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唐太宗《567-649》隴西成紀人。工行、草、飛白書。貞觀初稅意臨習右軍真跡,人間購摹殆盡。唐太宗在書法上的造詣頗深,存世書跡行書有《晉祠銘》和《溫泉銘》,草書有《屏風帖》。《屏風帖》,宋嘉泰四年(1204)五允初刻於餘杭,元延社祐三年(1316)縣令尹王昌移置縣廳壁間。《戲鴻堂帖》翻刻一部分,其中祝寬夫跋語云:“右唐太宗屏風書,余從兄季平家所藏,蓋從祖紹興初為江西漕屬,以重賂得於北人南渡者,凡十一幅,皆絹素了也。其上雜繪禽獸水藻之文,猶隱可認。按《唐會要》貞觀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上自為真草書屏風,以示群臣,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絕,誠可寶也。”其敘述《屏風帖》由來甚詳。不過當時所存 《屏風帖》也只是草書了,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謂:“文皇嘗作真草書古帝王龜鑑語為二屏風示君臣,今所存者草書耳。輕俊流便,宛然有右軍、永興風度。”
唐太宗習字作書,有其獨到的方法,其《論書》說:“今吾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爾。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屏風帖》深得右軍草書意趣及使轉形勢,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蓋草書走筆疾書,最難求者正是骨力,習草書最當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