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板塊

地震流體地質學 地震烈度小區劃 地震震中分布圖

概述

中國約自早中元古代隨著古陸殼的逐漸形成,於中晚元古代開始了陸洋開合的板塊運動。此次編圖表明,中晚元古代時已有代表古洋殼殘跡的蛇綠岩帶出現,同時也有較多的碰撞造山型花崗岩帶形成,故宜以此時作為古板塊劃分的開端。而古板塊活動的主要活動時期為古生代,這一時期古中國陸塊裂解為大小不等的碎塊,成為多島洋環境,蛇綠岩帶分布甚廣。經先後碰撞造山形成了板塊與微板塊鑲嵌的古構造結構。根據現有資料在程裕淇等(1994)對晉寧期以來中國板塊構造所作的劃分的基礎上,將拼合於四堡—加里東期的華南板塊,劃分為揚子、華夏兩個古板塊,將塔里木—華北板塊劃分為塔里木、華北兩個板塊。這樣包括西伯利亞古板塊的一部分,計有5個古板塊。在古板塊的陸緣地帶,分布著成群出現的碎塊,有的為具有板塊特徵,但規模較小的微板塊 ,計有準噶爾—伊犁、佳木斯—松嫩、柴達木—祁連等微板塊—地塊群。這些古板塊、微板塊於三疊紀時先後拼貼,成為巨大的歐亞板塊的組成部分。

歐亞板塊南面與岡底斯—印度板塊(肖序常等,2000)相接,其間為羌北、昌都、羌南、岡底斯微板塊、地塊群,對於這兩大板塊的界線存在不同的認識,根據現有資料,以班公錯—怒江結合帶為宜。歐亞板塊的東側以日本—台灣—菲律賓島弧帶與西太平洋畢鳥夫帶與太平洋板塊相接,東南緣以台東縱谷結合帶與菲律賓海板塊相聯。它們的相互作用,控制了中國現今的構造格局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