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湖南益陽赫山區

巍巍青秀山,滔滔資江水,有2200餘年歷史的古縣新區——赫山區,位於湖南省中部偏北,地居富饒的洞庭湖西緣和資水尾閭,地理坐標為:北緯28度16分至28度53分,東經112度11分至112度43分。東鄰湘陰、望城兩縣,南界寧鄉縣,西接桃江縣,北望資陽區。

基本介紹

“背靠雪峰觀湖浩,半成湖色半成山。”這是對赫山地貌的真實寫照。由於赫山區位於雪峰山隆起與洞庭湖凹陷交接處,西南山丘起伏,東北江湖交錯。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呈三級階梯狀傾斜遞降,地面高程大部分在海拔100米以下,區境以平原為主,山、丘、崗地貌齊全,具有“一分丘山兩分崗,五分平原兩水鄉”的特點。最高點為滄水鋪鎮南部之碧雲峰,海拔502米,全區地勢比降為1.3%。雪峰山余脈在區境西南部402平方公里範圍內呈鉗形集結,突起為高埠,地勢起伏較大,切割深度50—150米,有18座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中部地面起伏平緩,丘崗與平原相間並列,地表切割微弱;東北部為濱湖平原,平坦開闊,耕地連片,河湖廣布,土壤肥沃,為全區主要農產品基地。

全區屬於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性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熱豐富,雨量充沛,盛夏較熱,冬季較冷,春暖遲,秋季短,夏季多偏南風,其它季節偏北為主導風向,氣溫年較差大,日較差小,地區差異明顯。年平均氣溫16.9℃,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4.5℃,氣溫年較差24.5℃,高於同緯度地區;日較差年平均7.3℃,低於同緯度地區,尤以夏季晝夜溫差小。年無霜期272天。年日照1553.7小時,太陽輻射總量103.73千卡/小時。年雨量1432.8毫米(mm),降水時空分布於4—8月,這段時間雨水集中,年平均雨量844.5毫米,占全年雨量的58.9%。年平均相對濕度85%,乾燥度0.71,2—5月為濕季,7—9月為乾季,10月—次年1月及6月為過渡季節。

資源介紹

土地資源

土地總面積120321.66公頃。其中耕地占37%,園地占3.4%,林地占25%,城鎮用地占8.6%,交通用地占2%,水域面積占18%,未利用地占6%。

水資源

全區水資源總量333.28億立方米,由大氣降水、過境客水和地下水三個部分組成。其中全區多年平均年降水總量17.5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過境客水總量228.62億立方米,地下水總儲量87.12億立方米。水能總蘊藏量15346千瓦,可開發量5722千瓦。

植物資源

全區植物資源種類豐富,共有1530種,其中木本植物858種,竹類植物44種,藤本植物82種,草本植物546種(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生植物29種),主要包括各種食用、藥用、單寧、澱粉、油料、芳香油料、觀賞類等植物。全區植被類型主要有:常綠櫟類林,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次生混交林,以馬尾松、杉木為主的針葉林,以毛竹、水竹、黃桿竹、桂竹、苦竹為主的竹林,以水杉、楓楊為主的防護林,以油茶、果園為主的經濟林,灌叢,草甸、沼澤,水生植被等十個類型。當中屬竹林資源最豐富,總面積19萬畝,立竹蓄積2580萬根,資源蓄積量位居全省第五。

魚類資源

全區可利用水面93880畝,全區水產品年產量達16000噸,主要的養殖品種有:青、草、鰱、鱅、鯉、鯽、鯿、鱖、工程鯽、鯰、烏鱧、鱔、鰍、蟹、蛙、鱉、珍珠等。

礦產資源

區內主要礦產有十多種,具有工業開採價值的有錳、砂金、釩、石煤、石灰岩等。

1、黑色金屬礦產

赤鐵礦

分布於樊家廟鄉牛軛灣、七里村至四方山等地,屬寧鄉武鮞狀赤鐵礦,賦存於上泥盆統錫礦山組地層中,一般見礦2層,地質遠景儲量922萬噸。

褐鐵礦

屬淋濾型低硫低磷酸性富礦石,系黃鐵礦礦床經風化淋濾所形成。礦石含Tfe52.46%,地質遠景儲量150萬噸。錳礦為海相沉積型,屬下震旦統湘潭式錳礦。主要分布於泥江口鎮等地。礦石類型有碳酸錳和氧化錳兩種。地質遠景儲量13萬噸。釩礦集中礦區在石筍、新市渡等地,賦存於下賽武統底部牛蹄塘組。

