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義大利當代藝術雙年展

中國-義大利當代藝術雙年展

兩個古老文明的前沿對話 世界當代藝術的獨特盛會 ——中國-義大利當代藝術雙年展 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團隊成員、義大利銀行藝術投資顧問桑德羅·奧蘭迪先生,是2012意中當代藝術雙年展共同發起人,他說:“在中國,我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非同尋常。中國的藝術並沒有經過類似藝術史的發展脈絡,僅僅短暫的30年,就形成了現代藝術豐富的樣式。太不尋常,發展太快了。所以,現在的中國藝術家沒有親歷過藝術史,缺少明確的藝術身體的象徵,藝術家似乎什麼都可以做。我甚至在思考,會不會產生一個中國的當代藝術流派,類似於當年法國的自然主義那樣。”於是,旨在形成中意兩個文明體古國最前沿文化進行互動的“2014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得以持續展開,從初期的意中當代藝術交流,逐漸對全球的美術館、藝術機構、院校、藝術家、收藏群體、藝術愛好者、藝術衍生產業等機構和從業者形成核心影響力,成為展示歐亞最前沿當代藝術創作成果的重要展示,通過北京、威尼斯兩個城市文化旅遊帶動,積極推動兩國文化、創意及相關產業的交流與發展,提升整體價值。 目前中國沒有一個定期整體展現國際當代藝術創作成就,具有世界影響力,同時面向公眾和專業領域的大型藝術展會。 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的應運而生,從2012年10月-12月開始,首屆“2012意中當代藝術雙年展”在義大利米蘭–蒙紮成功舉辦。如何承擔起一個文明古國的夢想?當代藝術無疑是一股最能讓中國文化的新形象進入到世界話語中心的強大力量。

中意雙年展概況

2014中意雙年展·展訊

中國-義大利當代藝術雙年展 中國-義大利當代藝術雙年展

兩個古老文明的前沿對話 世界當代藝術的獨特盛會

“記憶”

——2014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

2014年6月28日,中意兩個文明古國將在北京迎來一場當代藝術的盛會。

雙年展的概念起源於義大利威尼斯,已經有240年歷史。1875年開始,義大利威尼斯,每兩年會邀請世界各國活躍的,在藝術創作中具有實驗精神的藝術家參展。這個雙年展英文名叫Biennial,是國際當代視覺藝術領域深具影響力的展示活動。它的重要性相當於體育界的奧林匹克或電影界的奧斯卡。

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團隊成員、義大利銀行藝術投資顧問桑德羅·奧蘭迪先生,是2012意中當代藝術雙年展共同發起人,他說:“在中國,我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非同尋常。中國的藝術並沒有經過類似藝術史的發展脈絡,僅僅短暫的30年,就形成了現代藝術豐富的樣式。太不尋常,發展太快了。所以,現在的中國藝術家沒有親歷過藝術史,缺少明確的藝術身體的象徵,藝術家似乎什麼都可以做。我甚至在思考,會不會產生一個中國的當代藝術流派,類似於當年法國的自然主義那樣。”於是,旨在形成中意兩個文明體古國最前沿文化進行互動的“2014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得以持續展開,從初期的意中當代藝術交流,逐漸對全球的美術館、藝術機構、藝術院校、藝術家、收藏群體、藝術愛好者、藝術相關衍生產業等機構和從業者形成核心影響力,成為展示歐亞最前沿當代藝術創作成果的重要展示,通過北京、威尼斯兩個城市文化旅遊帶動,積極推動兩國文化、創意及相關產業的交流與發展,提升整體價值。

到目前為止,中國沒有一個定期整體展現國際當代藝術創作成就,具有世界影響力,同時面向公眾和專業領域的大型藝術展會。

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的應運而生,從2012年10月-12月開始,首屆“2012意中當代藝術雙年展”在義大利米蘭–蒙紮成功舉辦。如何承擔起一個文明古國的夢想?當代藝術無疑是一股最能讓中國文化的新形象進入到世界話語中心的強大力量。

第二屆“2014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的主題是“記憶”。中國一句古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強調以文字為載體的物質對記憶的支撐,告訴我們(文字)藝術在記憶中的作用。王爾德說:記憶是每個人隨身攜帶的日記。這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 記憶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歷史,是我們豐富的經驗和知識——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我們思想和記憶的產物。因此,記憶是一個關鍵的元素,是每一個藝術家擁有,並使用其創造作品的武器;它遲早也會是一個無情的法官,在時間中判定真正的力量和已經開始的藝術創作的質量。因此,藝術作品會停留在“事實勝於雄辯”的記憶中。

為了成功舉辦這屆當代藝術盛會,中意雙年展策展人團隊用近十個月時間訪問了中國大陸近200名藝術家的工作室,做專門的訪談,甄選48名藝術家參加2014中意雙年展。他們在中國大陸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並具有國際市場價值認同,其中包括具有未來可能性的年輕和先鋒藝術家,雖然他們並非名聲顯赫,但那份獨立精神和語言上的陌生吸引著策展人。甄選義大利參展藝術家43名。總體而言,中意參展藝術家的新作品,突出的特徵是緊扣記憶主題,在視覺語言上有重大突破,連線起廣闊的社會生活背景。中國著名詩人、策展人、北京大學、集美大學客座教授、在3畫廊創始人棉布認為:這些參展藝術家在面對個人歷史,面對美術史,面對未來時,他們發現了記憶並創造著記憶的修辭學……

本屆中意雙年展共有五個展場:一、藝術工廠—面向過去的回憶;二、百年印象畫廊—數碼的回憶;三、北京市塑膠三廠文化園—面向未來的回憶;四、在3畫廊—特別藝術項目:理性的狂喜—陳丹陽個展;五、楊·國際藝術中心—回憶2012:“自然之沉思”。對這五個展場的布展原則為“對話式”,相近風格的中意兩國藝術家,作品放到一起展覽,讓觀眾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家是如何提出同樣的問題並產生不同的思考。藝術就在這樣的交流中,超越以往生活的任何限制。

開幕酒會:2014年6月28日晚上18:30(VIP專場,不售票)

展覽時間:2014年6月29日-8月20日

五個展場:

藝術工廠——面向過去的回憶(展場地址: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8路藝術工廠)

百年印象畫廊——數碼的回憶(展場地址: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8路)

北京市塑膠三廠文化園——面向未來的回憶(展場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南皋路129號)

在3畫廊—特別藝術項目:理性的狂喜—陳丹陽個展(展場地址: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7路10號院)

楊·國際藝術中心——回憶2012:“自然之沉思”(展場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陶瓷三街)

1.

