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劉恩伯先生和我在北京匯文中學同窗,畢業後他以特有才分,學習於中央戲劇學院及文化部舞蹈教員訓練班,遂以舞蹈為生平專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北京舞蹈學校與中國舞蹈工作者協會擔任教研、編輯工作,卓有成果。到七十年代後人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從事研究和資料整理,著述頗豐,且屢次獲獎。近年在校友聚會時重見,對這樣一位中國舞蹈專家,作為完全外行的我,自然只有欽佩。沒想到,劉恩伯先生新纂一部《中國舞蹈文物圖典》,竟同我工作的領域搭界。他再三囑咐寫幾句話,我不得不帶著幾分惶恐的心情應下了。如所周知,考古文物的研究,從來就是與藝術史密不可分的。西方自古物學演化而成的考古學,在這一點上表現十分清楚。其實,中國考古學的前身,傳統所謂金石學,又何嘗不如此。金石學於北宋興起,至清朝而大盛,傑出的收藏家、研究家、鑑賞家,無不具有高度的藝術修養,讀其譜錄論著,不僅獲得文物知識,也必感受藝術陶冶,這在現在來說,仍然是值得繼承發揚的優良傳統。應當認識到,許多文物的重要價值,缺少藝術的目艮光,是無法全面理解和估價的。考古文物研究與藝術史,確係相輔相成,難以割裂。
《中國舞蹈文物圖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最好的例子。劉恩伯先生經過長期的努力,深入的研究,廣徵博引,以文物圖像構成了系統的中國舞蹈史。由於書中用舞蹈專家的辨析,鑑賞和解說了很多文物,所以在愛好藝術者之外,關注考古文物的人們也有必要一讀。
“舞蹈”一詞,源出於《禮記·樂記》。《樂記》傳為孔門七十子弟公孫尼子所著(一說為西漢河間獻王劉德),其《師乙》章記“子貢問樂”,師乙云:“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悅)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乎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後來《毛詩序》發展其說,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詠)歌之。永(詠)歌之不足,不知乎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參照最近發現的楚簡《性之命出》,知道古人認為舞蹈出自人的性情,而與禮樂詩教直接相關。這種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一項中心內容,所以《中國舞蹈文物圖典》這部書,值得推薦給所有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讀者。
《中國舞蹈文物圖典》還有一個突出的長處,是圖版的美觀,印製的精好。為此,我們應對上海音樂出版社表示謝意。
目錄
序
一、彩陶中的原始舞蹈圖像
二、舞蹈岩石
三、玉雕舞人
四、青銅器上的舞蹈圖像
五、漆器上的舞蹈圖像
六、舞俑
七、肖形印中的舞樂紋印
八、陶瓷器上的舞蹈圖像
九、墓室壁畫、雕飾中的舞蹈圖像
十、石窟壁畫、雕飾中的舞蹈圖像
十一、寺觀壁畫、雕飾中的舞蹈圖像
十二、繪畫中的舞蹈圖像
附錄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