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2014年度報告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圍繞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改革步步深入、鏗鏘有力,讓我們迎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為我國經濟發展驅動“創新引擎”,也讓“中國智慧”在世界舞台上愈發光彩奪目。

報告前言

羊年除夕,全民“搖一搖”傳送了10.1億次“紅包”,用一場移動互聯的狂歡,將生活和科技創新緊緊地“搖”在一起。這個趣味現象恰好折射了2014年中國自主創新的新風貌,那就是科技與生活、大眾、創業、文化等因素正多維交織,科技進一步投向了市場和經濟的懷抱。

變化,讓我們迫不及待地回溯:這一年,創新驅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新引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這一年,我國對科技計畫管理進行“大手術”,政府讓位專業機構,不再直管項目;這一年,我國推動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核電、水電等重大技術裝備走向世界……

成就,讓我們馬不停蹄地探索:這一年,“蠻拼的”中國創新用怎樣的精彩成績贏得了世界“點讚”;這一年,面對新常態下的新挑戰,中國創新又有怎樣的不足和困惑;這一年,創新驅動躬行者們在披荊斬棘的探索路上又積累了哪些思考和建議?

為此,在今年2月到3月間,《經濟日報》拿出30多個版面,連續第四年對我國自主創新工作進行全面梳理,充分展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取得的創新成果亮點,客觀探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並以此文為2014年的自主創新總體情況進行總結。

報告主題

面向世界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圍繞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改革步步深入、鏗鏘有力,讓我們迎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為我國經濟發展驅動“創新引擎”,也讓“中國智慧”在世界舞台上愈發光彩奪目。

一、改革加速取得實質進展

2014年,我國GDP增速7.4%,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新常態的關鍵特徵就是要將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正因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在2014年多次就科技創新發表重要講話,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出重要指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國務院常務會專題研究科技工作達到15次之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10多次提及“創新”,強調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伴隨著頂層設計的強化,圍繞科技創新的改革步伐鏗鏘有力。2014年,《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備受關注,提出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台,依託專業機構具體管理項目等改革舉措,被認為是對中央財政支持的科技計畫、項目、基金管理體系的“重構”;國務院首次對科技服務業發展做出的全面部署,印發《關於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財政部、科技部和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了《關於開展深化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的通知》,實現了將單位科技成果的處置收入從分段按比例留歸單位改為全部留歸單位等重要突破;《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獲審議通過,直擊科研設施的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等問題;在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上,中科院和工程院分別修改章程,對院士遴選、退出等制度進行改革,推動院士制度回歸學術本質。

二、創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014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3312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占國內生產總值2.09%;國際科技論文數量穩居世界第2位,被引次數上升至第4位;國內有效發明專利預計達66萬件,比上年增長12%;全年共簽訂技術契約29.7萬項,全國技術契約成交額達8577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全時研發人員總量預計達到380萬人年,位居世界第一,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達49.2人年,科技人力資源規模和質量進一步提升。

2014年,國家安排了3997項科技支撐計畫課題,2129項“863”計畫課題。截至年底,累計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3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54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1098家。全年國家新興產業創投計畫累計支持設立213家創業投資企業,資金總規模574億元,投資創業企業739家。

三、重大突破贏得世界肯定

2014年,我國在基礎前沿、戰略高技術等領域取得系列突破。在基礎研究方面,首次獲得靶向基因編輯靈長類動物模型,為人類疾病基因治療奠定基礎;鳥類起源研究成果入選《科學》雜誌十大重大科學突破;首次運用水熱法發現轉變溫度40K的新型鐵基超導材料;發現新生期心臟具有重新生成冠狀動脈的能力,相關文章被《科學》雜誌作為“亮點文章”進行專題評論;提出並驗證了一種既可提高產量又可降低環境成本的種植模式,被《自然》雜誌執行主編評價為代表著“令人激動的和開拓性的農業科學研究”。

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天河二號連續四次位居世界超級計算機榜首,在生物醫藥、工程仿真、智慧城市等領域套用取得顯著效益;高分二號推動中國民用遙感達到亞米級高解析度;快舟二號成功升空,提升了我國應急觀測能力;深水鑽井平台在南海測試獲得高產油氣流;4500米深海遙控無人潛水器作業系統(海馬號ROV)海試成功;雜交水稻百畝均產達1026.7公斤,創下新的世界紀錄;“中國雲”研發形成億級任務的系統解決方案,支撐阿里雲、百度雲等重要雲服務。