藝術工廠——面向過去的回憶(展場地址: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8路藝術工廠)

2.

百年印象畫廊——數碼的回憶(展場地址: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8路)

3.

北京市塑膠三廠文化園——面向未來的回憶(展場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南皋路129號)

4.

在3畫廊—特別藝術項目:理性的狂喜—陳丹陽個展(展場地址: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7路10號院)

5.

楊·國際藝術中心——回憶2012:“自然之沉思”(展場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陶瓷三街)

·主題闡述

官方主題:記憶

桑德羅·奧蘭迪(主策展人)

中國一句古語: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這句話強調了文字為載體的物質對記憶的支撐,也告訴了我們(文字)藝術在記憶中的作用。

王爾德說:記憶是每個人隨身攜帶的日記。

這句話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 記憶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歷史,是我們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因此,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我們思想和記憶的產物。

因此,記憶是一個關鍵的元素,是每一個藝術家擁有並使用創造其作品的武器;它遲早也會是個無情的法官,在時間中判定真正的力量和已經開始的藝術創作的質量。因此,藝術作品會停留在 “事實勝於雄辯”的記憶中。

記憶(存儲),從在現代意義上來講,還包括巨大的存儲信息的能力,從而為我們提供了現代電子技術。由於它強大的能力,我們可以將文字,聲音和圖像等插入到我們的集體記憶中。這種技術的“記憶”也有將想法及藝術作品短期內保存的作用,並成為運輸的容器——例如,數字作品(照片,視頻和音頻)。

因此,對於藝術家而言,記憶是容量(去創造),是警示(將判斷每一個創作),也是工具(保留創作,並允許其蔓延)。

每個藝術家必須知道記憶的這三個角色,因為它並沒有簡單地告訴我們那是什麼東西,而是按照它自身的想法讓我們看見,這就是為什麼藝術品仍夠能去見證逝去文明的歷史。


記憶的修辭學

棉布(主策展人)

1、在我們的文化里,並沒有眾神提供時間的景觀,不過俸正杰的「China Series No88」,誘人的一遮手有一種虛無主義的玫瑰園般的感官復活;李占洋的「收租院」對於一段殖民感的美術史詩的變格的激進調侃;蒼鑫「手稿」前世今生的冥想式造物的回憶網狀,仿佛掀開中意雙年展「記憶」的星座結構;但不料沈敬東的「地雷」,好像一個記憶的完美宇宙,隨時狂歡出未來的所有形式。

2、黃鶴的「一幅畫」,往昔朦朧又好像在未來的一個時辰,他對純潔的抒情手法異常感人;邱志傑本人,像一座冷漠又激情的精神博物館,不過這次他詩意的把農夫的勞作通往星辰的絮語了;張朝暉的「光無限」,像白天結束的晚風吹過,安慰我的心靈;沮喪的情緒幾乎不可避免的導致事故,倒也證明我們能將世界帶進我們的軌跡,畢竟缺席,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喜悅並看到這種奇特的權力。

3、陳丹陽的「巴赫平均律」像是繁忙的星座,有一種生命攸關的形式,分析的形式和孤獨的奇蹟;策展人成國琴把姜健「王屋山愚公」每一個記憶的物件清晰的指引給雙年展的結構;讓我們離開譜系學的誤導,雲塊的影子非常精細如蔣韻格的「白日夢」,相當美麗;黃敏的仿佛從雲里下凡的人群,卻像萬物初來時的南方的寓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4、年輕人。陽台小組,他們要借時間的冰塊和皮毛(辰子、伍偉),歷史的場景(於灜),幻想的海拔高度,耐心的手感(付小桐),平靜的深入回憶之心;我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沉浸劉正勇「情侶」的愛情幻覺里,那是愛的劃痕和時間之銀河自我的漂流,並且永遠不再回來了。設計師小銘的招貼帶有年輕人特質的一本正經和古典情緒。

我們也會一整天發獃在湯南南廈門工作室的海之窗,漂浮在似水年華的蛛絲馬跡。

5、關於"記憶",魏立剛以慣有的橫空出世,他自信的提醒記憶的東方美學,紙面有些鎮不住「燈火闌珊」的煙花般的線條;藍正輝的「Party」,黑金的輝煌場面,攪亂了那些性感的回憶;新工筆頂尖藝術家呂鵬,太直接的,直接「向卡拉瓦橋致敬」,用個人的沉思增添美術史的光彩;老泡藝術家厲害的馬晗,乾脆用了北京工地廢棄的磚瓦,心靈的應許直接讓記憶進入無休止的生命輪迴「圈」。存在,記憶,語言,在離心的激情里,時間對他們的格外偏愛是記憶的康復!

6、彭勇本人視浮雕般肌理結構為心靈的視覺語言,他就這樣手造「廢都之夢幻泡影三」,進入個人豐富單純的記憶;更單純的是天才般的年輕人可惶的「心靈之窗」,讓人羨慕少年不知愁滋味;而劉夷的「夷」,進入個人內在的意識結構,看他複雜靈異的線條需要動用解心術和精神分析;江衡的「人體裡的風景」,動用了疾病的大型隱喻,無與倫比美好的藥丸,一種毫無準備的狂歡式的傷感。

7、蘇瑞的「大蜥蜴」,從邁阿密大老遠的進入冥想式的畫面,還帶來了波普的歡樂觸覺,當時薄薄的絹,似乎只為轉化心靈的質料;歡樂永遠不嫌夠,上升到威尼斯鮑德里亞海面上空的李暐四大宗教,強調著幻想成真的自由和快樂;這次,劉家華讓月亮升在眼前並籠罩他的理想家園;劉力寧漂浮的畫面,記憶如島嶼。都升起來了。你們喃喃細語的記憶的修辭。

8、陳文令的「紅色記憶_我的童年」系列,一次次重大的展覽,都意味深長的讓人懷想起古羅馬斯多葛派的大哲學家愛比克泰德式的表達,自由是一種美德;荒誕,純屬貨真價實的回憶的氣氛,一個人的歷史總歸是荒誕的解碼,而這正是吳俊勇的三屏同步、動畫「飛舟」的質感;朱小地6米長「清明上河圖」水墨行為,是古典中國回憶的無可挽回的輓歌式摧毀術,記憶卻找到了悖論般的隱喻;王郁洋的「漢字」3D列印,對造物的迷戀,提醒我們記憶的重量感,質疑著以往的認知方式......

