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與增長效應研究

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與增長效應研究

作者長期關注城鄉分割帶來的三農問題,以及農村勞動力流動對經濟成長及農民收入產生的增長效應。本書運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採用系統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中國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部門流動的軌跡及增長效應,希望對這一領域研究的深入有所貢獻。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與增長效應研究

作者長期關注城鄉分割帶來的三農問題,以及農村勞動力流動對經濟成長及農民收入產生的增長效應。本書運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採用系統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中國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部門流動的軌跡及增長效應,希望對這一領域研究的深入有所貢獻。

本書的研究與寫作,不僅具有擴展現有經濟成長理論和豐富發展經濟學理論的理論意義,同時對縮小我國城鄉經濟差距,解決“三農”問題,最終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書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背景及問題的提出

1.2 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內涵與外延

1.3 勞動力流動研究的焦點問題

1.4 研究目標、方法及結構安排

第2章 農村勞動力流動及增長效應的理論模型

2.1 二元結構下農村勞動力流動模型

2.2 國外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部門流動的模式

2.3 勞動力流動增長效應理論及模型

2.4 國內外學者對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效應的研究

2.5 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決定因素

第3章 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演變及農村勞動力流動軌跡

3.1 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演變及勞動力市場的分割

3.2 二元經濟結構下農村勞動力流動軌跡

3.3 二元經濟結構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演變特點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中國農村勞動力現狀及流動特點

4.1 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現狀

4.2 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特點

4.3 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中存在的問題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農村勞動力流動對國民經濟成長的效應分析

5.1 國民經濟成長效應的相關研究

5.2 國民經濟成長影響機理

5.3 國民經濟成長效應的測度

5.4 戶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國民經濟成長效應的實證分析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農村勞動力流動對農民收入增長效應分析

6.1 對農民收入增長影響機理

6.2 農民收入增長效應的測度方法

6.3 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收入增長效應實證分析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空間及增長效應的周期性分析

7.1 未來勞動力流動空間大小分析

7.2 城市化進程的階段性

7.3 勞動力流動增長效應的周期性

7.4 本章小結

第8章 影響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的因素分析及就業流動機制構建

8.1 農村勞動力非農流動的現狀及意願的調查分析

8.2 基於多層次嵌套Logit模型影響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意願因素分析

8.3 促進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微觀措施

8.4 本章小結

第9章 促進勞動力流動實現經濟成長的制度分析

9.1 現行制度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制約

9.2 促進勞動力流動的制度創新思路

9.3 本章小結

第10章 結論與進一步需要研究的問題

10.1 主要結論

10.2 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流動是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現象,國內外經濟學家、人口學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我國在計畫經濟時期,推行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將勞動力市場分割為城市和鄉村兩個互相獨立的部分,農民被長期地擋在城市之外,導致城鄉經濟在發展水平上、城鄉居民在就業權利、收入水平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勞動力流動的增長效應不能得到體現。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國家的發展戰略雖有改變,但是城鄉居民在政策決定中的影響力依然不對等,城鄉分割及城鄉差距繼續存在。隨著市場經濟制度框架的逐步建立與完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部門流動帶來的資源配置效應日益顯著,城鄉經濟的和諧、持續增長有望實現。

文摘

第2章 農村勞動力流動及增長效應的理論模型

農村勞動力流動是發展經濟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非常重要而複雜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從理論上解釋勞動力從農業部門流出以及與此相伴隨的人口流動現象,已取得不少成就,形成了不少經典學說。從大的方面看,對勞動力流動的原因及效應的研究基本可以歸納為兩類:一類是從較為巨觀的角度來解釋、闡述勞動力流動的基本原因以及可能產生的效應;另一類是從個人或家庭行為的角度來解釋,從家庭效用最大化理論出發分析家庭勞動力配置與家庭效用之間的關係,從中揭示家庭流動勞動力的動機和行為後果。下面主要從巨觀及微觀兩方面來介紹國內外有關勞動力流動的主要理論及效應研究現狀。

2.1 二元結構下農村勞動力流動模型

2.1.1 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巨觀理論模型

(1)劉易斯一費景漢一拉尼斯農業勞動力流動模型。美國經濟學家W·阿瑟·劉易斯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模型中(1954)主要討論二元經濟結構下的勞動力流動。劉易斯將一國經濟分為兩個部門,一個是與外部世界相聯繫的現代城市部門,另一個是與自給自足相聯繫的傳統農業部門。在人口眾多且人口增長迅速的開發中國家,由於傳統部門土地有限,資本投入很少,相對而言傳統部門勞動力顯得十分富餘,其邊際生產率可以低到為零,這部分勞動力構成農業部門中的“零值”勞動力,即他們的勞動邊際收益為零,因而傳統部門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十分低下。這是因為,農業部門中的工資水平不是由勞動者的邊際生產力決定,而是取決於制度的安排,更直接地說,農業部門的工資水平取決於農業部門所有勞動者平均分享的農業產量所決定的平均收入。現代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和工資率一般大大高於傳統部門,只要現代部門收入比傳統部門高約30%,在允許勞動力自由流動的條件下,現代部門就可以獲得傳統部門無限的勞動力供給。由於現代部門能夠在維持低工資水平下獲得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現代部門具有不斷增大資本積累和實現規模擴張的內在機制。因此,只要現代部門能夠不斷擴張,農業剩餘勞動力流動就會持續下去,一旦農業剩餘勞動力消除了,勞動力就會像其他生產要素一樣變得稀缺起來。部門勞動生產率開始提高,收入開始增加,現代部門的工資不再固定不變,而是不斷上升,經濟開始進入“現代經濟成長”階段。劉易斯模型還可以通過如圖2—1所示來進一步說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