培養工程型高端軟體人才離不開實踐環節。然而,目前國內的軟體企業以及國內的大環境還沒有在大範圍形成接納學生實習、為在校學生提供有效的實踐平台的文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山大學軟體學院借鑑醫學院附屬醫院的模式,於2006年3月和合作夥伴廣東電信工程公司、廣東南方海岸科技有限公司一起,創辦了中大軟體工廠。

利用軟體工廠的模式引進行業經驗,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能夠近距離接觸前沿技術和解決實際問題,並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企業文化的薰陶,錘鍊綜合素質,這是中山大學軟體學院的重要培養特色之一。

軟體工廠的成立為學院和企業搭建了溝通對話的平台,為進一步的產學研結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軟體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校內實踐的重要平台,為學生搭建了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橋樑。學生可以在實際軟體工程項目中鞏固和掌握課本上的理論和方法;反過來,在實際項目中遇到的問題,又回到課堂和書本里尋找答案,增強了學習興趣。

軟體工廠除了作為軟體學院學生的實踐平台外,還具備如下功能:第一,承接軟體開發類項目,並進行自主產品研發。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參加實際項目的機會;另一方面促進軟體工廠自身的發展。第二,作為教師、學生科技成果轉化和孵化的視窗;第三,為學生的創業提供一定的條件和相應的平台。

軟體工廠在對外合作、自主研發等方面中大軟體工廠按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進行管理和運行。與多家IT企業開展廣泛合作,承接了“直屬海關預警系統”、“SAVL車輛自動監測系統”、“嵌入式教學實驗平台”、“七號信令網關”、“石油公司調運系統”等項目的開發,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環境和條件。在項目開發中,軟體工廠的高級軟體工程師為廣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項目開發指導,編碼和測試工作基本上是學生完成的。部分同學先後參加了2-3個項目的開發,還有一部分同學已經有能力進行系統分析與設計。由此可見,同學們不但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要結合動手實踐能力。

經過軟體工廠項目錘鍊的學生,在學業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同時增強了就業方面的優勢和競爭力,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歡迎。學院以後還將繼續走醫學院的教學培養方式,把教學過程和實踐環節進一步有機的結合起來。

學院還準備利用軟體工廠的平台,向國際知名企業徵集生產中出現的問題,結合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課外科技活動。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學院學生軟體工程實踐能力,提高軟體人才培養質量。

中大軟體工廠還是學院和市場的一個重要視窗。學院的老師可以將科研成果拿到中大軟體工廠進行轉化、孵化,再推向市場,創造效益。中大軟體工廠向軟體學院投入80萬元設立學生虛擬創業基金,該基金由軟體學院和軟體工廠共同管理,用於資助學生團隊在軟體工廠內部進行虛擬創業。在學院的組織下,軟體學院的學生,可以向軟體工廠申請虛擬創業基金。已資助的項目有:基於2.75G的視頻監控系統,資助金額:15萬元。創業團隊共7人,全部為軟體學院本科生。虛擬創業基金的運作和管理參照風險基金管理模式,當創業項目孵化到一定階段,從軟體工廠剝離出去,單獨成立創業公司運營該項目。

學院還和eBay、Microsoft、IBM、Oracle、SUN、HP和Cisco等跨國公司簽訂了合作協定,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與Oracle、TCL集團工業研究院、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幾十家知名IT企業簽訂了實習基地合作協定,並與這些公司在聯合實驗室、學生畢業實習、聯合開展項目研究、就業培訓等各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合作。

3、引進行業經驗,培養研究型、創新型高端軟體工程人才

在校內針對所有軟體工程專業的本科生開設實訓必修課,這是中山大學軟體學院人才培養第二個重要特色。

為此,學校專門建設了一個軟體工程實訓基地,共投入建設經費300多萬元。中山大學軟體學院的學生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起點高、就業面廣。學生的就業去向不僅僅局限於IT產業;二是中山大學學生具有成為團隊技術和管理領軍人物的願景和潛質。因此,學院的軟體工程實訓教學和一般軟體企業的職業培訓不同,不僅著重進行具體的計算機系統技術和領域知識的培訓,而且著力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自主創新精神、團隊協作精神和優良的職業素質。因此,實訓教學採用了企業化管理和自主型學習組織相結合的模式。