9、我們回到任宏偉的「物性」,個人回憶的直接語素,樸素到現代主義以來一切簡潔傳統;李文峰疊加了童年「全家福」的各種語法質料:影像、絹、水墨,讓往昔通往迷茫;馬Brothers的「單槓」,誰家的小孩子不玩耍呢,童年意趣甜蜜無法說;張秋實的「語文課」,記憶如斯如絲,心靈的細密畫。卡夫卡的寓言的證據,年輕人是美好的。

10、記憶都有著流水賬般的抒情傷感。女性主義是一種語言;古典永恆,穿越的是回憶,肉身,以及它的對應物。邱雨雯的剪紙裝置,韓淑縈的「紙婚紗」,楓翎老辣的行為,康羽的「對安格爾的致敬」都帶有羅蘭·巴特式的時間反諷和窺視。

11、記憶,總是純粹的詩歌性的,難道,我們看不見嗓音就聽不見歌聲了嗎?那份睜眼就能看見的早已消失的形象,它的分子在哪裡?吳玉仁「那些年」高密度紅木雕的沉重和王剛「老萬」的泥土的沉重完全不一樣的沉重的修辭學;邵文歡「暮生園之二」手工塗繪的古典園林,應該在太陽落山之際的時刻;高潤生的「出站出站」,鏡面的超現實,一個敘事似曾相似;而馬軍的「瓷車」,是開往記憶深處呢還是開往記憶的未來?奢華的寧靜,現實的光譜,去哪裡呢?

12、人們一再提及史國瑞的"針孔成像",心,在這裡和真空曝光的時間長度吻合,生命短暫又不可測,無限制地放慢,一切都還原到"記憶"的感應之暗箱。這件用了2日的曝光完成的"北京CBD",讓人感覺到在充滿廢品的每一日裡,讓我們僅僅成為夢。

13、渠岩的數碼圖片《釋迦牟尼》,原本是歷史客觀性的佛教肖像,對於記憶的切入具有永恆的宗教感。他通過數碼的加工,呈現出縫隙組合狀的連線性循環往復,這一製造的新圖像嘗試一邊消解一邊再造,在令人眩暈的畫面中,一種最高的價值依然為流水般的時空鎮宅。

14、記憶的修辭學似乎無窮無盡,好像它是假以記憶的名義來交流的空曠的廣場而已。在這裡王旻的<境·染 之一>,文藝復興精湛的坦培拉技法讓中國山水到達翡翠的心意;馬嫣泠的"母女關係"在束縛和逃離中刺探血緣的邊界;楓羚那射向未來的利箭,將帶領"記憶"去冒什麼樣的險,還真得看看多米諾骨牌的亮底!

15、孟柏伸的"條形碼"系列中,紙上鉛筆所構築的黑白語彙里,隱喻著"古蘭經"、"聖經"、"道德經"和"金剛經"的條形碼仿照變相,信息、抽象的美感,再記憶鏈條的彼端,到達更確鑿的價值標的。而鄭毅強的「靜至」,在那年他在異鄉過年的相思里,霓虹化的顏色系統拒絕經典的散點透視的深刻,就像凝視夜晚的霓虹一半至絢,一半至盲。

讓我們對藝術家的無限渴望暫時懸置一下吧,畢竟生活在持續它自身的悖論,而記憶無以窮盡的美感。"。

·藝術委員會

主席 棉布

委員 桑德羅·奧蘭迪Sandro Orlandi

委員 陳岸瑛

委員 羅曼·施萊默Ramman Schlemmar

·策展人團隊

主策展人 桑德羅·奧蘭迪Sandro Orlandi

主策展人 棉布

聯合策展人 柴中建

聯合策展人 伊萬·夸妮羅

副策展人 蘇 磊

Elena Bordignon

春 子

成國琴

魏 星

·組委會

總監 季曉楓

總監 保 羅Baolo Morlandi

中意雙年展工作團隊

媒體總監 陳家坪

法務總監 徐 猛

政府關係 何 燕

公共關係 艾麗莎

商務總監 羅 維

網路總監 季大鵬

財 務 部 趙翊平 王 嘉

後勤主管 王 傑

收藏專家 李 琳

首席收藏顧問 王叢卉(原蘇富比拍賣行專家)

翻 譯 組 徐化寧

志願者主管 孫志翔

·發起藝術家

李占洋 馬 軍 付小桐 可 煌 任宏偉 蘇 銳 伍 偉

沈敬東 馬 晗 邱雨紋 劉家華 劉力寧

Ma Brothers藝術組(馬志強+馬志勇) 湯南南

楓 翎 韓淑縈 張秋實 康 羽 江 衡 彭 勇

魏立剛 鄭毅強 吳玉仁 Isabella Cammareri(香港)

陳丹陽 陳文令 胡任乂 高潤生 黃 鶴 黃 敏 蔣昀格

藍正輝 李辰子 李文峰 劉 夷 劉正勇 呂 鵬 馬嬿泠

渠 岩 邵文歡 王 剛 王 旻 張朝暉 鍾 飆

·主辦和贊助

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

北京白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啟泰文化

義大利藝博蘭德

798藝術工廠

798時態空間

楊·國際藝術中心

北京市塑膠三廠文化園

中國-義大利當代藝術雙年展 中國-義大利當代藝術雙年展
藝周刊

藝術匯

99藝術網

義大利駐華使館

隆巴迪地區

蒙扎市政府

義大利藝術社區Monteverdi莊園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

·中國參展藝術家

蒼鑫Cang Xin 陳丹陽Chen DanYang 陳文令Chen WenLing
楓翎Feng Ling 俸正杰Feng ZhengJie 付小桐FuXiaoTong
高潤生Gao RunSheng
韓淑縈Han ShuYing 黃鶴Huang He 黃敏Huang Min
何汶玦 He WenJue 胡任乂 Hu Renyi
Isabella Cammareri(香港)
江衡Jiang Heng 蔣昀格Jiang YunGe 姜健 Jiang Jian
康羽Kang Yu 可煌Ke Huang
藍正輝Lan ZhengHui 李辰子Li ChenZi 李旺Li Wang
李暐Li Wei 李文峰Li WenFeng 李占洋Li ZhanYang
劉家華Liu JiaHua 劉力寧Liu LiNing 劉夷Liu Yi
劉正勇Liu ZhengYong 蘆笛 Lu Di 呂鵬Lv Peng
馬晗Ma Han 馬軍Ma Jun Ma Brothers藝術組(馬志強+馬志勇)

