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背景
黃河流出烏金峽,自南向北徑流而下,將整個平灘堡包圍起來。過去,這裡還是個自然村,人在南岸,地在北岸,人們每天下地幹活,必須渡過黃河。
但是一道黃流猶如天塹,阻隔著南北的往來,老百姓為此所困,苦不堪言。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歷來以羊皮筏子、小木船擺渡,直到20世紀50年代後改為鋼絲繩扯船。
但是,過河翻船的事故屢見不鮮。曾在清代乾隆年間,民眾到北岸的剪金山趕廟會,由於眾人爭先上船過河,人多超重,船行至河心時翻覆,致使150多人溺水而亡,造成了令人悚然的災難。據粗略統計,建橋前的十七年中,僅在汛期因生產渡河而發生的翻船事故就達十八次,平均每年發生一次。
建造歷程
建造起由
修建黃河吊橋的起由,來自當地一位農民突發的幻想。
1965年,在白銀公司露天礦為生產隊積肥的平堡農民冉旭,看見堆積很多的廢舊鋼絲繩,他突然想著要是將這些鋼絲繩連線起來,兩端固定在黃河岸邊,鋪上木板,建成一座供行人和架子車行走的吊橋,或許是可能的。
於是,他將自己的想法告知鄉親,並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同時也得到礦山負責人的支持。就這樣,平堡人自己建橋的行動開始了。
建造計畫
當地農民先是從省城請來了專家蘇鈺,實地勘查設計方案,接著派出代表和技術人員,前往天水等地參觀學習,索要建橋圖紙,並自發成立了公社幹部和民眾代表共19人參加的建橋委員會,成立鐵工、木工、石工、土建、點焊等施工組,實施建橋計畫。
建造過程
一、1967年4月25日,一聲炮響,建橋工程正式破土動工。但由於遇到資金不足、材料缺乏等實際問題,困難重重,大家一時束手無策。正在進退不前之際,得到了省交通廳的資金支持。
二、1968年5月,東西兩岸的橋墩基本建成,省交通廳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專程前來視察進展情況,當即做出決定,對該橋以腳踏車道重新設計,將建橋工程申請列入國家計畫項目,省計委下撥23噸新鋼絲繩以及三材指標,從而使平堡吊橋的建造工程獲得新的生命。
三、整個工程所需三大材料,除了省上計畫撥付的部分外,還通過組織人馬分赴蘭州、白銀等地四處求援。先後得到40多家廠礦企業的幫助和支持,從工廠的下腳料堆中東揀西湊,解決了不足部分。建橋所用的數百噸材料,均為蘭州軍區某部汽車團無償拉運到施工現場。在進行主孔鋼桁架鉚固時,為保證鉚固質量,省交通廳基建處無償支援了一台空氣壓縮機,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
四、1970年4月27日,大橋建成竣工,實現了平堡人“中國農民修大橋”的願望。5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參加祝賀的民眾共達3.35萬人。
工程施工量
在深達2.7米的黃河邊用砂土、麥草、塊石加築圍堰時,每個班400餘人,不分晝夜,埋頭苦幹。關鍵時刻,動員全村莊所有青壯年勞動力4000多人,投入工地輪流作業。
由於沒有機械設備,民眾便用土辦法自制鉚釘模具,在土鍛爐上用大錘打制大小鉚釘2.4萬多個,在鋼件上鑽孔共6萬多個,加工連線鐵件3千多片,其工作量以及架橋的工程難度可想而知。
平堡黃河吊橋建設工程,國家投資總共27.5萬元,其中地、縣撥款4萬元,省交通廳投資23.5萬元,共用鋼材163噸,木材350立方米,水泥330噸,鋼絲繩23噸,石料120立方米,砂石3000立方米,移動土石方10萬立方米,民眾投入了18萬個勞動工日。
吊橋詳情
吊橋為單鏈加勁鋼桁架載重汽車橋,兩端由高15米的索塔拖起粗壯的鋼繩形成弧形,主橋一孔跨度130米,另有引橋3孔,主橋墩河床底面距離橋面8.04米,其基礎為埋置式。
橋身全長192.4米,橋面淨寬4米,兩邊是0.8米寬的人行道。這也是黃河上游修建的第一座吊橋。
社會影響
通車後,先後有十一個省市和地區的人來到這裡,臨場參觀,並索要圖紙,以資仿照。
平堡黃河吊橋的建成,實現了當地老百姓多年的夢想,結束了平堡人靠木船和羊皮筏子擺渡過河的歷史,更創下了中國農民建橋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