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 | 吳林海,杜文獻,童霞著 | ||
出 版 社: | 化學工業出版社 | ||
條 形 碼: | 9787122043542 ; 978-7-122-04354-2 | ||
I S B N : | 7122043541 | 出版時間: | 2009-2-1 |
開 本: | 16開 | 頁 數: | 169 |
版 次: | 1版 | 裝 幀: | |
定 價: | 48 元 |
內容簡介
本書基於國際經驗與建設創新型國家視角,綜合套用了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實證和規範、歸納和演繹、微觀和巨觀、靜態和動態、定性與定量的結合,對中國未來R&D投入與配置展開了具體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主要思路是: 一是既要發揮市場的力量,又要依賴於政府彌補市場失靈和干預市場作用的發揮,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加大政府R&D投入,誘導全社會增加R&D投入,提高R&D/GDP比重,並解決目前我國R&D來源結構“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問題,使我國R&D投入總量與來源結構、R&D/GDP和R&D在三大主體、三大研發階段間配置與工業化發展階段相適應。 二是R&D投入、來源結構、R&D/GDP與配置的發展演化有其固有的規律性,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上百年的工業文明史所折射、反映的規律性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 三是我國有著不同於已開發國家的國情,既要借鑑國際經驗,又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實現國際經驗的本土化,這是設計未來15年我國R&D投入與配置制度框架的基本出發點。 總之,本書的研究是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背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綜合國內外大量文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套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以R&D投入總量與來源結構、R&D/GDP和R&D配置的調整與變化作為研究的主線來展開深入的分析,試圖形成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服務於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本書目錄
0 緒論0.1 研究背景
0.2 概念界定
0.3 研究現狀
0.3.1 R&D來源結構
0.3.2 R&D/GDP
0.3.3 R&D配置結構
0.4 研究思路
0.5 主要內容
0.6 研究方法和主要創新
1 R&D與經濟成長:理論述評
1.1 經濟成長理論模型的內生化歷程
1.2 內生經濟成長的理論回顧
1.2.1 羅默的知識溢出模型
1.2.2 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溢出模型
1.2.3 瓊斯-真野惠里模型
1.2.4 博蘭德-楊模型
1.2.5 簡要評論
1.3 R&D增長模型
1.3.1 羅默的知識驅動模型
1.3.2 格羅斯曼-赫爾普曼模型
1.3.3 楊模型
1.3.4 新熊彼特增長模型
1.3.5 簡要評論
1.4 主要結論
2 中國R&D投入、配置與經濟成長
2.1 R&D投入及經濟成長的統計性描述
2.2 R&D投入與經濟成長的計量分析
2.2.1 數據說明和變數的平穩性檢驗
2.2.2 協整檢驗
2.2.3 誤差修正模型
2.2.4 Granger因果關係檢驗
2.3 R&D配置與經濟成長的灰色關聯分析
2.3.1 研發主體問的R&D配置
2.3.2 研發階段間的R&D配置
2.3.3 灰色關聯分析
2.4 主要結論
3 R&D投入、配置與政策演化的國際經驗
3.1 R&D投入總量
3.2 R&D投入強度
3.3 R&D來源結構
3.4 R&D配置結構
3.4.1 R&D投入在執行主體間的配置
3.4.2 R&D投入在不同研發階段間的配置
3.4.3 不同主體在不同研發活動中的配置
3.5 R&D投入與配置政策的演化
3.5.1 美國
3.5.2 日本
3.5.3 德國
3.5.4 韓國
3.6 國際R&D投入與配置的新趨勢
3.7 主要結論
4 R&D投入配置的主要缺失與未來需求
4.1 R&D投入明顯不足
4.1.1 R&D/GDP明顯偏低
4.1.2 來源結構呈低水平的均衡狀態
4.1.3 大中型企業R&D投入不足
4.2 政府R&D投入對企業誘導效應不大
4.2.1 相關理論
4.2.2 模型設定
4.2.3 1991~2005年間的實證結果
4.3 R&D投入效率偏低且不穩定
4.3.1 DEA模型
4.3.2 指標選取與數據採集
4.3.3 1991~2006年間的實證結果
4.4 R&D配置明顯失衡
4.4.1 三大主體間配置仍不合理
4.4.2 三大階段間配置仍不平衡
4.4.3 研發主體在不同研發階段間協同不夠
4.5 R&D投入與配置的未來需求
4.5.1 支撐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4.5.2 破解資源、能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
4.5.3 促進農業轉型
4.5.4 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4.5.5 滿足社會協調發展
4.5.6 保障國防與經濟安全
4.6 主要結論
5 基於戰略目標的未來R&D投入與配置分析
5.1 發展戰略目標與預測基礎
5.1.1 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
5.1.2 預測背景
5.1.3 相關結論
5.2 GDP總量與R&D投入總量的預測
5.2.1 GDP總量預測
5.2.2 R&D投入總量預測
5.3 未來R&D投入與配置的理想狀態
5.3.1 R&D投入強度的理想狀態
5.3.2 R&D投入來源結構的理想狀態
5.3.3 R&D配置結構的理想狀態
5.4 主要結論
6 未來R&D投入與配置的制度安排
6.1 完善政府加大R&D直接投入的制度安排
6.1.1 制度安排的預期目標
6.1.2 預期目標的可行性
6.1.3 加大政府R&D直接投入的制度安排
6.2 形成促進和誘導企業R&D投入的制度安排
6.2.1 預期目標與可行性分析
6.2.2 誘導企業R&D投入的制度安排
6.3 協同促進政府直接投入與誘導企業投入的制度安排
6.3.1 直接與間接政策的比較
6.3.2 合理界定政府與企業R&D投入的分工
6.3.3 制度安排中的若干關係
6.4 最佳化R&D配置的制度安排
6.4.1 制度安排的主要目標
6.4.2 制度安排的主要內容
6.5 提升R&D效率的制度安排
6.5.1 深化完善R&D組織形態
6.5.2 促進R&D組織形態演化的制度安排
6.5.3 完善R&D投入配置的監督評價體系
6.6 主要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