馬嬿泠+王冫冖+馬芷苒 孟柏伸 Meng Baishen

彭勇Peng Yong
邱雨紋Qiu YuWei 邱志傑Qiu ZhiJie 渠岩Qu Yan
任宏偉Ren HongWei
邵文歡Shao WenHuan 沈敬東Shen JingDong
史國瑞Shi GuoRui 蘇銳Su Rui
湯南南Tang NanNan
王剛Wang Gang 魏立剛Wei LiGang 王旻 Wang Min
吳俊勇Wu JunYong 吳玉仁Wu YuRen 伍偉Wu Wei
於筱 Yu Xiao
張朝暉Zhang ZhaoHui 張秋實Zhang QiuShi
鄭毅強ZhengYiQiang 鍾飆 Zhong Biao 朱小地Zhu XiaoDi

·義大利參展藝術家

ALESSI VANESSA

ALVIANI GETULIO

ANCESCHI GIOVANNI

ASDRUBALI GIANNI

BEECROFT VANESSA

BERRUTI VALERIO

BERTIN MARCO

BIASI ALBERTO

BOLOGNESI MARCO

BONAMINI EROS

BONETTI BEPPE

CARDINALE ALESSANDRO

CATTELAN MAURIZIO

CAVAZZA RODOLFO

CHIESI ANDREA

COGLIATI DARIO

COSTALONGA FRANCO

D'ANDREA MARIA ELISA

DI LUCA FRANCESCO

FELISI MANUEL

GENTILE GIANFRANCO

GORI CRISTINA

GRADI MARCO

GUARESCHI ALICE

INFERRERA PINA

LANDI EDOARDO

MALIPIERO

MASSINI & ULE

MASTROMATTEO GIUSEPPE

MONTANI MATTEO

MOTTOLA PIERO

PARISI PAOLO - GINOCCHIO LOREDANA

PASINI CARLO

PISTOLETTO MICHELANGELO

POZZI LUCIO

PUSOLE PIERLUIGI

RACCAGNI ANDREA

SCHIFANO MARCO

SIGALOT DANIELE - LE FAUCI FABIO

SIMONCINI ANDREA GIBSON

TRIMANI ANTONIO

TROILO PAOLO

ZANNIER ALESSANDRO

第二屆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啟動儀式報導:

第二屆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在京啟動

北京昌平廢舊工廠變身藝術園區 舉辦中意雙年展

1.

第二屆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在京啟動

2.

北京昌平廢舊工廠變身藝術園區 舉辦中意雙年展

歷屆展覽

2012 第一屆:自然之沉思

每一個人類生命都自然的追求歡愉和美好,“DIVINA VOLUPTAS”(神聖的Voluptas),正如提圖斯·盧克萊修·卡魯斯認為的那樣:“充滿生氣的力量,對於美對於自然的理性思考的圖像。在這其間,物質的最終的部分,原子(不可分,不可變,不可數),運動在無邊的空間裡,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凝聚並且賜予每個存在的現實以生命,直到分裂。這個不停止的凝聚和分裂的過程構成了生死:沒有什麼死去,也沒有任何新生,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保存的。人類的進步使之與自然相接觸,有時候自然是靈感的源泉和偉大價值的老師。通過藝術的敏感度,思想是可能復原美和自然世界給予的滿足感帶來的巨大財富的。這種復原本身沒有結束,但它使得機會和價值需要同自然進行尊敬的對話,自然能提供給我們有建設性的意見。”

(基於拉丁詩人和哲學家提圖斯·盧克萊修·卡魯斯(Tito Lucrezio Caro,98 BC – 55 BC)的詩歌De Rerum Natura《物性論》的反思)在接下來的世紀裡人們還會繼續改變我們的地球;污染也因為人口的增長而不會停止,自然以越來愈少的資源而難以保護自己。我們必須不能忘記雖然人類明顯在掠奪自然資源上具有很大量的利益,但自然自身是帶有非常重要的內在價值的,與人類無關,且必須被保護。

這個主題與所有影響未來政治選擇的人極為相關,不只是生態學家,自然學家,哲學家,自由思想家,經濟學家,和工業家。當下這個主題向藝術家發出了很強的呼籲,呼籲用他們的能力來從自然里選取給料並將它們放在他們施法的第一線上,作為個體和群體的反思。這是一種與自然的靈魂進行碰觸來展現變幻的美和來欣賞其內在價值而不是它如何和在什麼程度上滿足了人類需求的呼籲,這並不意味著要與社會和日常的問題相隔離。

對於被邀請來參加雙年展的藝術家來說,他們最新的最當代的作品也不一定滿足這種理念。我們要求藝術家做出更多的努力,因為這項活動首先是兩個最古老的文化的對比。對於每一個藝術家來說,我們都期望他能夠深刻領會他在另一個大陸的同輩們的藝術,並且,在創造自己的藝術的時候,更加深刻的意識到這種批評家和大眾考量下的對比性。

2012 第一屆地點:蒙扎皇家別墅

義大利米蘭-蒙扎

義大利蒙扎的皇家花園將成為義大利-中國藝術雙年展的主辦場地。中國展覽年份的城市和場地將會在義大利年份的展覽的前後公布。雙年展的城市選擇和舉辦場地原則上具有固定性,便於雙年展品牌和傳統的延續性。

蒙扎是義大利倫巴第政區中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是米蘭市的一顆衛星。皇家古堡(Villa Reale di Monza) 美譽全球,古堡由Serrone,教堂,劇院和古堡內部的中心房間以及公園內部的Mirabello古堡組成,室外空間有玫瑰園,古堡前的廣場和百年公園區域。此外,蒙扎賽道(Autodromo Nazionale di Monza) 是一級方程式賽車法拉利車隊的主場。

建築由義大利建築師朱塞佩設計,採用了“U”形外觀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繼承了隆巴德別墅清新的傳統風格,同時受到了來自那不勒斯卡塞塔王宮的輝煌與宏偉的靈感,這還要得益於他曾經是這所宮殿設計者-著名建築師凡維特里的合作者。

花園的建築主體呈現了主廳和賓客廳兩側的廊柱以及其他垂直廊柱的部分,可以提供給主,仆以及含有馬廄的700多間房屋。

2008年7月30日蒙扎市與皇宮別墅簽署了一項戰略合作協定是。該協定涉及的內容是蒙扎公園別墅王宮的恢復和文化的後續發展計畫。計畫確定了將與2015年世博相關的文化和高層活動圍繞這個皇宮展開。

蒙扎花園將提供以下空間給 義大利-中國雙年展:桔園的封閉空間,教堂,劇院,一些的別墅和米拉貝洛別墅的主要房間,蒙扎公園,玫瑰園和戶外空間,別墅對面的廣場和圓形公園。

展覽影響

對中意雙年展最成功的追求

季曉楓訪談:對中意雙年展最成功的追求

陳家坪:為什麼是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而不是以別的國家或城市來命名的雙年展?

