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04出版的圖書,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傷心史,腸斷史,充滿了血淚與屈辱。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戰敗史、賠款史、割地史。我們敗於英國,敗於法國,敗於英法,敗於日本,敗於八國聯軍。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人都會問:這是為什麼?讀了蘇同炳先生的《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我們可以說找到了部分答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傷心史,腸斷史,充滿了血淚與屈辱。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戰敗史、賠款史、割地史。我們敗於英國,敗於法國,敗於英法,敗於日本,敗於八國聯軍。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人都會問:這是為什麼?讀了蘇同炳先生的《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我們可以說找到了部分答案。

庸主當政

嘉慶皇帝收拾了乾隆朝的權相和珅,使國庫大為充盈,民諺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說。 嘉慶欲整治乾隆晚期形成的頹風,痛下殺手,可惜壯年暴崩。有“賢后”之稱的嘉慶繼後孝和睿皇后,賢能公正,沒有讓自己極有才幹的兒子綿忻登基,使道光安然無事地繼承了帝位。道光凡庸無能,因寵愛孝全皇后而愛屋及烏,以孝全之子奕詝(鹹豐)為繼承人,而後來被稱為“賢王”的恭親王奕欣,才具遠勝於鹹豐,可見道光毫不顧及為國擇賢的重要性。鹹豐皇帝在內憂外患交相煎迫的情況下,不思勵精圖治,反而以醇酒美人自戕,只活了三十一歲就嗚呼哀哉了,把一片殘破的江山丟給了他六歲的兒子載淳(同治),徒然為野心勃勃的慈禧製造了竊權弄柄的機會。道光誤立鹹豐,實在是導致晚清歷史走向積弱腐敗的重大原因。如果他所立的是恭親王,此後的情勢或許不致如此。

慈禧禍國

鹹豐臨終託孤,讓肅順等顧命八大臣輔佐同治,因猜忌而將恭親王摒斥在權力中樞之外。慈禧利用恭親王的不滿情緒,發動辛酉政變,一舉廢黜顧命八大臣,實現了垂簾聽政的野心,恭親王也如願成了政府大總管。恭親王思想開通,識見明敏,深知當十九世紀西方侵略接沓而來的時候,非自強維新不足以立國。他支持設立製造、船政等局的主張,以謀自造輪船、大炮,又奏請在京設立同文館,以求培植通曉洋務的人才。他對慈禧絕非百依百順,令慈禧大為惱火,如慈禧屢次指示修建頤和園,恭親王就是頂著不辦。慈禧藉故撤掉恭親王,用恭親王之弟醇王奕譞取而代之。醇王志大才疏,頑固不化,唯慈禧之馬首是瞻。醇王秉承慈禧太后的旨意,挪用海軍軍費八百萬兩並廣收報效上千萬兩,修建頤和園。慈禧將國家玩弄於股掌之上,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私慾。為垂簾聽政而除掉顧命八大臣。為為所欲為而用醇王取代恭親王。同治染病一命嗚呼之後,為達到繼續垂簾聽政並進一步控制醇王的目的,慈禧不顧“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的古訓,立醇王四歲的兒子為光緒帝。光緒欲變法強國,觸犯了慈禧的利益,慈禧又要廢黜光緒而代之以大阿哥溥俊。因列國反對,慈禧遷怒於洋人,妄想借義和團之力殺盡洋人。事與願違,八國聯軍入侵,慈禧裹挾光緒出逃,不許光緒同諸國談判停火撤軍事宜,唯恐光緒擺脫了自己的控制。寧肯亡國,也不變法。慈禧批評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之但知畫諾受成,為遠不及她自己之英明而專斷,恰恰反映她缺乏真知灼見。慈禧不懂得英國政治何以優良成功,猶以為中國在她的獨裁統治之下,將來尚可有使外人驚異的奇蹟出現,豈不是自欺欺人之談嗎?史學家公認慈禧是一個權力欲望極強,自私心極重,而又沒有政治學識的庸妄女流。中國近代史共七十二年,慈禧掌權長達四十七年,實在是中國人最大的不幸。

中體西用

“中學為體”與“西學為用”的主張,乃是張之洞《勸學篇》一書的精義。這種主張比視西方技術為“奇技淫巧,壞我人心”的觀點當然是進了一步,但這種主張的實質乃是絕對尊重大清皇朝的統治權,犯上作亂的“民權”思想決不可有。這與李鴻章的觀點是一致的。李鴻章認為,中國的政治、教育、風俗、文物,無一不優於野蠻的洋人,所不逮者,只是外國的科技製造;只要學得這些外人的長技,便足以對付洋人,其他一切,都不足道。殊不知,數千年來的專制制度和官僚政治體系,早已在根本上腐蝕了國民的道德觀念,而落後保守的教育制度又蔽固了人民的思想,以致造成了官貪民愚,事事不如外國的積弱之勢。與曾國藩、李鴻章同時的郭嵩燾,在歐洲留心觀察英法各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制度。他向李鴻章建議,派往英法學習製造與駕駛的學生,不如讓他們改學科學技術,以求實用。如果能像日本人的留學方針一樣,從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立國之本的制度學起,當然更好。李鴻章對此卻表示不能接受。“兵乃立國之要端,欲舍此別圖大者遠者,亦斷不得一行其志”。究竟立國之要端是不是就只需國防建設這一項呢?從一百多年中國努力從事現代化的艱辛過程看來,李鴻章的看法,大概是錯了。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噸位居世界第四,但是也有一些具有遠見的外國人士說,日本維新,系從改革教育、政治、社會、軍事及工商建設等全面著手,遠比中國單單從事軍備的改革為徹底而有效。將來中日兩國一旦發生戰爭,中國必非日本之敵。這一預言後來在甲午戰爭中完全得到證實,而中國所推行多年的洋務運動,至此也完全暴露其缺點。“中體西用”的主張也破產了。

