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工民主黨安徽省委員會

1958年10月,中國農工民主黨安徽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中國農工民主黨安徽省第一屆委員會。委員12人,候補委員4人,主任委員張錫祺,副主任委員吳彥求、段佑雲。當時,農工黨安徽省委員會下轄蕪湖、安慶、蚌埠、合肥四個市委會和一個屯溪直屬支部,共有基層組織20個,黨員328人。


中國農工民主黨是以醫藥衛生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具有政治聯盟特點、致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是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參政黨。由鄧演達等人於1930年8月在上海創立。 安徽是農工黨早期活動地區之一,1930年8月成立後就把安徽列入其中央區組織範疇。1938年,農工黨派員在潛山、桐城一帶建立組織並組建武裝(兩支隊伍共用人槍約300),開展抗日鬥爭。1948年農工黨先後於蕪湖、安慶、屯溪建立組了組織,發展黨員近600人,他們與中共地下黨聯繫,並在其指導下“策反蔣軍起義,蒐集蔣軍情報,破壞蔣軍頑抗”,保護物資檔案,配合解放軍渡江,迎接解放。 解放後,自1950年3月至1958年9月,安徽農工黨組織先後由“中國農工民主黨蕪湖市黨務整理委員會”、“中國農工民主黨蕪湖市工作委員會”和“中國農工民主黨合肥市工作委員會”代行省級機構職權。自1950年3月開始,歷時一年多進行黨務整理工作,對當時皖南行署、皖北行署的農工黨員進行重新登記,最後核准登記54人。之後至1958年10月,主要是號召黨員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推動黨員積極參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等各項政治運動。 1958年10月,中國農工民主黨安徽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中國農工民主黨安徽省第一屆委員會。委員12人,候補委員4人,主任委員張錫祺,副主任委員吳彥求、段佑雲。當時,農工黨安徽省委員會下轄蕪湖、安慶、蚌埠、合肥四個市委會和一個屯溪直屬支部,共有基層組織20個,黨員328人。 1962年9月,舉行農工黨安徽省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農工黨安徽省第二屆委員會。委員27人,候補委員4人,主任委員吳彥求,副主任委員段佑雲、邢文釒榮、胡大侔,秘書長詹雲青。 自1958年12月至1966年6月,農工黨安徽省委主要工作是貫徹中央對組織和黨員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決定,推動黨員積極為社會主義服務和加強自我改造。具體內容有:學習政治理論和時事政策,做好崗位工作,參加技術革命、文化革命、教育革命的實踐,深入工廠、農村參加勞動鍛鍊。 1966年7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間,農工黨安徽省委停止了活動。 1977年12月,在中共安徽省委的領導和關懷下,農工黨安徽省委臨時領導小組成立。此後,整頓健全組織,落實黨的統戰政策,歷時兩年多,陸續恢復了各市組織和基層組織活動。於1980年起開始了組織發展工作。 1980年5月,農工黨安徽省第三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農工黨安徽省第三屆委員會。委員31人,候補委員3人,主任委員吳彥求,副主任委員段佑雲、光仁洪、徐榮楠。 1984年10月,農工黨安徽省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農工黨安徽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41人,候補委員3人,主任委員光仁洪,副主任委員段佑雲、徐榮楠、殷家驊、顧浩時,秘書長殷家驊(兼)。 1988年6月,農工黨安徽省第五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農工黨安徽省第五屆委員會。委員45人,候補委員6人,主任委員光仁洪,副主任委員徐榮楠、殷家驊、顧浩時、李漢秋、徐寶圻,秘書長劉叢園。 1992年7月,農工黨安徽省第六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農工黨安徽省第六屆委員會。委員52人,主任委員徐榮楠,副主任委員徐寶圻、殷家驊、顧浩時、閃文章、劉叢園,秘書長鄭肇基。 1997年5月,農工黨安徽省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農工黨安徽省第七屆委員會。委員53人,主任委員俞祖彭,副主任委員徐寶圻、牛立文、余元勛、嚴中亞,秘書長蔣厚琳。 2002年5月,農工黨安徽省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農工黨安徽省第八屆委員會。委員56人,主任委員俞祖彭,副主任委員牛立文、嚴中亞、蔣厚琳、余元勛、耿小平,秘書長毛光祥。 2007年6月,農工黨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農工黨安徽省第九屆委員會。委員57人,主任委員牛立文,副主任委員蔣厚琳、耿小平,毛光祥、董眾兵、方才、儲昭平,秘書長毛光祥。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工黨安徽省委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在中共安徽省委和農工黨中央的領導下,積極致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農工黨安徽省委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在中共中央(1989)14號檔案出台後,正式明確了民主黨派的參政黨地位,農工黨安徽省委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進一步開拓了工作的新局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