季曉楓:因為這是中國和義大利,兩個在文化上都自負得無以復加的民族。外來文化想要在這兩個地方介入都面臨難以想像的困難。區別在於,一個強大的傳統仍然充滿活力,另一種強大的傳統已經死水一潭。其實,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從她被命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兩個藝術家群體,兩種特點此消彼長,很有意思。在義大利,新事物的成長是困難的,但是長出來之後就可能迅速茁壯;在中國,新事物的成長是容易的,但是長出來之後迅速僵死。但願我們的藝術家們,能打破這個魔咒。

陳家坪:你是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組委會總監,為了我們的藝術生活,中意雙年展組委會團隊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季曉楓:總體而言,組委會的工作方針是以藝術委員會的各項決策為核心,統籌各種社會資源,把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做成文化藝術領域最具社會影響力的重要藝術展覽。工作目標則著眼於規劃設計雙年展的長期發展戰略和運營模式,尋找最適合的展場和籌集較充足的資金,提供便利的參展和看展服務,以及高效率組織展覽相關的活動。具體的幾項工作內容包括:1、對藝術家的服務:向藝委會邀請的中意兩國藝術家提供最安全便捷的作品運輸和布展服務,保障人員和作品安全;2、對參觀者服務:充分利用包括網際網路在內的各種平台,廣而告之,提供全面、準確、廣泛的信息宣傳和票務服務,保障現場安全;3、為贊助商和收藏者服務:通過藝術委員會協調藝術家關係,為贊助商和收藏者提供藝術顧問服務,在展覽順利舉辦的前提下保證資金提供者的效益最大化。

陳家坪:我們知道,這次2014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是第二屆雙年展,請問這次舉辦雙年展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季曉楓:雙年展獲得了各方面的支持,對此,我深有感觸:一、關注文化藝術的有識之士越來越多,這是人性的本質;二、只要一件事情被證明是真正有價值的,就會有諸多價值觀趨同的人和機構來支持你;三、市場是建構公共價值最好的合作者。中意雙年展,在初創的第一屆獲得了來自廣東順德的幾位企業家和收藏家的慷慨資助,使得中國藝術家及其作品可以遠渡重洋去義大利與那裡的藝術家進行對話,成為2012-2013年度義大利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2014年在北京,我們通過純民間的市場化運作,獲得了更多合作夥伴的大力支持。798藝術工廠、百年印象、楊·國際藝術中心和北京市塑膠三廠文化園區免費提供了展覽場地,德國最大出版集團之一斯普靈格出版社提供畫冊出版支持;中國最大重竹材料供應商永林竹業免費提供大量的展場板材;還有眾多的大學生志願者紛紛加入到中意雙年展的工作團隊中來。

同時,特別需要感謝的是雙年展的發起藝術家們。當前的藝術市場環境使得我們諸多的藝術家突然間變得很忙,頻繁地應付各種邀約和展覽,但是他們仍然視中意雙年展為2014年最重要的展覽,積極準備並傾力奉獻。這些社會力量都在確保雙年展的成功舉辦。

陳家坪: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從一開始就在追求一個好的發展模式和制度,請你談談這方面的體會和感想?

季曉楓:中意雙年展的發展模式和制度:每兩年一屆、展覽的公共屬性、展示當代藝術最前沿的創作成果和市場化公平參與的運營模式,是所有雙年展的共同特徵。中國-義大利當代藝術雙年展既然以雙年展命名,也必然在這個框架中運營,同時加入創辦者和運營方的創造性工作。

與世界各地其他雙年展由政府或者非盈利性的藝術機構主辦有所不同,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是由中國和義大利的兩家商業性藝術機構共同創辦並承擔主辦方的職能。這樣就把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徹底放在了一個藝術市場的環境中,通過商業化資源系統來建立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模式,並且這種模式與中意雙方兩家機構的未來發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藝術前沿、市場化和民間運營,這些,在國內當下的市場環境中,當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也具備了充分的優勢。你的展覽辦得不好,不具備公共價值,人們不可能會願意買票參觀。這與當前藝術市場中諸多的展覽恨不得倒貼錢請人來參觀的主流指導思想完全背道而馳。但是展覽一旦辦好,參觀的人群具備了一定的規模,這個雙年展就真正具有了市場意義上的突破,是一種內在的制度性突破,成為一個標桿。而事實上,人們需要一個願意自發去看的展覽,哪怕花錢買門票。如今的藝術市場中,多少人對各種展覽已是避之唯恐不及!

關於發展模式,也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我想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是一個平台項目,雙方合作者-義大利的Artantide.com和中國的在3畫廊當然有自己關於未來發展模式的考慮,比如一個商業與公益兼具的藝術家與策展人同業聯盟,比如中意兩國私人美術館收藏顧問系統的建立與發展,等等。但是作為一個開放平台,我們希望能從雙年展中受益的首先是願意花錢買票參觀的觀眾,能讓他們從中獲得真實、直接,對藝術創作有啟發的前沿信息,建立對真正純粹藝術的感知和喜愛,這是我們的首要任務,也同時是其他任何所謂商業的和非商業的模式得以順利建立的基礎。

我們同時希望,我們的合作者和贊助商能共同建構這一基礎,並且能在這一基礎之上充分發揮各自的創造性和運營能力,建立各自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陳家坪:這次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要達到一些什麼樣的目標,才能說它的舉辦是成功的?

季曉楓:用一些什麼樣的指標來定義中意雙年展的成功:首先就是觀展的人數,這也是任何藝術類展覽的一般性指標。我們有一個數字,希望能在雙年展期間達到。同時,中意雙年展也非常在意專業人群的評價。我們希望積極的、正面的評價越多越好,當然我們也準備好了接受專業人士的批評和幫助。有多少人在談論中意雙年展,這個也很重要。最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參加中意雙年展的藝術家中,有多少人的作品能夠被更多地收藏。這個指標在國內的各類所謂公共藝術展覽中極少作為重點目標提出來,而事實上在當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市場收藏起到了非常核心的根本性作用。而這個市場中的核心買家,並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大款買家,而是世界各地重量級的美術館館長和買手。

陳家坪: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長期持續地發展下去,在你看來,必須具體哪些基本的條件?

