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列館介紹
1994年,由國家旅遊局立項,在市旅遊局大力支持下,陳列館經過重新規劃、調整,擴大展出規模,以“中華織錦村”的嶄新面貌向社會正式開放。它通過生動活潑的展出形式,實景實物的巧妙結合,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以雲錦為代表的我國傳統民族織錦的發展歷史、工藝特點和藝術成就,同時還生動直觀地再現了我國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和鄉土人情。陳列館已被旅遊部門闢為江蘇省“江蘇民俗游”中的活動項目之一,許多海外旅行團和南京市的旅行社也已把它列為新的文化旅遊景點。
展館內詳情
雲錦操作展廳
南京雲錦是我國古代享有盛譽的一種高級絲織工藝品,誕生於元代,興盛於明清,為當時皇家御用貢品。在長期發展中,雲錦不僅繼承了我國歷代絲織工藝的優秀傳統,並且在織造技巧和意匠上都有獨到的創造,代表了我國絲織工藝的輝煌成就。據史載,古代南京的雲錦業十分發達,全城織機曾多達3萬多台,“城南城北,門東門西,處處設機杼,家家有機房”。今天當您走進這間機抒聲聲的操作展廳,就能重新領略雲錦生產的傳統風貌和全套工藝流程及雲錦工人精湛的織造技巧。
展廳內醒目置立著12台雲錦傳統木織機,又名“斜身式大花樓提花織機”,每台機長5.6米,寬1.4米,高4米,沿用明代絲織工藝技術,由兩名織手共同操作,其上1人坐在花樓架木上,負責拽花,將編者各種圖形紋樣花本線提起,下面1人負責織造,根據上面織工提起的花紋經線進行挖花盤織,妝金敷彩。12台織機同時操作,場面十分壯觀。機上表演的織物既有現代雲錦高級產品,又有古代帝王的龍袍匹料,其品種稱為“妝花”,非常名貴,自明代以來,主要用於帝王后妃的御用服飾、宮廷圍幔墊榻的裝飾和朝廷對外國君主使臣的贈賞等。由於工藝精湛複雜,每天只能織出5~6厘米,古有“寸錦寸金”之說。但也正是通過一梭一線的手工盤織,參觀者才能夠細細品味出這一傳統工藝的奇巧韻味。
雲錦精品展廳
雲錦研究所是國家文物局定點的“古代絲綢出土文物複製基地”,該展廳薈萃了明清以來最有代表性的雲錦精品實物資料,以及雲錦研究所近年來精心複製的我國歷代珍貴絲織文物,展品計200餘件,置身其間,便覺錦光珠彩撲面襲來,滿目生輝。南京雲錦以其錦紋瑰麗多姿、美如雲霞而得名。這裡展出的雲錦風格各異,品種有別,但無不體現了這一特點。它既有氣魄雄渾的大龍大鳳,又有典雅纖麗的花卉果實,還有豐富多彩的“八寶”、“八吉”等傳統吉祥紋樣,富有濃郁的民族審美特色,雍容華貴、流金溢彩。其中最為珍貴的一件展品是“孔雀羽織金妝花紗龍袍料”,它是根據定陵出土的明萬曆皇帝國朝盛典用冕服複製而成。複製這件稀世珍品前後耗時5年時間,用線12萬多根,不能有一線之差。整件袍料全長5丈3尺,在輕、薄、透空的絳紅真紗地上,鋪滿了四合如意雲暗紋,其上翻滾著17條姿態各異的龍和江牙海水、火珠雲紋圖案。龍紋用孔雀羽線、真金線及彩絨裝飾,金翠交輝,富麗堂皇。在大型織成圖案的設計、選料的珍貴、工藝的獨特精湛等方面,都代表了我國傳統絲織工藝的最高水平,被專家譽為“國寶”,並於1984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珍品獎。”
除此以外,還有許多佳品值得一觀,如:根據出土的西漢馬王堆漢墓珍貴原件複製成功的“素紗禪衣”、古代琉球王龍袍、戰國“田獵紋絛”、宋代“童子戲桃綾”、金代“太殿儀同三司事齊王袍”、明代斗官補紗羅袍、清代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戰袍以及清代江寧蘇州織造府倖存下來的一批珍貴宮廷用料等,均堪稱我國織錦藝術寶庫中的精華。漫步展廳之中,這些熠熠生輝的珍品在燈光的伴映下各呈奇艷,交相輝映,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還讓您感受到作為絲綢之國那輝煌的歷代織錦藝術成就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民族織錦表演廳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每個民族以其獨特的山川風貌、鄉土人情培育出了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其中絢麗多姿、淵源流長的織錦藝術便是一株至今盛開不敗的奇花異葩。這個展廳集中介紹了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民間織錦和當地的風俗民情,在少數民族地區,婦女善織繡,用以裝飾他們的居住環境、日用織品和民族服飾,由於文化風俗不同,各民族的織錦風格也千姿百態,各顯風采,或尚濃艷,或喜素雅,或粗獷遒勁,或明快秀美,無不充滿濃厚鮮明的鄉土情趣,反映出當地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為了真切再現這些純樸美好的織錦文化和生活水乳交融的關係,展廳里分別建有傣族的竹樓、苗家的村寨、壯族的木屋、土家族的居宅和水車、西藏的經堂等實景環境,並配有各種生活用品、生產工具、民族服飾、豐富的織品以及各具特色的傳統織機,再加上少數民族婦女的現場操作表演,使參觀者身臨其境、倍感親切,猶如到了異鄉土地,不自覺地融於一種樸實溫馨的氛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