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從事氣候、災害和環境問題領域的多學科的基礎和套用研究,包括地球系統模式、短期氣候預測、亞洲大氣環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預測、把科研成果直接套用於提高重大旱澇等極端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預測能力等,為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中心與大氣物理所的所有研究室保持密切的聯繫。中心與中國科學院的有關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國家環保局、水利部、國家民航總局和交通部等的合作關係,為該中心從事科學研究,將成果套用於實踐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心同時承擔教育與培訓任務。作為科研實體,中心還具有諮詢服務功能。國際氣候與環境科學中心作為第三世界科學院的優秀中心之一,參與了國際氣候研究計畫(WCRP)、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IGBP),與許多國家建立了合作關係。
2009年10月,原ICCES和DCRP兩個研究中心合併,組建新的ICCES。
現有人員33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曾慶存、陶詩言),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趙思雄)、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3人(謝正輝、朱江、曾曉東)。研究員11人,副研究員7人。
相關詞條
-
大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1950年1月,中國科學院將氣象、地磁和地震等部分科研機構...
簡介 現任領導 機構設定 歷史沿革 歷任所長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
歷史沿革 科研條件 科研成就 人才培養 文化傳統 -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簡稱大氣所)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個研究氣象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目前已發展成為涵蓋大氣科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大氣科學綜合研究機構。
機構簡介 機構設定 -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於1949年11月,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
中科院史 組織體系 科學研究 人才培養 科學普及 -
cas[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於1949年11月,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
中科院史 組織體系 科學研究 人才培養 科學普及 -
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大氣中各種運動和物理化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及其與周圍環境(四大圈層)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研究在青藏高原、熱帶太平洋和我國複雜陸面作用下的...
現況 研究重點 部門包括 重要進展 物資配備 -
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英文簡稱LAPC)於1988年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開始籌建,1991年經中國科學院批准正式成立並對外開放。
基本簡介 科研團隊 承擔課題 獲獎成果 出版專著 -
IAP[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1950年1月,中國科學院將氣象、地磁和地震等部分科研機構...
-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簡稱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於1966年成立,2002年4月進入中科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式列,2006年初進入中科院...
簡介 現任領導 歷任所領導 總體目標及研究方向 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