四、創新創業吸引全民參與

2014年3月以來,我國平均每天誕生1萬多家企業,出現了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眾創”現象。2014年,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超過1600家,在孵企業8萬餘家,就業人數175萬;國家高新區115家,園區註冊企業超過50萬家,僅中關村新增科技企業1.3萬家;全國創業投資機構1000餘家,資本總量超過3500億元;全國近30萬項技術成果通過技術市場轉移轉化。

在北京、深圳、武漢、杭州、西安、成都、蘇州等地,創新工場、車庫咖啡、柴火空間、36氪等近百家新型孵化器生機勃勃。與此同時,各地加快探索實踐,鼓勵大眾創新創業。浙江省在國內首次嘗試以拍賣科技型初創企業股權的形式實現科技與金融結合;黑龍江科技服務業聯盟成立,全年開展科技沙龍、技術研討等各項活動近百次;天津市出台《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貸款風險補償金實施細則》,引導商業銀行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放信用貸款支持;河北省首個集技術轉移、產權交易和科技金融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技術交易平台——石家莊科技大市場建成運營,為各類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一站式服務。

五、企業創新彰顯主體能量

2014年,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總數達146家,各地組建聯盟超過1700家,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超過6.8萬家。企業創新意願和能力顯著增強,過去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比例增加120%,研發人員和研發支出增加1倍以上。企業研發支出占全社會研發支出比重達76%,企業研發人員占我國研發人員總量的77%,企業發明專利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超過55%。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由企業參與的占76.3%,其中企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占40%,首次超過高校位居第一。58%的中小板企業、93%的創業板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

企業用自主創新之筆書寫精彩故事: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第一代人工硬腦膜產品正式上市,成為中國首個3D生物列印產品;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製成功國產首台10萬等級空分裝置用壓縮機組,實現我國重大裝備國產化又一個零的突破;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自主設計建造的我國首條、世界第二條8英寸IGBT專業晶片生產線投產,標誌著我國徹底打破國外高端IGBT晶片壟斷;合肥鍛壓自主創新研製出世界最大噸位的15000噸雙動充液拉深液壓機;在新能源車大考“必比登挑戰賽”上,上汽集團旗下的新能源車隊,力壓寶馬、戴姆勒等國際品牌,包攬純電動組等三項全球第一,標誌著國產新能源車進入世界第一陣營。

六、區域科技開創嶄新局面

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國家高新區成為區域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2014年,國務院批覆建設深圳、蘇南、天津濱海新區、湖南長株潭等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區達115家。國家高新區總收入達2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5%。2014年前10個月,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稅收保持30%左右增長,東湖示範區獲批以來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年均30%增長,張江積體電路產業產值約占全國35%。

與此同時,重點區域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2014年,我國研究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支撐引領京津冀區域協同、一體化發展;啟動絲綢之路創新品牌行動,培育壯大民族品牌;上海張江張家口高新技術產業園正式掛牌成立,打響了河北省開拓冀滬經濟科技合作新局面的發令槍;甘肅啟動天水市麥積區、平涼市莊浪縣等4個縣(區)建設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支持蘭州新區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中國—中亞科技合作中心被認定為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成立新疆首個國際創新園;陝西省積極推進絲路經濟帶科技合作,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江布爾州政府農業廳簽署國際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合作協定;《京津滬渝四市科技合作框架協定》簽訂,將建立科技資源開放和共享,高新技術、民生和現代農業科技合作,科技項目合作等6個方面的科技合作長效機制。

厚積薄發

近些年來,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科技投入的增加、創新人才的積累,我國自主創新事業正步入厚積薄發的迅猛上升階段。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潛力不等於實力,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要從跟跑者、並跑者變成領跑者,要讓東方巨龍真正翱翔九天,還需要直面當前存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一、核心競爭力還需要不斷提高

近些年來,我國科研投入一直不吝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10餘年來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多年基本不變,長期徘徊在5%左右,在公布此項數據的國家中處於最低水平。基礎研究投入的不足導致我國原始創新的科技成果不多,直接後果是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

在工業化初期,為求得低研發成本下的快速發展,不惜減少基礎研究投入,科技發展更多地採取跟蹤模仿策略,這原本無可厚非。但當前隨著我國科技發展與全球競爭環境的轉變,我們必須擁有更多核心技術,而諸如手機晶片、汽車發動機、機器人核心元器件等核心技術仍然依賴進口,從而導致我國在許多高技術產業領域出現高產能低利潤的局面。這一方面是因為外國廠商要把核心技術作為自己的技術訣竅來控制,我們得不到跟蹤模仿機會;另一方面,核心技術難度很高,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攻下難關,必須耐得住寂寞,捨得投入資金和時間。正是這種長期性和不確定性,不少機構都願意把經費投入見效快的領域,這樣的“急功近利”阻礙了基礎研究投入比重的提高。

