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青史

中國知青史

《中國知青史》根據官方文獻檔案與當時的公開出版物,分析和敘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鄉作為一項正式的國家安置政策出台、演變和形成的過程。既是一部內容翔實的知青上山下鄉史,也是了解中國當代史、“文化大革命”歷史的必要參考書。

基本信息

簡介

共分為兩冊。分別為《中國知青史——初瀾》,《中國知青史——大潮》。

《中國知 青史——初瀾》

作者:定宜莊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頁碼:871 頁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801707840

裝幀:平裝

開本:16

語種:中文

定價:102.00

中國知青史 中國知青史

《中國知青史——大潮》

原價:63元

作者:劉小萌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1 0:00:00

ISBN:9787801707840

字數:608000

頁碼:545

版次:AK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發端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並在60年代初掀起初瀾、“文化大革命”期間席捲全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運動,是新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中國知青史(套裝共2冊)》不僅映射著中國青年蹉跎與奮進的身影,而且集中反映出共和國曲折發展的足跡。隨著“文革”的結束,它早已成為往事,但它留下的歷史震盪不有完全消失,而人們對它的認真審省,還剛剛開始

內容

《中國知青史(套裝共2冊)》是《中國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時間為1953年到1968年。根據官方文獻檔案與當時的公開出版物,分析和敘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鄉作為一項正式的國家安置政策出台、演變和形成的過程。作者明確指出了以下三點:

第一,知青上山下鄉政策的出台,不僅出於政治與意識形態層面的考慮,而且與建國後幾乎每一項政治、經濟、教育制度緊密相關,是各種政策施行造成的結果。不能脫離特定的歷史背景,尤其是計畫經濟的背景來看待知青上山下鄉的問題。

第二,“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鄉是國家勞動力調配工作的重要一環。旨在為無法在城市升學就業的青年開闢新的就業道路。但無論作為一項安置工作,還是以後發展成為一場運動,從指導思想和具體運行機制上,都具有明顯的延續性,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更不能採取肯定前者否定後者的做法。

第三,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明確區分知青。並對他們作出分別研究。狹義的知青特指1962年知青安置成為國家一項專門工作後從大中城市下鄉的中學畢業生,其中“文革”期間畢業的“老三屆”及其以後陸續從中學畢業的城市青年,通常被人們看作是知青的主體。但從廣義來說,知青還應包括家在農村、畢業後又回鄉參加農業生產的“回鄉青年”。他們才是知青上山下鄉的先行者,也是人數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的一批人,因此《中國知青史(套裝共2冊)》用大量篇幅,列舉大量事實,闡述了回鄉知青群體與他們的經歷。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席捲全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當代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篇章。本書就是對這一運動歷史的研究。全書分為序論和上、中、下三篇。序論部分,扼要敘述“文革”前上山下鄉活動的興起歷程,是展開全書線索的鋪墊。上篇《大潮湧起》、中篇《再起高潮》,將“文化大革命”十年間上山下鄉運動前後銜接的兩次高潮分別敘寫,對“再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運動中出現的嚴重問題、極左影響的加劇、知青中的“政治冤案”、知青覺悟的歷程等專題作了比較深入的考察。下篇《大潮跌落》,分析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迅速衰落的前因後果。對知青問題的“撥亂反正”和震撼全國的“返城風”是該篇闡述的重點。全書最後得出了關於這場運動的若干結論。本書既是一部內容翔實的知青上山下鄉史,也是了解中國當代史、首先是“文化大革命”歷史的必要參考書。

作者

《中國知青史-初瀾》作者定宜莊 《中國知青史-初瀾》作者定宜莊

定宜莊(1948.12.12-)女,北京市人,滿族額莫托氏。1978考入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1982年本科畢業,同年考入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1985年獲碩士學位。1991年6月獲中央民族學院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於我國著名的清史、滿族史專家王鍾翰教授,定宜莊成為我國第一個滿族史女博士,曾任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講師、副教授,1993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現為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滿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清史、滿族史研究。

《中國知青史-大潮》作者劉小萌 《中國知青史-大潮》作者劉小萌

劉小萌,史學博士。1952年生於北京市。1968年赴內蒙古牧區插隊。

1973年轉回河北農村原籍,後上技校,當工人。1978年考入大學。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顧問,日本東北學院大學文學院史學科客座教授,台灣東吳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著有《中國知青口述史》、《滿族的部落與國家》(第二、三版《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愛新覺羅家族全史》、《滿族的社會與生活》(論文集)、《清通鑑 前編》、《清代北京旗人社會》、《胥吏》、《正說清朝十二王》、《八旗子弟》(插圖本《清代八旗子弟》)、《中國民族文化史圖典?東北卷》。合著《中國知青事典》、《薩滿教與東北民族》、《中國民族史概要》、《中國通史》第11冊等。主編《世紀存疑——歷史考古卷》。