六十多萬字的巨製非二三千字所能概述。全書共為二十二人立了傳。中興名臣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都有專傳,“三屠”總督——“屠財”總督張之洞、“屠夫”總督袁世凱、“屠官”總督岑春煊也都著了重筆,更不用說禍國殃民的慈禧、齎志而沒的光緒、長袖善舞的盛宣懷。掩卷沉思,幾多感慨,幾多憂憤;幾多幸運——為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今。(高為)

編輯推薦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第3版)》中的“關鍵人物”,自鹹豐、慈禧、同治、光緒以至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劉銘傳、盛蜜懷等人,在晚清中國的歷史上都有其重要性與代表性,由於他們的思想言行及在政治上的施為,終於使晚清歷史的發展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介紹他們的思想行為,正可看出歷史發展的軌跡與脈絡。

目錄

自序

曾國藩

胡林翼

左宗棠

張之洞

劉銘傳

鹹豐、慈禧與恭王

李鴻章

翁同鑠

同治與光緒

大、小醇王

端王、剛毅與榮祿

袁世凱與慶親王

瞿鴻祝與岑春煊

盛宣懷

參考書目

序言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全書約六十萬字,是我在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八年寫成的一本通俗性歷史讀物,目的是在希望通過為晚清歷史上若干關鍵人物撰寫傳記的方式,更鮮活明白地解說十九世紀以來中國近代史的演變情形。此書先在台灣的《青年日報·新文藝》副刊逐日登載,連載完畢後即由台北的四季文化出版公司印行單行本。一九八八年,北京中華書局又將它在內地發行影印本。時隔十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又打算以簡體字重新排印,以便能以全新的面貌與內地讀者見面。此一盛意,對我自是莫大的鼓舞與激勵。感謝之餘,謹在此略述緣起,以當序言。

歷史是人事活動的積累,手握國家軍政大權的領導人物,他們的思想言行,更直接與國家命運的休戚息息相關。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的晚清中國,正當西方勢力劇烈衝擊,內憂外患,紛至沓來。鹹豐、同治之間,內則有太平天國革命及捻、回之亂,外則有英法聯軍之入侵,當時不但東南半壁糜爛不堪,即是廣大的華北平原及西北、西南腹地,亦復萑苻遍地,民不聊生。此時幸有恭親王奕訴及軍機大臣文祥等入主持於內,曾、胡、左、李等一班督撫將帥效命於外,同心匡濟,竭力擼拄,卒能內靖大難,外拒強敵,弼成同治、光緒之間的小康局面。這些重要人物的文治武功,拯救中華民族的命運於至危垂絕之時,他們的功勳,必將在歷史上永著聲光。但不幸的是國家最高領導人物接連發生重大變故,鹹豐不壽,同治夭亡,慈安暴崩,光緒懦弱,這一切的一切,最後只造成了慈禧太后以一介女流而獨攬國家政柄數十年之久的機會。由於慈禧之好把持權力及報復恩怨,遂致光緒中葉以後的政局出現空前的顛倒錯謬,此後並因其迷信義和團的神力可以扶清滅洋而招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幾乎因此而亡國。看了這種興衰變化與賢不肖人物之進退情形,怎不令我們瞿然領悟人事因素對歷史影響之大。所以,要知道晚清中國的歷史何以如此災晦否塞,國事蜩螗,透過當時國家領導人物的言行思想去探索其中內情,應該也是可行的方法。由於此一構想,我就擬定了一個計畫,打算以敘述關鍵人物生平事跡的方式,像說故事一般剖析清代後期歷史演變的情形,既不失掌故軼聞之趣味,又能掌握歷史發展之趨向,庶幾可為以通史體裁寫成的中國近代史著作之補充讀物,以增進讀者對中國近代歷史之了解。一九七六年夏天,《青年日報·新文藝》副刊的主編胡秀先生約我寫稿,我向他提出此一計畫,得其同意,於是我就以兩年半的時間,陸續寫成曾國藩等廿二人的傳記,合共十四篇,集結在一起的總書名,就稱之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回首前塵,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收錄在這本書中的“關鍵人物”,自鹹豐、慈禧、同治、光緒以至曾、左、胡、李、張之洞、劉銘傳、瞿鴻機、盛宣懷等人,在晚清中國的歷史上都有其重要性與代表性,由於他們的思想言行及在政治上的施為,終於使晚清歷史的發展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介紹他們的思想行為,正可看出歷史發展的軌跡與脈絡。坊間所刊行的中國近代史,佳作如林。但這些通史體裁的史著因其體裁所限,其敘述總是全面性的,對於當時主政人物的言行思想與他們在歷史上的實際影響,往往因寫作體例之限制而無法著墨,因此也使人難以窺見歷史演變之契機與其中曲折。學術著作總是不容易引起讀者之閱讀興趣的。本書之作,旨在以說故事、談掌故的方式來補充學術性史著之缺略,從而引起讀者深入了解歷史演變之興趣。至於我的此一努力是否能達到目標,當然得看我的寫作能力與取材範圍是否適當了。自愧才疏學淺,深恐難以滿足讀者之期許。不逮之處,尚祈廣大的讀者不吝指正,是為至盼。

蘇同炳 志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於台灣南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