學院對軟體工程本科教學計畫和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完善,將“軟體工程實訓”列入本科生的必修課,共分三個層次進行實訓。在高級實訓期間,同學們在實訓導師組的帶領下,完成一個完整的軟體項目開發。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入重要知識點的教學和實踐。實訓教學模擬公司管理模式,指導老師作為實訓項目總監,項目組的各種角色,如PM、SCM、SQA、DBA、TS等都由參訓學生擔任。為此,學院與軟體工廠一起制訂了一整套實訓教學課程體系,包括實訓教學大綱、教學計畫、管理制度、軟體工程實訓過程規範、實訓案例庫、績效考核辦法、考核評價辦法、獎懲辦法等。2007至2009年分別對1500名2004級和2005級本科生進行了實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認可。學院在此基礎上,初步總結出一套研究型大學培養創新型軟體工程人才的實訓方案。

4、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突出創新能力培養

利用第二課堂組織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從另一個角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是中大軟體學院的人才培養的又一特色。

學校專門為軟體學院的學生創業和科技創新活動建立了實驗室。學院撥出專項經費,派出指導教師,形成了以學生科技骨幹為主體、廣大同學積極參與的學術科技活動氛圍。在嵌入式軟體、電子標籤、信息家電、網路遊戲等方面形成了學生科研團隊。其中多項作品先後參與了中山大學“創意基金”、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等比賽。已經取得的成果涉及到多個套用領域,如音樂王國入口網站、網路加密傳輸系統、電子遊戲地圖編輯引擎、裸眼可視三維立體顯示器等。

學院還充分利用校內外各類比賽及交流機會鍛鍊學生,每年舉辦 “軟體創新設計大賽”, 2007年承辦了IBM中國大學生程式設計對抗賽(華南賽區)等比賽,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比賽,先後獲得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大賽省級獎6項、數學建模比賽省級獎1項、 “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大賽省級獎7項、"金蝶杯"全國高校企業模擬經營實戰精英賽全國二等1人近兩年共有10個本科生項目獲得學校“本科生科研基金”立項資助,“中山大學3D數字圖書館”還獲得教育部大學生創新項目資助。

學院學生富有活力,工程實踐能力強,幾年實踐下來,有不少學生在高水平的學術性比賽和綜合能力競賽中取得佳績,同時也擴大了學院在社會上的影響。由學院學生組成的Blackstone團隊在2006“IBM杯”中國高校SOA套用大賽中蟾宮折桂,力奪冠軍,並贏得了10萬元獎金;而P&T團隊在2008“IBM杯”全國大學生SOA業務流程建模競賽決賽中,勇奪大中華區總冠軍,成功蟬聯“IBM杯”。此外,還獲得其它科技類獎項,如2007年蘋果公司全球優秀學生獎學金、廣東省“挑戰杯”課外論文比賽一等獎、廣東省“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二等獎、“花旗杯”科技套用大賽總決賽三等獎等獎項。

在推進山區信息化方面,學院學生更是積極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服務地方信息化,協助邊遠山區梅州市梅江區完成了“中國·梅江”政府網站建設和山區信息化建設的調研與規劃工作,並完成了逾五萬字書稿“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山區信息化——梅州市梅江區信息化實踐與探索”。這次實踐還建成了“中山大學軟體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正式確立了政校合作模式,為同學們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平台。

5、成立軟體人才培訓中心,為地方經濟服務

為地方經濟服務,也是中山大學軟體學院的辦學特色之一。

廣州市政府非常重視軟體產業,張廣寧市長提出“要像抓汽車業那樣抓軟體業”。2006年廣州市政府出台了“加快軟體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廣州市軟體人才發展戰略,指出要“大規模培養和培訓適用軟體人才”、“建立1-2個大型示範性軟體人才培養培訓基地”,計畫以中山大學等高等院校為依託,大規模培養、培訓適用軟體和動漫人才。

軟體學院積極回響廣州市政府的號召,為廣州市軟體人才培養出謀劃策,派出骨幹教師參加了廣州市相關軟體產業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並於2007年1月成立了“中山大學軟體人才培訓中心”,致力於為廣州地方培養培訓大量適用軟體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同時也作為學院面向政府的視窗。中山大學軟體學院為廣州市制定了培養中高級軟體技術和管理人才的計畫,根據自己的特點,主要承擔中高級軟體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訓、低端軟體人才培養環節中的師資培訓、培訓和實訓課程體系建設等任務。

