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拱式橋有悠久的歷史,最著名的為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安濟橋(即趙州橋),為大跨度敞肩式平拱橋。和它類似的還有建於金代的河北寧晉永通橋、山西崞縣普濟橋、山西晉城景德橋及建於明代的河北趙縣濟美橋等。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表現的虹橋,是一座大型木構拱橋,橋下可以過往商船。據記載這樣形式的虹橋在汴梁城的河流上有3座,在山東、淮河一帶也有修建。明清時期更有大量富於創造性的磚石拱橋出現,尤其是江南一帶,為便於水運交通,拱橋必須有足夠的高度,從而創造了半圓拱、尖形拱、弓形拱、多邊形拱等多種拱橋形式。古代遺留下來的石拱橋數量很多。其中有不少工程十分浩大,如金代建造的北京盧溝橋,明末建造的江西南城萬年橋、永豐思江橋,清代建造的清漪園十七孔橋等,都很著名。 梁式橋是另外一種較普遍的橋樑。橋面結構有石樑、木樑或石木混合等數種。其中石樑限於跨度,橋墩較密集,木樑的跨度可以較大。在多雨的南方地區,為防止木樑朽損,在有些梁式木橋上蓋以屋頂來保護橋面,這種橋稱為廊橋。有些較長的廊橋還在每個橋墩上各建重檐亭屋1座,增加了橋樑的造型美觀。著名者為南宋時建造的福建泉州安平橋,雄跨於安海鎮港的港灣之上,全長約2500米,分有362跨,因長度超過5里,故又稱五里橋,五里橋上建有供人歇涼的橋亭5座。湖南、貴州與廣西交界一帶的侗族村寨,多建有各種形式的風雨橋。風雨橋又稱花橋,為木樑式結構,橋上建有橋廊與橋屋,橋廊內兩側設有坐凳,可供行人休息。四川、青海、甘肅交界處還有一種懸臂式廊橋,結構為由兩岸層層挑出圓木,至中部再架橫樑,橋上建廊,外觀奇特。
簡史
1.創始期:殷商到西周
這一時期從殷商至西周(約公元前 17 世紀初至前 771 年),時間大約 1,600 年。此時的橋樑,我們只能從曲阜(春秋時期魯國故都)等地的考古地點中找到建橋用的石料和夯 土層,或從歷史文獻中找到記載。《詩經. 大雅》上說,周文王娶妻,曾在渭河上「造舟為梁」,架設了一座浮橋,時維公元前 12 世紀。另外,《史記》也記載,公元前 985 年,周穆王曾在巨鹿水上造橋。又,公元前 541 年,秦公子鍼曾在陝西大荔東黃河上修建浮橋。此時的橋樑均為木構,且多為浮橋和木樑橋。
2.發展期:戰國到秦漢
從戰國至秦、漢(約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 220 年),時間大約六七百年。在此期間,中國已從奴隸社會進入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國家統一代替了諸侯割據,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力量日益雄厚,令橋樑建築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公元前 3 世紀,中國第一座竹索橋出現在成都市郊。西漢王褒的《益州記》,對這座橋當年的情況作了歷史記錄。公元前 206 年,中國第一座鐵索橋出現在陝西留壩的寒溪河上。另外,《漢書.岑彭傳》記載,公元 33 年,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 ── 索橋,出現在宜昌東南。另外也大量修建了閣道橋和棧道橋。此時,拱券結構開始用於建橋。公元 282 年,中國第一座拱橋出現在洛陽城外。至此,中國橋樑四大類型包括浮橋、梁橋、索橋和拱橋,已經基本形成。
3.鼎盛期:南北朝到宋朝
從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遼、金時期(公元 420 至 1279 年),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尤其是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此時,中國古橋建築發展已達到頂峰。
由於拱券結構在建橋工程上的廣泛運用,橋樑的建築從以木料為主,發展到以石料為主。敞肩式、筏型基礎、浮運法 等重大技術突破,都在此時期完成。敞肩式結構的出現,不但使中國石拱橋的建築如雨後春筍,遍及全國,而且使橋樑的造型變得更為輕盈美觀。獨特的開合式橋、美觀的疊梁式木拱橋也在此時出現。一批世界一流的名橋,如北京蘆溝橋、趙州安濟橋、蘇州寶帶橋、泉州洛陽橋、晉江安平橋、潮州廣濟橋等,也誕生於此時期。
4.延續期:元、明、清
在元、明、清時期(公元1271-1911年)的六七百年間,人們繼承了前人創造橋樑的建築技術,繼續修築新橋,維修、加固或重建舊橋。用圍堰抽水乾修法興修橋墩而建造的江西南城萬年橋,是這一時期新橋的代表,這種建築方法,為後世廣泛採用。在西南地區,竹索橋、藤索橋、鐵索橋等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清朝末年蘭州黃河鐵橋的建成,標誌著中國橋樑建築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步入了以鋼鐵和鋼筋混凝土為主要材料的現代化軌道。
5.現代發展