二、科技成果應更多轉化為市場價值

我國有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正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嶄露頭角。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近日稱,2014年世界各國通過該組織的《專利合作條約》(PCT)體系申請的專利共達21.5萬件,而中國共申請了25539項專利,以18.7%的增幅成為最大的貢獻者,也是唯一一個達到兩位數增長的國家。

這些數字看起來很美,但我們也需注意到,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大量沉寂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形成了對我國科技資源的極大浪費,制約了我國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從有效發明專利的平均維持年限看,國內專利為6.0年,而國外來華專利為9.4年。我國國內專利維持時間普遍較短,一方面反映出國內創新主體掌握的專利總體技術水平不高,核心專利少;另一方面也說明一些專利技術缺乏商業化套用的前景,無法及時將自主智慧財產權轉化為市場價值。

三、企業創新實力不足且分化明顯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近日發布《2015·中國企業家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顯示,當前我國企業創新面臨著創新人才短缺、創新資金來源單一、創新績效不佳、創新環境不完善、企業家創新動力不足等突出問題的制約。高達60.7%的企業家認為企業創新人才缺乏;通過銀行貸款和資本市場獲得創新資金的渠道仍不暢通,依靠自有資金投入進行創新的企業占90.8%;作為衡量企業創新產出的重要指標之一,新產品銷售占銷售總額比重的增速有所減緩;企業家認為缺乏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創新風險與收益不對稱、智慧財產權保障不力等是阻礙創新的主要因素;受巨觀經濟下行和企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家未來創新動力不足,企業對未來增加創新投入較前幾年更為謹慎。

在創新能力整體提升的同時,我國企業創新實力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分化。不同地區、不同規模、不同經濟類型的企業在研發投入比重方面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創新企業仍多數集中於發達地區,沒有創新優勢的企業與創新領先企業間的差距正在不斷擴大。

四、加快自主創新還需良好環境

2014年我國13312億元的科研經費支出中,企業占76%。說明我國企業正在高度關注自己創新能力的成長,已經進入依靠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來贏得市場競爭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政府必須進一步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不少中小企業代表向本報調研小組反映了一些共性問題,比如有的行業被一些企業壟斷,中小企業的創新產品很難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一些企業拿著先進技術參加工程建設,卻受到傳統的設計、採購、施工分離工程方式的限制,讓新技術不能大顯身手;有些創新成果國際領先,卻經歷著“道阻且長”的審批程式,無法更快地進入市場……這些問題限制甚至挫傷了創新者的積極性。

這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要跟上。當前,智慧財產權侵權易、維權難是一個普遍現象。很多企業做新品研發,最大的顧慮就是,費時費力用了巨大投入才做出來的新技術新產品,很快被別人給山寨走了,並低價占領市場,讓原創者的投入血本無歸。智慧財產權損害賠償標準偏低、侵權行為刑事追究門檻高、權利人舉證困難、社會信用記錄製度不健全……2014年,截至11月底,我國共辦理各類專利案件19703件,同比增長45.1%,其中專利糾紛辦案6845件,同比增長56.7%,查處假冒專利案件12858件,同比增長39.6%。這一方面說明我國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在加強,另一方面也說明智慧財產權侵權案件多發高發。

抓住機遇

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趨勢和特點,我們必須抓住關鍵、迎難而上,以自主創新推動國家和民族向前發展,以制度創新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

一、以長遠目光加強基礎研究

2014年,科技界對加強基礎研究投入“漲”聲一片。基礎研究是提升國家源頭創新能力最重要的載體,是高新技術的源泉。我國要成為真正的“科技強國”,就必須有持續的高水平的科學產出,自然離不開基礎研究的支撐。長期以來,我國基礎研究在R&D的占比相比已開發國家有較大差距,導致了我國自主創新後勁不足。新的一年,面對新常態、新形勢、新挑戰,我國必須以長遠目光切實加強基礎研究,更有耐心、更具恆心地支持基礎前沿領域的自由探索。

