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最佳化農村基層基本政治制度供給、發展農村合作組織、最佳化農村金融環境、重新構建農村社會秩序形成機制、再造農民的觀念世界等具體方面就中國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再造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討論,論述了稅改之後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變化的趨向,提出進一步深化農村稅費改革、重構當前鄉村治理結構的理論和政策建議;通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間及空間維度的分析,指出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的再造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和中心環節,論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有什麼樣的社會基礎與之相對應和對接,農民之間、農民與國家之間、農民與市場之間應當形成怎樣的關係模式和連線方式,在農村地區應當設立怎樣的權力結構和治理方式。嘗試回答在市場化、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如何使農民形成一致行動的能力,在保證自身福利的前提下,實現與國家戰略之間的對接,為中國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書目錄
序
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基本概念
(一)中國農村與中國農民
(二)現代化
(三)“社會基礎”
三、研究內容及敘事框架
(一)研究內容
(二)敘事框架
四、創新觀點和進一步研究展望
第一章 基本理論及研究基礎
一、基本理論
(一)馬克思恩格斯關於“關係”和“社會關係”的論述
(二)毛澤東“組織起來”思想
(三)關於“關係”和“社會關係”的社會學理論
(四)社會基礎分析框架的理論品格
二、研究基礎
(一)理論原型
(二)中國農村現代化研究的核心命題
第二章 市場化戰略的實施:對中國農村現代化既有社會基礎的雙重消解
一、市場倫理與傳統倫理——鄉土社會的消逝
(一)鄉土社會的內在結構
(二)市場化的興起對鄉土社會的衝擊
二、市場邏輯與革命邏輯——總體性社會的瓦解
(一)總體性社會形成的歷史邏輯
(二)市場邏輯對總體性社會的消解
三、市場化背景下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的再造——真正的問題
第三章 構建農村基層基本連線模式: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再造的政治制度供給
一、縱橫交織:傳統中國農村政治構架的特點
(一)保甲制:傳統鄉村社會自上而下的政治控制
(二)士紳:聯結傳統鄉村社會“雙軌政治”的中介
(三)差序格局:傳統鄉村社會基礎的核心
二、革命的實踐——以階級的名義
(一)革命政權建設:塑造工農階級主導的政治基礎
(二)嵌入傳統鄉村社會結構的基層政權建設
(三)紮根並翻轉基層:“革命”中的社會基礎改造
三、人民公社——國家意志的壓倒性體現
(一)人民公社:國家目標與社會基礎的對接
(二)團隊精神:趕超戰略下重構農村社會基礎的實踐及其運作機制
四、村民自治——構建中的農村基層政治秩序
(一)“遭遇”自治的農村社會
(二)“一肩挑”:一條探索中的解決之道
(三)村民自治框架下的重構農村基層政治秩序
第四章 發展農村合作組織: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再造的重要路徑
一、農村公共產品生產的困境——農村合作組織的必然性
二、農民合作——農民主觀理性的“非理性”選擇
三、農民合作困境的化解之道
(一) 農民合作中行動主體的類型
(二) 村莊之外的力量:農民合作的催化因子
(三) 組織資源:走出“囚徒困境”的基礎
第五章 重構農村金融: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再造的重要經濟
紐帶
一、農村金融與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
二、傳統中國農村金融的典型表現——高利貸
三、改革以來農村金融政策實踐軌跡
四、當前農村金融資金供給狀況
五、再造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實現農民與資本的良性對接
第六章 重構鄉村秩序: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再造的社會治理實踐
一、農村社會糾紛的解決方式
二、私力救濟機制在村莊中的具體表現形式及分析
三、社會型救濟之調解的歷史回顧與現實困境
四、公力救濟及其在鄉村中的實踐
五、規範性司法制度在鄉村社會秩序構建中的局限性
六、走向多元化的鄉村秩序建構之路
第七章 重建農民的觀念世界: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再造的文化視域
一、作為一般概念的“農民觀念世界”
二、農民觀念世界的政治性表達
(一) 農民的階級觀念
(二) 農民的國家觀念
(三) 農民的“農民”觀念
三、農民觀念世界的日常生活表達
第八章 農村稅費改革:中國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再造的行政策略
一、“壓力型體制”與“營利性經紀”:稅費改革前的鄉村關係與鄉村治理
二、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社會影響的一般性描述
(一) 農民負擔減輕的實證數據
(二) 地方財政下降的實證數據
三、農村稅費改革對於農村社會諸關係的影響
(一) 農村稅費改革政策對鄉村關係的影響
(二) 農村稅費改革政策對於農民合作水平和一致行動能力的影響——以一事一議為例
(三) 在嚴格的政策壓力下,各種變通行為不斷產生
(四) “壓力型體制”仍然是政績考核系統的基本屬性
(五) 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難度增大
(六) 稅費改革政策在政策連續性方面的缺憾
(七) 對加強基層國家政權建設產生不利影響
四、簡要的政策建議
第九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國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再造的國家戰略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在哪裡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空定位問題
(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間維度分析
(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空間維度分析
(三) 對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空定位的綜合分析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在於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再造
結語
後記
相關研討
中國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研究與中國農村研究方法理論研討會2009年8月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社會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但農民的傳統行為已無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農村現代化的需要,重建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成為中國農民走上富裕文明之路的迫切需要和中國各級政府的現實課題。
何為“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中國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研究》一書認為,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指的是農民間的連線關係、農民個體與國家的連線關係以及由農民個體經由特定形式組成的農民群體與國家的連線關係模式。
對於建設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的重要意義,與會專家舉例說,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業產業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被認為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途徑。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標誌是農業標準化,但是農業標準化的前提是農民的組織化,一家一戶的分散小農戶是很難達到農業標準化要求的,也就是說,農民的組織化水平直接決定了農業標準化的水平,相應的也就成為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環節。不僅是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包括農村金融在內的整個農村經濟系統都需要農民建立一種新型的連線關係,農村發展、農民增收要建立在分散小農戶與國家、與市場的良性對接關係之上。
《中國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研究》作者、山東青州市委書記王立勝說,“經濟系統總是嵌入在社會系統當中,立足於農村現實的社會基礎,並因勢利導地加以再造,這一點在農村工作中必須予以高度關注。”
他說,在當前情況下,促進農村社會形成適應現代化要求的組織結構,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吸納民間資源,重視發揮農民首創精神,以形成農民之間以及農民與市場、農民與社會、農民與國家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最終實現中國農村現代化的目標。
研討會由人民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曲阜師範大學山東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科院、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編譯局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