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高5—10米,樹皮薄,暗褐色至灰色,平滑,有縱條紋及皮孔,極苦;冬芽裸露,密被紅銹色毛;幼枝多少被毛,老枝紅褐色,具明顯的黃色皮孔。奇數羽狀複葉常聚生於枝頂,長20—35厘米;小葉3—7對,對生,近無柄,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4—)7—12厘米,寬2.5—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漸狹,常偏斜,邊緣或至少在中部以上的兩側具鈍圓鋸齒,表面發亮,背面較淡而無毛,或在幼時沿中肋甚至側脈被毛。葉柄約為葉軸的1/3—1/5,均無毛。花小而黃綠色,徑達8毫米,集成腋生經8—15厘米的兩歧聚傘花序,花軸密被微柔毛;花萼4—5,卵形,先端銳尖,背面被毛;花瓣卵形,與萼齒同數,比萼片長約2倍,內面略被毛;雄花:雄蕊長於花瓣2倍,花絲無毛或有毛;花盤4—5淺裂,無毛,退化子房微小;雌花:較雄花小,雄蕊較花瓣遠短;花絲下部被毛;花葯有小尖突;花盤墊狀,無毛;子房具4—5個離生心皮,卵形,常無毛或疏被毛;花柱4—5,較子房長約2倍,基部分離,中部常扭轉,粘合,頂端分離,微反折。小核果熟時藍綠色轉黑色,廣橢圓形或倒卵形,長6—8毫米,果皮肉質,乾時皺縮,著生於增厚的花盤上,並有稍增大的果萼宿存於基部。花期4月,果7月成熟。
地區分布
產雲南中部(富民、祿豐)、東南部(屏邊、硯山)、南部(普洱)、西南部(鳳慶)、西部(鶴慶)等地,海拔(1400—)1650—2400米濕潤的山谷雜木林中。分布於我國黃河流域以南各省。自克什米爾地區經尼泊爾、不丹、印度東北部,東達朝鮮、日本均產之。遼寧有一變種。
植物用途
木材稍硬,心材黃色,邊材黃白色,刨削後具光澤,供制器材;樹皮及根皮極苦,含苦楝樹甙(quassinC22H30O6)與苦木胺(picrasminC22H30O6),為苦樹中的苦味質,有毒,入藥能瀉濕熱、殺蟲治疥;亦為園藝上著名農藥,多用於驅除蔬菜害蟲。
苦木科植物
苦木科(simaroubaceae),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的一科。喬木或灌木,樹皮有時極苦。共20屬約120種,產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主要分布中心在美洲熱帶,其次是在西非熱帶。中國有4屬約10種,產長江以南各省,個別種類分布至華北及東北南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