季曉楓:要想長期持續地發展下去,必須具備的條件,首先是一個充分開放的自由市場環境。長期而言,我們不能總是把太多在藝術史中明顯具有創新價值但不符合審查制度的作品排除在外,在這個環境真正形成之前,我們無從判斷它的持續性。對此我們必須誠實,對於藝術市場,尤其如此,沒有文化的自由和開放,就沒有文化市場,更不存在文化創意產業。其他的條件則取決於主辦機構的決策能力、管理技術和工作效力。我們有一支經驗未必豐富但是非常勤勞、運營能力極強又兼具深厚的人文情懷的管理團隊,這是我們非常自信的主觀原因。

陳家坪: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對我們今天的藝術發展和藝術生活意味著什麼?

季曉楓:我們只是希望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是一個引子。作為世界級文化藝術中心城市的北京,希望看到優秀藝術展的觀眾規模越來越龐大,但是很遺憾,我們的藝術機構並沒有創造出真正大規模的、長展期的、持續舉辦,作為深化文化之都影響力的藝術展覽。我們希望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只是一個良好開始。我們在展場的選擇、藝術家和作品策展布展以及媒體宣傳的安排中,也充分照顧到了公眾,而不僅僅是藝術小圈子內的需要。用儘可能照顧公共性展覽的方式和推廣途徑,對一部分普通觀眾或者藝術愛好者的視覺經驗和藝術觀念產生一點點面向未來的影響,我們認為這是對雙年展最成功的追求。

2014.6.9

棉布訪談:沒有人就沒有藝術

陳家坪:作為中意雙年展藝委會主席和主策展人之一,你是怎么理解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的?舉辦這個雙年展的意義何在?為什麼把這屆雙年展覽的展覽主題命名為“記憶”?

棉布:兩百多年來,雙年展在世界範圍內,人們都把它當作一個城市是不是有好展覽的一個標誌。作為策展人,做一個好的展覽,是一個智力上的挑戰和目標。我們知道,北京的展覽非常多,一個好的展覽,尤其關於兩個文明古國的文化交流,要做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人們會問,為城市做一個展覽,怎么就成為了一個好的展覽呢?怎么才能夠成為一個好的展覽呢?這裡面我分了好幾個層面來思考。比如,策展人是不是特別棒?策展人是不是有這樣一個文化上的抱負? 策展人的關懷和他的關注點是什麼?文化、政治、生活,一個城市,策展人是不是具有文化藝術情懷?

我們策展人團隊一共有5人,他們大都是獨立策展人,很棒!我們這次展覽的主題定為記憶,那么,什麼樣的藝術家在關注這個主題呢?所以,在策劃這個展覽時,除了有著名的藝術家之外,還要挖掘實力派。所謂實力派,就是真正獨立去思考問題的藝術家。另一方面,還要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因為政府是這樣的,雙年展必須是政府的行為,所以我們以民間的方式,就要有能夠接觸政府的人來做這個勾通、協調工作。必須是整個社會各界人士,都在支持雙年展,它才能夠辦成一個好的展覽。

從開始運作到今天,798特別棒的畫廊,798以外的工業廢墟,都在支持這個雙年展。義大利方面,它是一個相當活躍的文明古國,它對世界文明最重要的貢獻大家知道是文藝復興。在這個意義上,北京的義大利企業也表現得非常活躍,也願意為這個雙年展出點力。這樣,這個雙年展實際上變成了一個泛文化的概念。本來,雙年展也應該對我們的城市生活有影響,這也是它的文化意義所在。

作為文化交流,這個概念包括建築師跨界,酒商跨界,米其林三星跨界,也就是品牌回到了文化生活。這一些很重要的展現,一個很重要展覽的一部分。我個人覺得這符合杜尚的風格和杜尚之後的藝術傳統:以藝術引領生活潮流。

這些方面,不僅僅是一個文化話題,也是一個藝術活動。所以現在看來,這個雙年展我們很難構想,它在這兩個月的展覽期間,將會發展出一些什麼樣的藝術行為?因為文化,是有可生長性和可持續性的。而它的主題:記憶;這個概念,是這么聰敏,它可以反照美術史。

陳家坪:那參展藝術家們是一個什麼狀況呢?

棉布: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他們更厲害,更有力量。他們只是借記憶之名做自己的藝術。120個藝術家都是不同的表現,共有5個空間來呈現他們的作品。其中在798有四個空間,老牌的展覽空間,非常好的展場,他們都是雙年展的主辦方,主辦加贊助。他們也把自己最重要的藝術家推介進來支持這個雙年展。

陳家坪:我們知道雙年展一般會以一個城市來命名,為什麼叫中意雙年展呢?

棉布:叫中意雙年展,看中的是,同是具備古老的文化背景,但又都延續到今天巨變的時代,強調的是這一點。我們這個策展人團隊、藝委會,都愛文化,愛交流,這是一個基本的價值觀。義大利方面的策展人桑德羅·奧蘭迪,是威尼斯雙年的策展人之一。他在和我們對接的時候,發現中國藝術家遠遠不是他所見到的,媒體所報導的那樣。中國藝術家經歷了短短 30年,有了這么一個劇變,形成如此豐富的藝術形態。他覺得自己有責任,把整箇中國當代藝術的樣態合盤托到歐洲。那么,怎么來命名呢,所以,這就是中國和義大利雙年展嘛!

當然,這個話題很有趣。就是說,當我們談論東西方文明的時候,或者談論世界文明的時候,繞不開的幾個地方,比如希臘、羅馬;比如中國;比如印度。這裡面所謂亞洲的當代藝術,和歐洲的當代藝術,或者美國的當代藝術,我們在其中選擇,拿兩個比較有特徵的群體來進行比較,選擇中德?選擇中美?選擇中法?似乎在這些國家或者民族的當代藝術里都有中國人,都有義大利人。尤其美國當代藝術,太多樣了。你去看看美國的當代藝術,那簡直就是世界的當代藝術,它不存在一個美國的當代藝術。只有中國和義大利,這兩個國家,很有意思,他們要么是因為自己的文化傳統很厚實,要么是其他國家或民族,在某種意義上難以進入,難以介入。所以,中國的當代藝術就是中國的當代藝術,義大利的當代藝術就是義大利的當代藝術。而且,這兩個藝術國度,來做這樣的一個雙年展,從概念上是能夠成立的。

陳家坪:雙年展得以持續的運營,肯定是一個泛文化的概念。像第一屆2012意中雙年展在義大利舉辦,這屆2014中意雙年展在北京舉辦,那么它和北京這個城市,和我們身邊的人是怎么發生關係的?

棉布:首先,因為歷史的原因大家覺得雙年展高高在上,只是一個藝術圈子裡的事情。由於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包括上海雙年展對於大眾生活的影響,實際上他已經變成大眾都關注的,都在參與的一個城市生活人人皆知的文化事件。這樣的雙年展如何在中國一些重要的城市裡持續地發展下去,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發展模式。

陳家坪:如果有這樣的模式,它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交流方式呢?

