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王陵

封土為陵,高約15米,南北長110米,東西寬約92米,封土中部有地面建築遺址。 銅版長94厘米,寬48厘米,厚1厘米,上面的銘文和建築標記均用金銀鑲嵌而成,至今清晰可見。 二者的分歧姑置不論,先秦陵墓封土的高大和地面建築的規制對後代王朝肯定有著極大的影響。

1974年以來,文物工作者勘察並發掘了中山國靈壽故城及中山王墓。中山王墓區在城西北部約2公里的西林南坡上,東西並列大墓兩座,西邊一座是中山王的陵。封土為陵,高約15米,南北長110米,東西寬約92米,封土中部有地面建築遺址。墓的主室結構平面呈“中”字形,南北長110米,寬約29米,底距口深5.7米,分南墓道、北墓道、槨室、東庫、東北庫、西庫6部分,規模宏大。陵墓地面上有陪葬墓6座,分列東、西、北三面,南面還有車馬坑2座,西側台下有雜殉坑和葬船坑各一。這是一座典型的戰國時代王陵,雖然地表已是荒基零礎,但發現於槨室的“兆域圖”銅版卻顯示出王陵初建時的規模和形制。“兆域圖”標明了“王堂”、“王后堂”、“哀後堂”,以及其他宮、垣的位置、建築結構和尺寸。銅版長94厘米,寬48厘米,厚1厘米,上面的銘文和建築標記均用金銀鑲嵌而成,至今清晰可見。這是全國發現的最早的帝王陵墓規劃圖實物。按圖版所記,地面有二道長方形的宮垣,南邊正中開門,宮垣中間並列5間“堂”,中央為“王堂”,左右兩邊有“王后堂”和“哀後堂”,均“方二百尺”。墓上封土呈覆斗狀,頂上有圓形的迴廊建築。所謂宮垣即陵園圍牆,所謂“堂”即寢殿,是死者靈魂安居的地方。另一說,“堂”是供後人祭祀祖先用的“享堂”,是舉行祭祀儀式的場所。二者的分歧姑置不論,先秦陵墓封土的高大和地面建築的規制對後代王朝肯定有著極大的影響。秦漢帝王陵的宏偉建築和逐步完善的封建兆葬之制就是在先秦陵寢制度的基礎上繼承發展起來的。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豐富,其中最珍貴的如鐵足銅鼎,為銅鐵合鑄,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徑65.8厘米,鼎壁有銘文469字,構字秀美,刀法嫻熟。銅方壺,通高36厘米,直徑35厘米,蓋頂飾雲形鈕,肩部飾雙龍,造型美觀,方壺四壁銘文450字,是後人了解中山國君世系的珍貴材料。錯金銀銅虎噬鹿屏風插座是又一件稀世文物,長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千克,通體錯金紋飾,其形制是一隻斑斕猛虎,後尾剛挺上卷,身軀弓曲,剛勁的利爪正捕食一隻小鹿,虎前爪懸空,設計者用鹿腿支撐平衡器體,構思奇巧,造型新穎,是國之瑰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