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 年)至宣統元年( 1909 年),人們利用從德國進口的鋼材,在甘肅省蘭州市的黃河上建造了一座鋼鐵大橋 ── 蘭州黃河大橋。這座橋樑的出現,標誌著中國以木料和石料為主要建築材料的古代建橋歷史階段的基本結束。從此,中國橋樑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從那時到現在,中國的橋樑建築大約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採用了許多更先進、更科學的建橋技術。
(二)採用了比木、石料性能更好的新材料,如鋼鐵、鋼筋混凝土等,作為建橋的主要材料。
(三)除維修、加固一批古代名橋,以及在城鄉根據需要而建造許多新橋外,還在寬闊的黃河、長江上,先後建造了一系列大型梁橋,如武漢、南京、重慶、九江長江大橋等。這些大橋,都堪稱世界一流名橋。
(四)鐵路、公路兩用橋。如杭州錢塘江大橋、武漢、南京長江大橋等,相繼建成。
(五)形態優美的城市行人天橋,和構築精巧的行車天橋陸續出現,使中國的橋樑家族更為壯大。
著名橋樑
1.外金水橋(最美的群橋)一般的橋樑都是一座單橋,而橫臥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前外金水河上的外金水橋,由於是皇帝和王公大臣們進出皇宮的通道,所以有這由七座單橋組成的大型群橋。此橋建於明永樂十五至十九年( 1417 - 1421 年)。其造型之美,雕刻之精,全國少見。
外金水橋全部用漢白玉石砌成。中間的五座分別與天安門城樓下的五個門洞相通。中間一座橋面寬大,兩側欄板柱頭上刻有盤龍。這是皇帝進出皇宮的通道,稱為御路橋。兩側兩座略小,欄板柱頭上刻著荷花,是王公大臣進出皇宮的通道,稱作王公橋。另外兩座,一在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前,一在社稷壇(今中山公園)前,是皇帝祭祖和祭祀社稷神的通道。優美的外金水橋和天安門城樓、華表 、石獅一起,已經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誌。
2.頤和園十七孔橋(最大的園林橋)園林橋當首推北京頤和園中的十七孔橋。該橋橫臥在昆明湖南湖島與東岸之間的水面上。這是一座造型美觀的聯拱大石橋。橋長 150 米,橋面寬 8 米。兩側安有漢白玉石欄板,有望柱 124 根,雕有石獅 544 只,形態生動。最特別的是十七孔橋券洞的設定,以中間券洞最為高大,由此向兩側逐漸縮小;但從東端或西端分別向中間的券洞數去,橋洞的數目都是九個,那是由於古人認為「九」是最大的陽數,含有吉祥平安的意願。
此橋修建於清乾隆年間( 1736 - 1795 年),建築優美。十七孔橋狀如初月,又有人把它喻為龜頸,跟橋西被喻為龜 身的南湖島、橋東被喻為龜 頭的廓如亭,連同廓如亭外的雕石座上的銅牛,分別構成了「犀牛望月」、「神龜臥波」的圖案,為頤和園的重要景點之一 。
3.構件最重的石橋:江東橋福建省漳州市東 16 公里處的江東橋,又名「虎渡橋」。據明代人編纂的《虎渡橋記》中有此傳說:建橋前,曾有一老虎負子過江,期間不時歇;後來人們發現老虎歇處皆為石堆,於是人們便循著老虎這條路線上的歇息處,以石堆為基而建橋,並稱之為「虎渡橋」。這傳說雖未足信,卻替江東橋平添民間色彩。
江東橋初建於南宋紹興年間( 1131 - 1162 年),本為浮橋。後重建成石墩石樑橋。橋墩上大下小,側面呈弧形,全中國少見。墩上石樑巨大,一般都在百噸以上。其中最大一根石樑,長 22 米,寬 1.7 米,厚 1.9 米,重達 200 余噸,是全中國以至世界之最。 1933 年大修後,現橋為石墩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可容汽車通過。
4. 首座中國鐵路橋:錢塘江大橋錢塘江大橋是首座中國人建造的鐵路橋,它橫跨在浙江省杭州市六和塔附近的錢塘江上,長 1,453 米。橋分兩層。下層為鐵路橋,單線通行。上層為公路橋,寬 6.1 米。正橋 15 墩, 16 孔。此橋於 1934 年 8 月 8 日動工修建,歷時三年零一個月,1937 年完成。
這是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和施工建造的第一座雙層公路、鐵路兩用橋,這在當時有重要意義。由於錢塘江底沙層很厚,人稱「無底江」,因而被外國橋樑專家視為不可能建造橋樑。但中國的橋樑建築師派人下水摸清江底情況後,排除流沙,使橋墩牢牢地立於江中,最後令橋樑得以建成。而橋樑建設的主持者是著名橋樑學家茅以升。
5.趙州橋:中國最古的石橋
最古的石橋是河北省趙州城南 2.5 公里處的安濟橋(即趙州橋,俗稱大石橋,與趙州永通橋並稱為姊妹橋。無論在結構技術或建築藝術上,它在世界橋樑史上都占有崇高地位。
這是一座敞肩式單孔石拱橋。長 64.4 米。此橋初建於隋開皇十一至十九年(公元591-599 年),至今已有1500 年。這是全中國、也是全世界現存修建時間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座石拱橋。
元人劉百熙在《安濟橋》中寫出了這橋的幽美古雅:「水在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安濟橋除了歷史悠久外,造型更是獨特。橋的主拱為拱腳距離較大的弧形坦拱,兩個拱肩上又分別建有兩個小拱。這種敞肩式(空腹式)拱的採用,在全中國以至全世界都是首次,特點是能增加橋樑的穩固性,同時又擴大了橋的流水面積,減少了洪水對橋樑的衝擊。在橋面兩側欄板和望柱上,則雕有竹節、花卉和龍獸圖案。全橋造型優美,構築科學,對中國橋樑建築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