棉布:關於這個模式,我是這么堅信的:就是在我們這個時代,所謂創造性,最具有創造性的,我認為是藝術家。中國藝術家,尤其是80後、70後這些藝術家,對未來都有一種想像。藝術家那種無窮無盡的創造性,是雙年展能夠持續發展最重要的一個點。

中意雙年展在發起之初有這樣一個基因,那就是不缺少藝術家的激情。生活不可以交換,但文化可以交流,所有民族和國家都喜歡進行文化藝術上的交流。這個交流當中,有這樣一個現象,比較有意思。你看,對在北京辦雙年展這件事,義大利的藝術家比中國的藝術家要活躍;可是2012年在義大利辦雙年展,中國的藝術家就比義大利的藝術家活躍。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一個文化上的選擇,交流會催生出新的思想。舊的東西,不是特別好的東西會被大量地淘汰。所以我個人認為藝術家的創造性,從基因上就保證了雙年展所需要的那種激情。

2015年是米蘭世博會,米蘭市市長答應給我們1000平米的空間。2014年參展的藝術家,會被2015年的組委會所關注到。另一方面,我覺得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個人,就是個人的獨立性、個人的意志,這也是很重要的。我們誰也不依賴,我們只依賴一種藝術行為,一種商業行為。我們的藏家,有人願意購買雙年展藝術家的作品嗎?如果願意,那就拿出一部分錢來支持這個雙年展。

陳家坪:喔,這個雙年展還有銷售活動嗎?

棉布:有銷售,但不是在展覽上。比如說我們選擇的參展藝術家,他提供了參展作品,這個參展作品一般都是有一個代理畫廊。願意銷售就由這家代理畫廊來銷售。我們也希望參展藝術家能夠為組委會提供可銷售的東西,組委會事先拿著這些作品,跟收藏家去對接,而真正的贊助商是很難產生的。但雙年展一點也不避諱商業運作,不避諱這個。因為商業,是一個特別共通的東西。有人願意來買這個單,它不僅僅是為了文化。有人要買單,買到策展人、藝委會選出來的藝術家的參展作品,還會享受到一個很好的折扣。這樣一來,他很願意支持這個雙年展。人類發展到今天的制度,沒有什麼比商業制度更具有公平性,更符合人性對於利益的追求。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還是相信商業。

陳家坪:這樣看來,雙年展覽有一個理念,每一屆有一個展覽主題。不管是文化交流,還是要推出新銳藝術家,必須得維持一個良性的藝術平台,所以不避諱有作品可賣?

棉布:不避諱。大家似乎認為這樣的一個國際性的大項目,應該有政府或某個機構給予獎勵基金。這個可能會有,但當下沒有。任何一個雙年展,都必須有贊助商,比如說銀行,那也是以後的事情。但現在怎么辦?當下的費用從何而來?當前國家有專項的文化發展基金,這個我當然知道,太知道了,但落不到咱們頭上來。我們申請哪怕20萬元都申請不下來。儘管如此,你還不能不跟政府對接。如果你不對接,作品進不來,海關進不來,所以這是一個我們國家的特點。好在也是一個文明古國,我們相信有一種內驅力,有一種自然規律,能幫助我們把這個雙年展辦成,辦好。

陳家坪:那我們回頭說說,第一屆雙年是怎么運營的?

棉布:第一屆有一個南方的地產商給了一筆贊助,200萬元,很少的一部分。不夠的部分,我們在3畫廊來墊這個底。義大利方面是這樣的,因為我們是兩個策展團隊合作,在義大利舉辦,義大利的場地問題、義大利的媒體、義大利的出版,由他們來確定。我們負責運輸作品,把中國藝術家帶過去。我們這邊的團隊也要甄選藝術家。我們甄選藝術家是一件特別嚴肅的工作,每一個藝術家工作室都要親自去看,工作量很大。

陳家坪:你說的這個甄選作品,是一個藝委會團隊做,還是由策展人來做?

棉布:因為是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桑德羅·奧蘭迪提議100箇中國藝術家,策展人團隊給這100個藝術家提意見。在大學工作的策展人會推一些自己的學生,我呢,會卡擦掉幾十個。還有特別忙的大牌兒藝術家,他的展覽安排不下,或者難以合作,那就算了吧,最後剩下這60個。反正這個過程很愉快,因為和很有意思的人在一起嘛。

全部中意參展的藝術家,主要是由義大利這邊的策展人來確定。我呢,主要是選擇青年藝術家。我覺得青年藝術家是明天的希望,所以我比較關注他們。其實說年輕也不年輕,40多歲了,也沒有那么年輕了。特別年輕的藝術家可能也進不來,確實很難進來。

陳家坪:這次反過來了,中國這邊負責場地、出版、媒體方面的費用。然後義大利方面負責運輸藝術家作品的費用。那么,這個雙年展的主辦方是一個什麼單位呢?

棉布:歌華是主辦方,並列的還有白菜傳媒,還有藝術工廠,屬於畫廊主辦方。

陳家坪:雙年展是由中國策展人和義大利策展人共同發起的嗎?

棉布:是由兩個商業機構發起,一個是北京白菜文化傳媒,一個是義大利藝博蘭德美術館。這個美術館有歐洲最大的現代藝術品銷售平台,線下是一個美術館,一家私人美術館。它和整個文藝復興以來一些重要的美術館、博物館關係密切。這家美術館的策展人不斷給他們做一些活動。這家美術館不僅關注中國藝術家,還關注印度藝術家。而北京白菜文化傳媒實際上就是在3畫廊。這是兩家資深的藝術機構在一起做這個雙年展。我們分分秒秒都在花錢。

陳家坪:對於這次雙年展,你覺得有一些什麼值得探討的話題嗎?