目錄

《中國知 青史——初瀾》

第一章 第一個回合

一 從頭說起

二 動員家在農村的中國小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生產

三 榜樣的力量

四 一條可行的道路

第二章 向荒地進軍

一 對蘇聯“共青團城”的嚮往

二 “北京莊”和“共青社”

三 隨移民大潮遷往邊疆的青年墾荒隊員們

四 經驗和教訓

第三章 不平常的夏天

一 年的升學就業形勢

二 城市中的待業青年

三 統籌兼顧的原則

四 社會的反響

五 改造的歷程

第四章 一條嶄新的就業道路

一 先行者

二 “摸著石頭過河”

三 下鄉以後

四 創辦青年農場

五 回鄉的知識青年們

六 “大躍進”前夕

第五章 難忘一九五八

一 把邊疆建設成美麗的花園

二 各地墾殖場的知識青年

三 半工(農)半讀,培育共產主義新人

第六章 大辦農業大辦糧食

一 城市精簡人口

二 邢燕子,好榜樣

三 城市知識青年的精簡下鄉

四 到國營農場去

五 江西共大與青年農業生產建設隊

六 問題和特點

第七章 到農村去安家落戶

— 年的安置規劃

二 決策出台前的探索

三 教訓和經驗

四 動員和安置模式的正式形成

五 從集體插隊到“集體戶”

六 為農村基層組織樹立的典型

第八章 知青群體的形成

一 先進典型與先進知青代表會議

二 青春無悔

三 城市知識青年隊伍的構成

四 “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

第九章 走在與農民結合的道路上

一 誰改造誰?

二 靠什麼來保護自己?

三 回鄉知青的處境

第十章 這條路能夠走到底嗎?

一 “兩種教育制度”

二 有了準備再下鄉

三 當農民以後

四 生產建設兵團的組建

五 軍墾戰歌

第十一章 第一次返城風

一 餘波

二 返城風潮

三 反對經濟主義

四 “堅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正確方向”

五 返城風的平息

六 先驅者

第十二章 從紅衛兵到知青

一 十七年的教育

二 真誠的探索者

三 從天安門起步

四 吹響上山下鄉運動的號角

五 最初的實踐

六 殊途同歸

附錄

再版後記

……

《中國知青史——大潮》

緒論 上山下鄉的前奏(1954—1966年)

一 一個“就業”新方向

二 漸入坎坷之境

三 “紅旗捲起農奴戟”——知青返城風

上篇 (1967—1973年)

第一章 紅衛兵吹響進軍號

一 上山下鄉,如箭在弦

二 第一聲號角

三 “老三屆”的足跡

第二章 高潮來臨

一 “畢業生分配是個普遍問題”

二 席捲全國的狂瀾

第三章 下鄉知青的安置

一 地點的選擇

二 安置經費及物資補助

三 安置的方式

第四章 “再教育”運動

一 “再教育”理論的由來

二 “再教育”理論的實施

三 典型的力量

四 “再教育”的後果

五 城市中的“配教”活動

六 關於“春節不回城”的倡議

七 落實政策的初步嘗試

第五章 陷入困境的運動

一 運動大滑坡

二 知青問題面面觀

第六章 振興運動的努力

一 憂國憤世上書人

二 聞風而動

三 全國知識青年工作會議的召開

中篇 再起高潮(1974—1976年)

第七章 新舉措的出台

一 加強領導

二 解決知青的生活困難

三 改進安置辦法

四 修訂畢業生分配政策

五 重視對青年的教育培養

六 兵團改制

第八章 知識青年的返城道路

一 兩招一征

二 病退與困退

三 “曲線返城”種種

第九章 婚姻——一個日愈凸顯的新問題

一 婚姻政策

二 婚姻率的分析

三 婚姻的類型

四 已婚知青的窘境

第十章 極左勢力影響的加劇

一 反“走後門”與“三箭齊發”

二 “堅持鄉村的偉大勝利”

三 培養“反潮流”典型

四 知青工作“左”轉跡象

五 知青工作遭破壞

第十一章 政治冤案

一 “一打三反”運動中的冤案

二 現代“文字獄”

三 知青覺悟的歷程

下篇 大潮跌落(1977—1980年)

第十二章 知青問題的“撥亂反正”

一 華國鋒堅持“過去方針”

二 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

三 一篇振聾發聵的評論員文章

四 知青政策的調整

五 恢復高考制度

六 平反冤假錯案

七 典型人物的歸宿

八 第二次全國知識青年工作會議的召開

第十三章 震撼全國的返城風

一 前奏

二 “今夜有暴風雪”——黑龍江農場知青大返勘戔

三 雲南農場知青“勝利大逃亡”