現學院已經承擔了為廣州市市屬大中專院校培養軟體師資的任務,至今已入學兩批學員。與國外大學、企業合作進行高層次軟體人才培養的工作也正在進行中。通過這種合作,廣州市獲得了地方軟體產業發展急需的中高端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軟體學院不僅獲得了一定的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與地方人才需求單位的合作關係,對他們的需求更加了解,有利於促進各項教學改革,尤其是面向實踐的課程體系建設。而且通過這種社會服務活動,擴大了軟體學院的社會影響,提高了學院的聲譽。

6、攜手國外高校和跨國企業,培養國際化人才

為了能真正讓學生在國際合作中受益,學院進行了長時間的探索。現學院已經開始了與國外著名大學和知名企業的合作與交流。至今為止,學院與國外高校的合作辦學工作進展順利,與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簽訂了2+2本科生合作框架協定,並與英國伯明罕大學、比利時魯汶工程聯合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簽訂了2+2本科生合作培養協定。2007年開始已經有學生到國外高校進行境外2年的學習。

學院積極參與由海外知名學者參加,旨在提高國內研究生教學水平的“龍星計畫”。 “龍星計畫”的發起人美國A&M大學副校長趙偉教授於2004年12月到中山大學訪問和落實“龍星計畫”合作後,學院已經連續兩年承辦了“龍星計畫”的美國研究生課程 “高級圖形學和可視化”和“數據挖掘”,分別由美國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的秦洪博士和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裴健博士進行授課。

學院與多家知名IT企業的合作也取得了不少進展:如2009年11月,美國IBM公司軟體部資深工程師、科學家凌棕博士來我院為本科生開設選修課程《高級電子商務工程》;2006年11月微軟公司派出資深工程師為我院研究生開出課程《微軟生產技術》;2007年11月IBM公司派出資深工程師講授研究生課程《面向服務的軟體工程》。先後和Intel、IBM等 6個知名IT公司聯合建立了8個聯合實驗室。這些實驗室的建立,是學院國際化以及深層次的校企合作的良好開端。

7、建立高端立交橋培養模式,培養複合型人才

學院充分發揮中山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從2004級本科生開始實行“專業高端立交橋”模式:和傳播與設計學院合作建設“數字媒體技術”方向;與電子系通信工程專業合作建設“通信軟體” 方向等。

在軟體工程碩士的培養方案中,這種高端立交橋培養模式也是中大軟體學院的重要培養特色。軟體學院與學校所有培養工程碩士的院系一起,整合學校培養工程碩士的資源,建立“8ME”聯合體,旨在集合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軟體學院等8個有工程碩士培養項目的院系,在教學科研、對外推廣、“8ME”論壇等方面進行合作,利用各專業的優勢,做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聯合培養培養跨專業、跨學科、符合市場要求的、高層次的複合型人才。

8、與行業合作辦學,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

學院始終按照教育部和學校的有關要求,積極推進辦學機制改革,將與企業合作辦學的思路推進了一步,開展與行業的合作辦學,為社會培養急需的、有行業特色的人才。在軟體工程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下,根據行業特點和要求有針對性地設定教學計畫,實行“訂單式”培養。例如:學院與廣東省衛生廳合作開設廣東省醫學界衛生系統行業班,培養衛生行業急需的軟體人才,在教學計畫中增加了“衛生信息管理”、“醫院信息概論”等課程。2007至2008年,受廣州市發改委委託,開辦了廣州市市屬大中專院校教師師資班,也針對師資班的具體情況增設相應課程。

9、注重素質培養,全面發展

學院經常性地開展主題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先後承辦了“金蝶杯全國高校企業模擬經營精英賽(華南區)”總決賽等比賽,舉辦了全校性“文華杯”知識競賽、“情滿海珠區,助殘送溫暖”文藝演出、“五四”徵文比賽,白雲區神山鎮三農問題考察、參觀烈士陵園、黃埔軍校,組織田徑運動會和球類比賽等活動,舉辦歌舞、演講比賽等文藝活動,開展最佳黨團日、班級風采展示、實訓作品展示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了廣大同學的精神文化生活。2004年至今,我院學生的文藝類文化活動獲國家級獎3項,省級獎4項,校市級獎25項;體育類獲省級獎13項,校市級獎55項。

