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臺和牛莊(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於海
大龍郵票
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以蟠龍為圖案印製了一套三枚郵票。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蟠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中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集郵界習慣稱其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郵票上“大清郵政局”5個字十分醒目,圖案中的“大龍”兩目圓睜,騰雲駕霧,呼之欲出。上方標有“CHINA(中國)”,下方標有“CANDARIN(S)(海關關平銀 分銀)”字樣。
中國的第一枚正式發行的郵票是大龍票。在發行之前,清海關設計了三款郵票草圖,即雲龍、寶塔和萬年有象圖,其中“萬年有象”最為珍貴,價值連城。大龍郵票有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和厚紙大龍。
發行量:約100萬枚來歷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臺和牛莊(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於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印製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發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我國首次發行的郵票,集郵界習慣稱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
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這是因為“龍”體現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最高統治者的象徵,最近,據大龍郵票專家考證,認為大龍郵票圖案設計者是箇中國人,而不是先前推測的外國人,但設計者姓名及發行的準確時間很難查明,成為中國早期郵票發行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
“大龍”郵票為銅質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於進口紙張不同的緣故, 分三次印刷發行。 第一次1878年發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紙,稱為“薄紙大龍”第二次於1882年發行因排版時每枚郵票之間的距離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縱橫各寬出2毫米,稱為“闊邊大龍”,其中5分銀未使用過的新票極少見,25枚的全張新票存世僅一張,是中國早期郵票最著名的孤品。
第三次於1883年發行。紙質比前兩次都厚一些,通稱“厚紙大龍”,因打孔機的緣故,打出來的齒孔有光齒和毛齒兩種,光齒的又稱“厚紙光齒大龍”,郵票齒孔周邊帶有纖維毛的稱“厚紙毛齒大龍”,郵票、大龍郵票後由於銅模損壞,沒有再印大龍郵票是中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在郵票發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因而比較珍貴,在紀念大龍郵票發行110周年時,郵電部於1988年7月20日發行小型張一枚,以全套3枚大龍郵票為主圖,採用票中票的形式設計,首次用7色機印製成功,這在郵票印製史上罕見的,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在北京香山舉辦“大龍郵票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郵票博物館舉辦大龍郵票專題郵展,中國集郵出版社出版“大龍郵票 紀念專集”,還攝製了“中國郵票電視系列片(一)---大龍郵票電視專題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