棉布:在生活的層面上,有關於國際品牌介入藝術的話題?在資本的層面上也可以探討。當代藝術從畢卡索開始就有資本的屬性,換句話說就是貴族一旦消失,資本家一旦出台變成自由交易的時候,這個作品就取得了資本的屬性。不管它能不能賣掉,它只會漲不會降。所以,全世界的資本都在關注中國的當代藝術,這是一個事實。中國新一代崛起的收藏家也好,資本人也好,也在關注。所以在這一塊,可以做一個跟資本對接的論壇,就是資本如何介入雙年展?如何介入當代藝術?這個話題會非常有意思。

還有呢,我們當前生活的城市,可以說你不上微信你都會死。這是一個網際網路時代,這個網際網路和當代藝術有一個密切的關係,即互聯思想如何影響我們這個時代當代藝術的發展?記憶的晶片,就是一個互聯的概念。我說的這個還有點生活化,是基於我作為策展人,愛生活愛吃愛藝術,一個泛文化概念。

實際上,我們生活在當下,這么多資本怎么去做收藏?這面臨著一個收藏的問題。換句話說,一個雙年展,作為當代藝術價值中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價值參照系,他要對接拍賣行,他要對接畫廊,他要對接美術館,他還要對接一些資本。可以說,這個雙年展的價值,凡是它能夠指向的價值都可以去進行對接。我覺得這是雙年展特別內在的一個當代文化價值內含。雙年展也可以對這些價值進行清理,因為有這么多畫廊接手,這么多媒體介入,拍賣行介入,還有藝術家本人的介入,學者的介入,這些介入是富有一個內在的價值鏈的,值得多方面探討。

陳家坪:你這個分析特別精彩,大概有三個話題:第一個是我們討論的中意雙年展的初衷;第二個是你剛剛談到的資本與雙年展的對話,其中囊括你說的雙年展在我們傳統的概念當中,是一個和學術和美術館對接的一個平台;第三個就是你說的“晶片”概念,在網際網路背景下所產生的“記憶”主題。

棉布:對,我們還有一個策展人蘇磊,他在巴黎讀的美術史博士,又在紐約工作過。他有一些很前衛的想法,他認為世界的未來是在美國,所以他引進技術的層面,比如說3D印表機。因此,雙年展關於技術之間的溝通與關聯,就回到了海德格爾所說的,我們人的技術究竟把我們人類帶到哪裡去?我們也不知,所有的技術環節都得走完才知道:人類能不能被拯救。

其實,我們這個雙年展也是這樣的,資本介入當代藝術,你不知道他的未來會怎么樣?但你勢必要一步一步地去探索,走完了,才知道這么做對不對?行不行?不管怎么說,沒有人就沒有藝術,藝術一定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2014.6.12

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核心言論

中國古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桑德羅·奧蘭迪

王爾德:記憶是每個人隨身攜帶的日記。

——桑德羅·奧蘭迪

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我們思想和記憶的產物。

——桑德羅·奧蘭迪

為什麼藝術品仍然能夠見證逝去的歷史文明?

——桑德羅·奧蘭迪

在我們的文化里,並沒有眾神提供時間的景觀。

——棉布

掀開中意雙年展「記憶」的星座。

——棉布

記憶的完美宇宙,是未來所有形式上的狂歡。

——棉布

藝術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喜悅並看到這種奇特的權力。

——棉布

歡樂永不嫌夠。

——棉布

自由是一種美德。

——棉布

「清明上河圖」水墨行為,古典中國無可挽回的輓歌摧毀術。

——棉布

記憶的重量感,質疑著我們以往的認知方式。

——棉布

個人回憶的語素,樸素到現代主義以來的簡潔傳統。

——棉布

記憶如斯如絲,心靈細密如畫。

——棉布

記憶都有著流水賬般的感傷。

——棉布

難道,我們看不見嗓音就聽不見歌聲嗎?

——棉布

記憶的切入具有永恆的宗教感。

——棉布

記憶的修辭學無窮無盡,

好像它假以記憶之名來到交流的廣場。

——棉布

左翼木刻、星星畫會和85新潮,這些時勢造就的藝術運動,無不受益於特定時代共通的記憶。

——陳岸瑛

年輕一代的記憶或許是共同的,但未必是共通的。

——陳岸瑛

現時代的記憶正處在一盤散沙的狀態,勾連它們的是網際網路上川流不息的信息。

——陳岸瑛

在中國,需要藝術家來發表對重大社會歷史問題看法的年代,已經隨著星星畫會被人遺忘、85新潮進入拍賣行而告一段落。

——陳岸瑛

曾經被杜尚的小便池戰勝的傳統美學捲土重來,藝術被重新理解為抒發藝術家個人思想情感的媒介。

——陳岸瑛

作品的價值在批評家動筆之前就已經被一套抽象的、遠程的市場機制決定了。

——陳岸瑛

在感觸的深處,人與人是相通的。

——陳岸瑛

作為一場失敗了的政治運動的一部分,85新潮除了盲目摹仿西方的風格和流派,在藝術上並無超越於西方前衛藝術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當85新潮被寫進藝術史的時候,國內的當代藝術市場還幾乎是一片空白。

——陳岸瑛

無法儲存的並不標明它不存在。

——柴中建

事物、事件的可經歷性才與記憶相關。

——柴中建

應當說,記憶只是人類選擇性的結果。

——柴中建

提高選擇的能力、增強辨別真假的能力才是人的基本素質對於記憶的建構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柴中建

正是選擇性活動,才會說歷史和記憶是人類創造性敘事的結果。

——柴中建

死寂的黑暗是記憶的無明,光明讓我們見到事物以及世界存在的現象。

——柴中建

作品無法在黑暗中見到。

——柴中建

發現與記憶的合力引出反思的能力,深刻的反思使我們明白是什麼導致視界的遮蔽。

——柴中建

最直接的反思便是:要警覺用現實的已知的東西去遮蔽可能的未知的東西。

——柴中建

成見是人類進化中怠惰的東西,它阻礙我們用第一面對的鮮活性去全新的採摘未知的東西,就如把藝術史或作品看作既成的物件或文本,從而失去不斷生成與全新闡釋的感知力。

——柴中建

感知力是通過發現、發明與創造性的活動來獲得的。

——柴中建

藝術作品源於藝術家發現的眼睛〜發現的眼睛根植於發現的意識〜發現的意識存在於人類對自身的無明性所導致的困境的反省並生成希求逃離的願望。

——柴中建

如果沒有牛頓的發現,牛頓引力定律早晚會有其他的人來發現,只是命名有所不同;但是如果沒有達文西,就永遠不會有蒙娜麗莎的微笑留給人們的記憶。

——柴中建

藝術創造給出原本烏有之物。

——柴中建

創造的命題給予人類的最大希望在於,有一種不同於原本世界的新的可能的存在將被人類的創造所建構。

——柴中建

對於永恆——人類除了寄予創造的期望,我們還能希求於什麼?

——柴中建

兩個在文化上都自負得無以復加的民族。

——季曉楓

一個強大的傳統仍然充滿活力。

——季曉楓

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若具有市場意義上的突破,將是一種制度性的內在突破,成為一個標桿。

——季曉楓

共同記憶有助於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

——陳家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