2、固體可燃性礦產

煙煤

呈長條狀分布於鸞鳳山、岳家橋、翠波港至衡龍橋一帶。衡龍橋煤礦區遠景儲量416.7萬噸,煤質含硫量較高,灰溶濃度高,含焦油率低。

柴煤

分布於樊家廟牛軛灣一帶,遠景儲量235.8萬噸。

石煤(石墨化煤)

分布於區西部及西南部石筍、新市渡、泥江口、樊家廟等鄉鎮。泥江口現為集中開採區,辦有省屬石煤綜合利用試驗廠。遠景儲量9億噸。

3、貴重金屬礦產

分布於謝林港、赫山鎮、龍光橋、石筍、滄水鋪、新市渡、樊家廟等地。

滄水鋪鎮百羊莊為已知銅礦點,以黃銅礦為主。

4、光學及化工原料

黃鐵礦

分布於石筍栗山,新市渡南壩、楊家村等地,地質遠景儲量800萬噸。

石灰岩

分布於石筍、新市渡南壩、泥江口、鸞鳳山等地呈弧形帶狀分布。遠景儲量為2.5億噸。

5、非金屬礦產

有水泥、玻璃、陶瓷原料,建築材料,大理岩、褚石(西土)等大量非金屬礦產。

區境地行

區境以平原為主,山、丘、崗地貌齊全,有18座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

區境水系發達,有長度5公里以上河流40條。多數自南或西南流向北及東北,呈樹枝狀分布,分屬於資水、湘水及洞庭湖三大水系。區內流域總面積1363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5條。

水流湖泊

一、資水。資水發源廣西資源縣,從謝林港鎮仙峰村磨盤石入區境,自西向東徑流,區內幹流長51公里。從甘溪港分支,尾閭入湖洪道3條,東支毛角口河,經南湖洲、白馬寺,出臨資口,與湘水西支相匯,四季皆可通航,外達長江。資水兩岸堤防堅固,河洲潭甚多,益陽段有大小深潭(河漕)35處,其中從新橋河至茈湖口有河潭19處,從毛角口至八字哨有河潭6處,從甘溪港至洪合湖有河潭10處。最大河潭為余家嘴,面積450畝。最深為白鹿潭,深29米。資水尾閭河潭是多種魚類良好的棲息、越冬場所。

二、志溪河。發源於寧鄉縣溈山下鐵沖鄉新塘村,流經桃江縣,從金紫灘進入區內,自南向北徑流,全長65公里,坡降1.06‰。區內長40公里,一級支流有杜溪、白竹山河、七里江、道林河、石筍河、洋溪江、桐樹港、湖沖河、謝林港河、石馬山河。下游兩岸為申家灘垸、北峰山垸。

志溪河流域面積626平方公里,區內流域面積40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4.76億立方米。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4514.2千瓦,可開發量3212千瓦。水能開發歷史悠久。民國21年(1932),金紫灘以下,沿河設有提水筒車(提水設施)36處,水碾(以水作動力碾米)31處。新中國成立後,從1958年起,實行河道梯級開發,區內建有船閘10處、水輪泵站3處、小水電站3處。區內湖泊主要是17個內湖,即防洪大堤垸內呈封閉狀態的湖泊。東爛泥湖。原名來儀湖,為區內第一大內湖。位於區東部歐江岔鎮,面積1.15萬畝,形態規則,湖底一般高程26米。西部過雙慶庫與齋蘆啞河相連,西北經蘆花江閘與鳳凰湖銜接,東側與車馬江河、柳龍河貫通。湖水從新泉寺閘入湘水。湖泊總控制面積814平方公里。環湖為區內牌口鄉、歐江岔鎮、泉交河鎮、鳳凰湖鄉和湘陰縣車馬鄉。湖內水體理化性狀好,酸鹼度為7,湖底淤泥深厚,腐蝕殖含量3.5%。水草豐茂,底棲及浮游生物多,苦草每平方米鮮重7.5公斤,屬富營養型湖泊。併兼調蓄、水運,可調蓄水量770萬立方米。

