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是最早認識並且套用有色金屬的文明古國之一(見冶金史)。但自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並進行掠奪以後,舊中國的有色金屬工業就一直處在極為落後的狀態。1949年全國有色金屬生產企業只有幾十個、職工僅幾萬人,生產不到十個品種,而且多以礦砂原料等初級產品形式,供應歐美、日本,僅錫、銻兩種出口產品就占了當時有色金屬產量的一半以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重工業部曾專門設立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或總局),把有色金屬工業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來建設。1983年,國務院又決定把有關部門從冶金工業部劃分出來,單獨成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以進一步發展有色金屬工業。30多年以來,大體經歷了四個發展時期。
1949~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畫完成期間,有色金屬工業在恢復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建立了一些舊中國所沒有的鋁、鎂冶煉和加工企業,硬質合金廠、碳素廠以及近代的銅聯合企業,還擴建了鎢、鉬、鈹、鋰等礦山。
1958~1964年為發展品種質量時期。根據“自力更生”的方針,把新型材料作為全國集中攻關的對象。這期間,突破了原子能工業、航空工業、電子工業、艦艇、常規武器等所需有色金屬材料生產技術關,為中國國防尖端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64~1966年6月前,這一時期內基本建成了銅、鋁、鎳、鉬和稀有金屬礦山、冶煉、加工等戰略後方的廠礦,大大改善了有色金屬工業的布局。
雖經”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和破壞,但從1977~1980年,有色金屬工業又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1980年與1976年比,10種有色金屬的產量平均每年遞增14%,1980年產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國有色金屬的自給率,增加了出口產品的品種和數量。1981年以來,有色金屬工業進一步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來的路線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整頓現有礦山、工廠,提高經濟效益,為下一步高速度發展打好基礎。
30多年來,國家給有色金屬工業巨額的投資,建成的有色金屬企業是建國初期的27倍,現有職工總數是建國初期的20倍,其中工程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7%,使有色金屬工業從地質勘探、採礦、選礦到冶煉、加工,從科研、設計、施工到生產、教育,建立了專業比較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體系。據統計,銅、鋁、鉛、鋅、鎳、銻、錫、汞、鎂、鈦十種常用有色金屬,以1952年為100,1981年達到1706,29年間平均每年遞增10.28%,同期上繳利稅為投資的一倍半。
中國現代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有以下一些基本特點:①銅、鉛、鋅等三種常用重有色金屬1982年的產量與1952年比,銅是12倍,鉛是23倍,鋅是28倍。這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有色金屬發展史上是少有的。②鎢、錫、銻、汞等傳統產品繼續出口。30年來鎢精礦出口量占產量的54%,錫出口量占產量的58%,銻出口量占產量的53%,汞出口量占產量的54%;其中銻的產量和出口量占世界首位,鎢精礦產量和出口量在世界上均占絕對優勢。③建立和發展了輕金屬工業。5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建設鋁工業,80年代初全國已形成完整的鋁工業體系,大、中、小鋁廠遍布全國。70年代以來鋁產量已占十種有色金屬總產量的30%左右。④鎳、釩、鉬、鈷等合金原料的生產、供應有了很大改善。1982年鎳的產量是1963年的50倍,1979~1982年鎳和鈷進口量大幅度減少。釩、鉬等資源已經做到自給有餘,並有出口。⑤稀有金屬生產有很大發展。50年代後期開始生產鎵、鍺、銦、鉈、鈹、硒、碲、砷、鉑、鈀、海綿鈦、海綿鋯、鎢條、鉬條等金屬以及鈹、鋰、鋯等稀有金屬化合物。60年代開始生產稀土金屬、海綿鉿、鈮條、單晶鍺、單晶矽、砷化鎵、矽外延片、稀有金屬合金以及鈮、鋯、鉿、錸、鈾等稀有金屬和稀土金屬化合物。70年代以來又增加了鋰、銫、釕、銠、鋨、銥、釩等金屬的生產。⑥黃金生產發展也很快。以1960年全國黃金產量為100,1970年為147,1980年為369,1982年為385。1982年的白銀產量是 1950年的29倍。⑦資源綜合利用在有色金屬中占重要地位。80年代初通過綜合利用回收的有色金屬資源,銅精礦占10%,鉛鋅精礦占4~6%,錫精礦占1~2%,鉬精礦占26%,鉍精礦和鈷精礦為100%,白銀為85%,稀土精礦和許多稀有金屬也是通過綜合利用回收生產的。⑧有色金屬加工業提供了多種有色金屬材。1982年銅、鋁、鉛、鋅、鎳、鎂、錫、鈦、鎘等常用有色金屬加工材的產量比1952年增加40多倍。板、管、棒、型材、線、帶、箔、硬質合金、有色金屬加工粉、稀有金屬加工材、貴金屬材、雙金屬材的生產也陸續建立和發展起來。(見彩圖) 隨著現代化工、農業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有色金屬在人類發展中的地位愈來愈重要。它不僅是世界上重要的戰略物資,重要的生產資料,而且也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費資料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