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中國設計十講

《中國文化與中國設計十講》是2008年中國電力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祝帥。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與中國設計十講》

本書旨在深入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結合部,通過藝術設計這一獨特的視角,分十個專題呈現中國文化史的某些獨特方面,在此基礎上展開對"設計本土化"這一當代藝術領域熱點話題的討論。

本書也是作者數次在中央美術學院開設《中國設計與中國文化》和《平面設計的本土化探索》兩門課程的講稿,注重現實意義、圖文並茂,展現出當代設計教育的前沿和特色,適合藝術設計、藝術史論及廣告學各專業師生、設計師以及其他對於中國文化、中國藝術與中國設計有興趣的人士閱讀。

作者簡介

祝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獲藝術設計學士與設計藝術學碩士學位。2003年起至今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藝術學和傳播學,已在《美術觀察》、《美苑》、《藝術與設計》、《現代廣告》、《廣告研究》等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及設計批評近40篇,出版譯著《流派·藝術卷》。

目錄

序一 山泉與深潭 陳剛

序二 絮叨的序 陳紹華

小引

第一講 生生之謂易——《周易》與中國設計精神

第一節 易象的生命精神與設計意味

第二節 “象”:在“言”與“意”之間

第三節 “觀物取象”與“觀象制器”——《周易·繫辭傳》的工藝觀念

第四節 希伯來民族造物與工藝思想的初步比較

第二講 盡善盡美——儒家對中國設計的啟示

第一節 由“禮”觸及的設計問題

第二節 儒家有關“創造”的論述

第三節 從設計社會學的視角看

第三講 反者道之動——道與中國思維方式

第一節 天人相分——道家思維方式中的一種“前理解”

第二節 釋“反”——“反設計”及其道家思想根源

試讀章節

第一講 生生之謂易——《周易》與中國設計精神

由於中國古代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設計”學科分類,有關“制器”的觀念也僅僅局限在《考工記》、《天工開物》、《園冶》、《長物志》、《閒情偶記》等狹義的“工藝文獻”之中。然而,對於現代設計有可能形成啟發的思想,還存在於廣袤的社會、文化和藝術背景中,我們的探討也將從對中國歷史上“軸心時代”經典文獻的解讀開始。

儘管古代學術體系不像今天學科分工這樣明細,但治經學和治諸子學的方法是有很大不同的。一般地說,治經學(尤其是古文經學)應首重文字訓詁,而治子學則重在闡發“微言大義”。儘管消朝乾嘉時期以來,正統的考據學家(大概除了戴震以外)幾乎大多認為治子亦應“首重考據”而對於義理之學有所排斥(如高郵王氏父子的“義理自現”說),但其實晚清一代學人也並沒有少把“我國之子學”與“泰西之哲學”相提並論。不過通過貶低“義理”標榜“考據”的功夫,其實也是走向了另外一種極端。至少它在解釋《周易》的時候就會遇到一些問題——如果嚴格地使用治群經的國小方法來研究《周易》,那么所得的就可能僅僅是《周易》之九牛一毛,更無法與當代設計實踐相關聯。這似乎也從一個側面論證了《周易》這部經書的不平凡之處,其內涵之豐富,以古往今來汗牛充棟的研究著述相比,還是令人驚嘆不已。

孔子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大過’是周易六十四卦的一個卦名,引者注)也。”(《論語》7.17)而中國的醫學、建築、武術、劍道、飲食、堪輿、棋藝等獨特的學問,也無不與《周易》有密切的關係。在我專業閱讀的範圍內,也已經看到很多建築與易學的研究成果。然而,以嚴格意義上的藝術設計而論,深入地探討《周易》與中同設計關係的專著,迄今還並不多見。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無不藉助於前人的成果,但筆者也並不想放棄這發凡起例的嘗試工作,哪怕只是為今後設計學界提供若干可供重複操作的“範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