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馮漢驥(1898—1977),湖北宜昌人。中國現代著名考古學家、民族學家,是運用現代考古學與民族學知識來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先驅者之一,也是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的奠基人。
先生是湖北宜昌人,1923年畢業於武昌文華大學,1924年任廈門大學圖書館主任。1931年夏赴美,入哈佛大學研究院人類學系,1936年夏獲得博士學位。次年春,應中央博物院籌備主任李濟的邀請,回國準備參加博物院的工作;適值抗戰爆發,轉而應四川大學聘請,任史學系教授。其間除短暫地在華西協合大學社會學系、西南博物院、四川省博物館等地任職外,終身任教於此。
馮先生是我國近代考古學的開拓者之一,也是四川大學考古學的創辦人。他在美國期間發表的《中國親屬制》等文章,利用人類學“敘述式親屬制”與“類分式親屬制”的原理,探索中國古代親屬稱謂之由來,使若干千古聚訟的問題得到科學而合理的解釋,在當時的國際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馮先生把注重田野調查和實地發掘的風氣帶入川大歷史系。1938年夏,他隻身在岷江上游地區進行了科學考察,開創了川西高原考古發掘研究之先聲。1942—1943年,馮先生主持了成都前蜀王建墓的發掘工作,這是中國首次大規模地下墓室的發掘,並在 1962年完成了《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的寫作(文物出版社出版)。同時,他還重譯了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譯文準確、暢達,被商務印書館列入“漢譯學術名著”一再重印。1985年,馮先生的部分論文結集為《馮漢輯考古學論文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稱謂的構成原則
第二章 結構原則與稱謂範疇
第三章 影響親屬制的因素
第四章 稱謂詞的歷史考察
結論
參考文獻舉要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