近幾年來,學院先後舉辦了30多場人文科學講座,將特色培養和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並開展精英教育,使學生學有楷模,明晰了成長目標。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博士、中國前駐以色列外交官陳騰華教授、時代財富科技公司總裁張靜君女士等知名人士先後赴我院講授成功經歷。

為了使廣大同學及時了解國內外軟體產業的前沿動態,拓寬學術視野,我院經常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學院舉辦各類學術講座,包括微軟全球副總裁張亞勤博士、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副校長趙偉教授、美國亞特蘭大大學吳傑教授、美國ACDSee總裁Douglas Vandekerkhove等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還邀請微軟亞洲工程院、IBM等IT企業的資深技術經理與我院大學生交流。

10、重視培養質量,贏得良好社會聲譽

學院成立伊始,學校和學院領導就一直將辦學質量視為軟體學院的生命線。在軟體工程碩士招生、入學考試、培養過程、學位論文指導和畢業答辯等環節,始終堅持“質量第一”和“嚴進嚴出”的原則。在本科生教育方面重視教學質量,注重規範管理,切實做好培養的每一環節。為此,針對軟體學院的辦學特點,在學校相關管理條例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條例,以保障教學質量。經過努力,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學術聲譽。

2009年1月,我院05級本科生張磊同學喜獲“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攻讀博士學位候選人資格。這是我院第二次有本科生獲得此類資格。此前,我院04級本科生黃晨昱同學獲得2008年國家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項目的資格,是全校67名獲公派資格學生中的唯一一名本科生。

學院一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我院學生專業基礎紮實,工程實踐能力強,在一些高水平的學術性比賽中取得佳績。例如由我院王青等學生組成的Blackstone團隊在2006“IBM杯”中國高校SOA套用大賽中蟾宮折桂,力奪冠軍,並贏得了10萬元獎金。在初賽時,他們是241支隊伍當中最早最完整地提交作品的團隊,他們的方案甚至成為了評審用於評判其他方案的標準。複賽的方案展示中,他們出色的表現征服了眾多的評審,評審們給了Blackstone 團隊“專業、專心、優秀”的高度評價。最後2個月在IBM中國研究中心和開發中心進行項目開發的決賽中,Blackstone團隊在評比的各項指標上一直領先於來自清華、北大、西安交大的其餘4支隊伍,最後成為了名至實歸的全國總冠軍。隊長王青總結軟體學院的專業培養和素質錘鍊是他們贏得比賽的關鍵。

我院趙杭等同學組成的P&T團隊在2008“IBM杯”全國大學生SOA業務流程建模競賽決賽中,勇奪大中華區總冠軍。在全國200多所高校的800隻隊伍參賽的初賽階段,P&T團隊憑藉自身豐富完整的初賽交付件順利進入複賽。在複賽階段,他們重新對業務建模流程進行細化,並且提出多個創新點,完成文檔49份、共881頁,視頻4個,最終通過嚴格篩選,進入決賽。決賽階段共有大陸15支隊伍和台灣2支隊伍參賽,P&T團隊在決賽期間對每個細節都考慮周到,從決賽答辯到作品展示都準備充分,最終獲得了評審的一致好評。競賽評審對P&T團隊的評語如下:“P&T團隊在業務流程和仿真方面都具有創新性的表現,對於ROI和績效評估分析中,能夠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是一隻思考型的團隊,本作品體現了一隻優秀的團隊所具有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的精神,團隊文化建設和展示對於作品的成功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畢業生綜合素質好,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在2006年軟體學院驗收評估中,由中國軟體行業協會組織的畢業生質量調查表明,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綜合評價分數在全國示範性軟體學院中名列前茅(全國有9所學校得分4.3分以上,中山大學軟體學院得分4.34分)。

畢業生就業去向好,除繼續攻讀更高一級學位外,多數進入華為、Cisco、IBM、亞信、網易、騰訊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部分在銀行、學校、稅務、通信等單位從事相關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