鹿角湖。又名陸家湖、六甲湖,是當時圍墾鳳凰湖後益陽縣內第二大內湖。南起蘆花江,北至西林港,呈長袋形,面積7100畝。湖汊較多,湖底一般高程26米,可調蓄水量313.70萬立方米。湖水從蘆花江閘入東爛泥湖,再由新泉寺入湘水。

上級部門簡介

湖南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位於長江中游南部。大部分地區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境內湘江貫穿南北,又簡稱為湘。據傳,湘江流域過去多植芙蓉,唐代詩人譚用之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湖南故又有“芙蓉國”之稱。湖南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連湖北。轄13個地級市和1個自治州,共有136個縣(縣級市、市轄區)以上行政單位,省會設長沙市。湖南省最大的口岸市為岳陽市,人口最多的市為邵陽市,面積最大的市為懷化市。基本精神“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淳樸”,即敦厚雄渾、未加修飾、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脫之性。“重義”,即強烈的正義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臨難不懼、視死如歸的精神。二者融貫,構成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強力特色,具有鮮明的英雄主義色彩。也就是錢基博先生所說的:“湖南人所以為湖南,而異軍突起以適風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強有力而已。”“經世致用”,即重視實踐的務實精神,是實踐理性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參與意識的集中體現,這一普遍性範疇一旦與英雄主義相結合,就成為—種“當今天下,捨我其誰”的“敢為天下先”的豪邁氣概,給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確的奮鬥目標。“自強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態,而在湖湘文化中,則將它列為“人極”的範疇,視為文化的“極則”。這就賦予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哲學依據。正是由於這點,湖湘文化具有了“獨立不羈,遁世不悶”的特殊品格。

具體表現在

一是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識極為強烈。從宋代湖湘學派創立時起便已形成的經世致用的學風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傳,它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尤其注重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故此也就造就成了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識極為強烈的現象。

二是湖湘文化中的愛國主義傳統尤為突出。最早在湖湘大地奏響愛國主義樂章的是屈原。繼為賈誼。

湖南省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三是湖湘文化中蘊藏著一種博採眾家的開放精神與敢為天下先的獨立創新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湖湘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就在於它具有博採眾家的開放精神。

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結構中的—個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近百年來,隨著湖湘人物在歷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廣泛矚目與確認。根據湖南考古發掘和先秦文獻中許多史實記載的驚人暗合,湖湘文化不僅源自千年,而且緣於炎黃文化和前炎帝神農文化。《周易·繫辭》將炎黃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這個概括不僅體現為先賢的哲學理念,更主要的是體現在炎黃文化傳統中持續作用著的基本精神,這就是勇於徵服洪荒的艱苦創業精神,勤於科技發明的開拓創新精神,樂於為民造福的犧牲奉獻精神,包容互補的民族大團結精神。在率先發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傳統中,還蘊含著一種慣於發揚主觀能動性,敢為天下先的性格特徵。這些性格和精神,一脈傳承迄今,成為湖湘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的基礎,形成了國家民族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團隊精神價值觀、突出的愛國主義傳統指向以及個人對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價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維方式,即博採內外眾家、廣為交融、最佳化思維主體的開放方式。隨著歷史長河的前移,逐漸形成的以屈原為代表的南楚文化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斷衝突融會,中原文化的“文雅”與群苗文化的“蠻野”這兩大基因的結合,就構成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倔強”、“剛堅”、“峻激”的風格。

湖湘文化以多樣的藝術方式呈現, 湘繡,灘頭木版年畫,湖南皮影戲等皆被收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湖南湘繡城成為首家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正式授牌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