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過渡經濟學

《中國的過渡經濟學》編者是盛洪,叢書主編為陳昕,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於2009年。集中了中國過渡經濟學最具代表性的文獻,它的意義不僅是對中國改革實踐的總結,而且使得這樣的實踐獲得了理論含義,並對理論本身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意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的過渡經濟學》集中了中國過渡經濟學最具代表性的文獻,它的意義不僅是對中國改革實踐的總結,而且使得這樣的實踐獲得了理論含義,並對理論本身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意義。《中國的過渡經濟學》所指的“中國的過渡經濟學“有著比其字面較窄的含義。第一,它是指中國人在這一領域中研究文獻;第二,它是指對中國的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過程的研究。

作者簡介

封面

盛洪,1954年生,1983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1986年和1990年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獲得經濟學碩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山東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先後致力於巨觀經濟理論和中國巨觀經濟問題的研究;產業經濟理論和中國產業政策的研究;制度的結構、起源和變遷的研究;文明的衝突、融合與整合問題的研究;上百篇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組織翻譯了科斯的論文集《論生產的制度結構》,近年來又主編了新制度經濟學經典論文集《現代制度經濟學》。他的專著《分工與交易》是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在中國的成功嘗試之一;專著《治大國若烹小鮮》是用制度經濟學分析政府的學術努力;他主編的《中國的過渡經濟學》和論著《尋求改革的穩定形式》代表了過渡經濟學領域的領先水平。

目錄

0.中國的過渡經濟學

1.尋求改革的穩定形式

2.論改革過程

3.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

4.制度變遷中的改革戰略選擇問題

5.市場化的條件、限度和形式

6.兩種改革成本與兩種改革方式

7.公共選擇與改革過程

8.論中國經濟改革的漸進式道路

9.中央計畫經濟下的產權和制度變遷理論

10.收入分配相關和交易費用相關及其他

……

序言

為了全面地、系統地反映當代經濟學的全貌及其進程,總結與挖掘當代經濟學已有的和潛在的成果,展示當代經濟學新的發展方向.我們決定出版“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

“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是大型的、高層次的、綜合性的經濟學術理論叢書。它包括三個子系列:(1)當代經濟學文庫;(2)當代經濟學譯庫;(3)當代經濟學教學參考書系。該叢書在學科領域方面,不僅著眼於各傳統經濟學科的新成果,更注重經濟前沿學科、邊緣學科和綜合學科的新成就;在選題的採擇上,廣泛聯繫海內外學者,努力開掘學術功力深厚、思想新穎獨到、作品水平拔尖的“高、新、尖”著作。“文庫”力求達到中國經濟學界當前的最高水平;“譯庫”翻譯當代經濟學的名人名著;“教學參考書系”則主要出版國外著名高等院校的通用教材。

文摘

形態等方面的約束條件有所放鬆。這樣,在舊的制度結構中約束力量最為薄弱的貧困地區的部分農民,為了捕捉“原有制度安排下無法得到的獲利機會”,自發地實行了包產到戶。農民的誘致性制度變遷一般都受到了當地官員的默許甚至鼓勵,在中央也有人支持。由於農民切身利益和生產生活習慣的導向以及部分領導人的支持,特別是改革的效益比較明顯,包產到戶這一新的制度安排逐漸擴散。包產到戶從完全非法逐漸成為局部合法。最後,這種新的制度安排得到正式確認並在全局推廣。

包產到戶的基本原則是:“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裡,“交夠”、“留足”的部分是國家、集體的存量利益;“剩下”的部分都是農民的增量利益。這種邊際均衡的改革戰略,既通過承認有關制度主體的存量利益而化解改革阻力,叉通過承認有關制度主體的增量利益而引致了改革的動力。這就降低了改革的成本並形成了雙重體制並存的局面。其中,存量利益仍通過“計畫”來實現,增量利益則主要通過“市場”來實現。在改革過程中,隨著存量利益與增量利益的此消彼長和關於“市場”交易活動的知識的進步,新的制度安排就能夠逐漸地替代舊的制度安排。

中國價格改革的戰略選擇同樣具有類似的誘致性、邊際性和局部性。以生產資料價格改革為例:在傳統體制下,中國一直存在著“物資串換”。物資串換的特點是:第一,一般由地方政府牽頭;第二,主要是物物交易。改革以來,隨著政府允許生產資料的生產企業保留一定的自銷產品或提高自用率,物資串換的規模不斷擴大,企業也開始參與這種交易活動。此後,隨著對國營企業放權讓利改革的深入以及集體、鄉鎮等非國營企業的發展,物資串換的交易成本越來越高。為了捕捉“在原有制度安排下無法得到的獲利機會”,一些企業和個人自發地從事生產資料的黑市和“灰市”交易。後來,國務院在1984年第一次正式確認了企業超產自銷的權利,價格在國家牌價上下可以浮動20%。1985年,中央政府又取消了對計畫外價格的限制,從而正式確認了價格雙軌制這種新的制度安排。

中國對外開放是一個典型的由局部均衡所帶動的制度擴散過程。在改革的起步階段,中國政府選擇東南沿海地區為對外開放的戰略重點。其主要原因,除了在開放的需求方面,東南沿海地區的比較利益較大以外,在開放的供給方面,這些地區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如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基礎設施以及眾多開展對外經濟活動的人才等。在開放的交易方面,全球幾千萬經濟實力雄厚的海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