四 一波三折的新疆農場知青返城風

五 城市颶風

六 幾段插曲

七 最後的風采

第十四章 用經濟手段解決政治問題

一 改革勞動就業制度

二 改革招工制度

第十五章 “盛筵必散”——運動的尾聲

一 推廣集體所有制知青場隊

二 變“一舉兩害”為“一舉兩得”

三 經費清理與財產折價

結束語

附錄

主要參考書

後記

再版後記

序言

潮起潮落,自有一定之規。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早已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趨於沉寂。但是,它留下的歷史震盪還沒有完全消失,而人們對它的認真審省還剛剛開始。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發端於20世紀50年代初,60年代初掀起初瀾,“文化大革命”期間形成席捲全國的高潮。從1962年到70年代末,曾有1700萬以上的城鎮知識青年被送往農村,而家居農村、在城鎮學校讀書畢業後回鄉務農的知識青年為數更多。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不僅改變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還牽動了億萬城鎮居民的切身利益,當知識青年散布到廣大農村後,又使為數眾多的農民不同程度受到它的影響。因此,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篇章。

如今,當人們把審視歷史的焦距對準它時,看到的還只是模糊不清的輪廓。關於它的真實面貌,人們仍缺乏基本的了解,即使是這場運動的眾多親歷者,又何嘗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難怪人們圍繞這個話題,會流露出那么濃厚的興趣,會提出那么多的“為什麼”。人們希望了解它的來龍去脈,從發生、發展、衰落,直到尾聲;人們希望知道,這場史無前例的運動是如何在最高領袖一聲號召下拔地而起,化為億萬人社會實踐的;在它轟轟烈烈的表象後面,掩蔽著怎樣的複雜背景;70年代末,當歷史掀開嶄新一頁時,新一代高層領導人又是如何走出這一誤區的。

將上山下鄉運動波瀾起伏的歷史如實告訴讀者,是本書的首要任務。歷史是不應忘卻的。特別是對我們這個在幾十年風風雨雨中經歷了不少挫折、走過了不少彎路的民族來說,時時聆聽歷史的迴響,從中汲取教訓,獲得啟迪,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

上山下鄉運動的發展演變,並不是一個孤立的歷史過程,接踵而至的政治運動,以及經濟建設中一再重演的“過熱”與“緊縮”,無不給它的發展帶來直接的影響。它是一面鏡子,不僅映射著新中國青年蹉跎與奮進的身影,而且集中反映出共和國曲折發展的足跡。因此,這是一段內容異常豐富又非常值得研究的歷史。認真回顧這段歷史,予以科學總結,對於推動我國的現代史研究、經濟史研究、青運史研究,對於深刻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不斷深化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深遠意義,都是有所裨益的。

後記

這部《中國知青史》,包括我寫的“初瀾”和劉小萌的“大潮”,同時完稿於1996年,此後幾經周折,終在1998年得以正式出版。當時知青文學尚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將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作為一段歷史進行的學術研究,僅僅還是開始。人們都以為,隨著這代人踏入歷史舞台中心時刻的到來,他們人生經歷中最重要的階段——知青階段的歷史,也會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焦點,並會興起一場記錄、回顧和研究的高潮。因此我們都以為,這部書的作用不過是拋磚引玉而已。未曾預料的是,從那時迄今,十幾個年頭悄然逝去,預期的高潮卻沒有到來,而且可能再也不會到來了。而我們當年這部並不成熟的著作,竟成為研究那段歷史的不多的幾部學術專著之一。本人半生致力於史學研究,深知任何一段史實,任何一個社會群體,無論當時的影響多大,如果沒有被講述、被記錄,就進入不了歷史,就終有被遺忘的可能,所以,儘量客觀地、嚴肅認真地記錄和反思這段歷史,是史家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在當今社會上對這段知青歷史已經反響冷漠並出現種種誤解、甚至被某些人蓄意美化的情勢下。感謝當代中國出版社慨然應允將此書再版。此次再版,除了修正個別訛脫衍誤之外,並未作大的改動。在本書1998年版的結尾處我曾說過:“這部書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會帶有歷史和時代的局限,也許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那么,就將它留下作為史料,哪怕只是心態史的史料也好”,這便是我此次再版時仍願保留原貌的原因。感謝多年來始終不渝地理解和支持我的各位朋友們,這裡特別要提出的有李南、楊健、張華、岳建一、任遠、王汝曄、郭綺紋、張莉、陳爽、周洪等。我的丈夫呂志初與我有著共同的知青經歷,多年以來相濡以沫,此書的寫作離不開他的幫助和支持。此外,邱源媛、賀曉燕兩位同學為此書的再版也做了大量事務性工作。本書的所有照片和宣傳畫都是陳爽先生從他多年收集的藏品中選擇並提供給我的,也在此表達我的謝意。我還要感謝陳立旭先生為本書能夠再版付出的努力。謹以此作為我赴內蒙古牧區插隊四十周年的紀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