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精神

中大精神

中大精神實際是以嶺南文化為基,博納諸方文化精髓,而後融匯自成一派,成為融古匯今、汲東納西、博大開放、與時俱進為主要特徵的新大學精神。

中大精神 中大精神

民主、務實、愛校

大學作為人類精神的家園,其倡導的精神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比如北大的“兼容並包、學術自由”精神不知引領了無數的精英人傑為之動容,並由此誕生了中國近現代的全民族追求民主自由的新時代。大概是因為大學精神既是總結過去、更是指向未來的。

一所學校就是一部歷史,它沉積著某個區域各個時期的校園文化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地區高校的發展可視為這個地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開拓。中山大學地處嶺南,與我國其他的重點大學相比,它具有鮮明的嶺南文化特色。一方水土一方人,而一方水土必然也是一方文化。中山大學地處有追求民主、自由傳統的嶺南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雄依國際大都市香港和目前市場經濟制度化成分最大、也是世界著名的技術密集型生產基地的珠江三角洲,成為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輸入中國大陸的最重要的文化重鎮。從天時、地利,以及欲完成中華民族的文化整合使命上看,可謂得天獨厚,目前大陸各高校無與匹敵。

中大精神是潛在的、無形的,它是由一代代中大人的共同價值觀、共有的品格和氣質表現出來的。從中大教師及校友們身上得到更深的印象是:民主的精神、務實的作風、愛校的情結。中大的民主精神體現在學術研究上的包容性、創造性,教師教學上的自主性及學生學習上的選擇性。在中大的歷史上,學閥學霸作風鮮見,對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行政干預也不多。另外,從中大校友濃得化不開的愛校情結中,可以看出中大凝結著一種團結的精神,一種由對學校深厚的愛而形成的內聚力。中山大學屬於每一個中大人,包括歷史上的中大人或未來的中大人。

80年前,孫中山先生在戰亂夾縫中為嶺南開闢了一方學術淨土,期待她能夠擔負起建國興邦的希望。80年彈指一揮,中山大學今日的輝煌和風采高山仰止:位列國內高校前十的學術成就、燦若星辰的一代代名師巨匠、12萬遍布海內外的驕人學子……

回首80年弦歌不絕的校史,漫步歷80載而青春依舊的康園,除了一串串證明中大成就和地位的閃亮數據,最讓人心動的,還是紅牆綠瓦中撲面而來的獨立思想和自由精神。“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而大師所以成為大學的靈魂,則又在於有大學精神。

曾幾何時,大學精神似乎被淡忘了。甚囂塵上的大學排行榜,讓僥倖躋身前列者沾沾自喜、“蒙屈”被貶下品者拍案力爭;以數量論輸贏的SCI名次,攪得高校師生人人自危,乃至“天下文章一大抄”。稍有“追求”者,比完著作數目、再拼經費多少,“大師”帽子漫天飛舞,惟獨不知學術品格為何物;等而下之者,將大學之“大”視同大門之“大”,以高樓之“高”為高校之“高”。“數字出‘一流’大學”的誤區,以至讓心痛者憤起而為大學精神“招魂”。

就在“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喧囂中,一聲“中大精神”的正音讓人耳際一清。眾多高校竭力謀求“成就”、“排名”和“地位”,中大卻倡導起不易立竿見影發生實效的“中大精神”,是否不合時宜,或是故作姿態?

對此,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道出玄機:“太功利的目標是不利於大學自由環境或者說學術環境的培養的”,“要有一種‘養士’的決心”。其實,從中山先生寄語“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起,大學精神就成了中大不懈的追求;“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史學宗師陳寅恪寓居康園20載,沉吟於心的,正是大學和大學者應有之風骨和靈魂。今日的中大理直氣壯喊出自己的精神憲章、激濁揚清,更非一時興起。

標舉“但開風氣不為師”的陳寅恪,最終卻被學生們尊為“萬世師表”,其為人折服的正是充塞於心中、流露於言行的大學者精神;同樣,將大學精神奉為圭臬,中山大學的學術成就和社會貢獻也讓同行膺服。

有大學精神守護的中大,還似80年前中山手創時的青春;永遠守住大學精神,中大的輝煌和榮耀也必定山高水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