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中國村鎮銀行發展的長效機制研究》內容簡介:在我國漸進式轉軌進程中,農業部門不僅為國有經濟體系提供了大量的農業剩餘,而且為其他經濟成分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勞動力與其他資源,為我國的經濟轉軌和經濟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但農業部門並未獲得與其貢獻相應的投入,特別是金融資源的投入,這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掣肘。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的城市化進程和城鄉統籌發展,都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而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的現實卻是: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農村信用社“一農難支三農”。一方面農村資金“頸瓶”嚴重,農村經濟發展失血;另一方面農村資金卻源源不斷外流,出現“系統性負投資”。據統計,1994年以來,由農村向城市的資金淨流出平均每年高達568.2 億元。另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01)的測算,1979-2000年間,通過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機構的資金淨流出量為10334億元。因此資金淨流出的“虹吸”效應,惡化了本已十分嚴重的農村資金緊張局面,使農村地區出現了融資真空,農村經濟發展滯後,從而影響了中國總體經濟的增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構想;從2005到2008年連續四年發布四個一號文.件,主題都是農村金融體制建設;2007年1月19日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溫總理指出,今後金融工作的重點是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接著又在3月5日,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再次提出,加快農村金融改革為2007年六項任務之一。2006年12月銀監會發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允許產業資本和民間資本到農村地區新設村鎮銀行。2007年3月1日,我國第一家村鎮銀行——四川儀隴惠民村鎮銀行在四川儀隴縣金城鎮開業。村鎮銀行的設立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大舉措,標誌著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由以前的體制內的修修補補轉移到尋求體制外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