對於方向性的重大科學前沿,要突出科學目標,進行前瞻性布局,搶占科學制高點;對於事關國家發展戰略的基礎研究,應更加體現國家意志,著眼未來國家競爭力,進行戰略性部署。應該保持基礎研究類重點專項在國家重點研發計畫中的合理比重,穩定一批長期服務於國家目標的基礎研究隊伍。同時,促進科研機構落實改進科技評價方式,營造寬容失敗、鼓勵探索的基礎研究環境。

加強基礎研究不能單靠政府投入。已開發國家的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大都注重基礎研究,美國基礎研究經費支出約20%都是來自企業投入。因此,應該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強基礎研究。通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等方式,引導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和企業化轉制院所重視並投入基礎研究。

二、用切實改革營造公平市場

要充分釋放創新驅動能量,就必須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和各類創新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為此,政府需要進一步簡政放權,給企業鬆綁,為創業提供便利,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要健全智慧財產權侵權查處機制,強化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加強智慧財產權綜合行政執法,健全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體系,將侵權行為信息納入社會信用記錄。同時,應該加快推進壟斷性行業改革,放開自然壟斷行業競爭性業務,建立鼓勵創新的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此外,應該破除限制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發展的不合理準入障礙:對藥品、醫療器械等創新產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監管模式;對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等領域實行有針對性的準入政策;改進網際網路、金融、環保、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監管,支持和鼓勵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發展。

三、管好用好財政科研經費

科研經費是支持自主創新的強大推動力。隨著近年來科研經費大幅增長,人們對科研經費使用的規範合理以及效益產出愈加關注。新時期的科研經費管理應該充分適應科研活動特點和科研創新規律。一方面,有關部門應該加強動態監督,對科研經費的使用和流向進行及時監測,評估使用效果,推動科研經費收支規範化管理,將科研經費的使用真正置於陽光下;另一方面,因為科研工作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科研經費預算不宜過細,應該在約束的同時給予科研承擔主體合理的經費使用自主性和靈活性。正如一位中科院院士所說,在科研經費管理和使用改革上,應該用國際視野,充分借鑑吸收國外已開發國家經驗。科研經費的分配要按照科研的需求,保證科研能進行,而不是把科研人員看成犯罪分子來監管。

四、協調“兩隻手”服務眾創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必須發揮人民民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就需要一個激發社會活力的環境和氛圍。這種環境和氛圍應該由政府和市場這“兩隻手”共同來營造。政府應該為激發市場活力清障搭台,加強對大眾創新創業進行巨觀引導、公共服務產品供給和市場監管,營造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同時,應該降低創新創業門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為創業企業工商註冊提供便利。對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機構的房租、寬頻接入費用和公共軟體等給予適當財政補貼。

在協調“兩隻手”上需要注意,凡是市場機制有效的領域,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創新創業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避免直接干預創新創業活動。在市場機制失靈的階段和領域,政府要著力完善創新創業政策體系和制度體系,保障創新創業合法權益和競爭秩序。

在市場方面,科技服務業應該進一步發力,提升科技服務市場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重點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智慧財產權、科技諮詢、科技金融、科學技術普及等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強有力支撐。

五、充分調動創新人才積極性

創新創造關鍵在人。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離不開人才支撐,尤其是富有創新激情的青年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因此,應該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形成正確的評價激勵導向,完善分類評價標準和方法,突出業績和時間貢獻,減少評審數量,簡化評審環節,規範評審時間,讓科技人員潛心科研。

國家應不斷樹立和強化人才優先發展觀念,制定完善支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加快人才體制機制創新。要繼續改進人才管理方式,推進人才培養開發機制、選拔任用機制、激勵保障機制的改革創新,打破束縛人才的制度羈絆,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同時,應該大力引進海外優秀人才特別是頂尖人才,支持歸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加強科研生產一線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支持創新人才到西部地區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工作。支持3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主持科研項目。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鼓勵在創新實踐中脫穎而出的人才成長和創業。重視工程實用人才、緊缺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

調動人才積極性還需要營造寬容失敗的氛圍,避免創業創新人才為應對考核壓力而製造“碩果盈枝”的虛假繁榮,鼓勵他們直面失敗,總結經驗教訓,讓失敗成本轉化為成功資本。

回顧2014年,我們欣喜地看到:科技界進一步行動起來了,產業界進一步行動起來了,全社會進一步行動起來了……自主創新進一步成為國家戰略和全民意志的有機結合,更多的創新主體瞄準經濟社會發展之急需,更多的創新成果進入廣闊的市場天地。邁向2015,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面對新常態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召喚,我國自主創新的巨輪將繼續滾滾向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