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形式

三大亮點

二是修志方法的創新,用影像手段來修志是前所未有的。《中國影像方誌》創新運用現代影像技術來傳承方誌文化。它借鑑了地方志的體例來構建節目,分成引言、地名記、地理記、人物記、風俗記、手工記、後記等多個板塊。每一集遵循略古詳今、略遠詳近的原則,講述一個縣獨有的、最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地域特點,風俗習慣,建築美食,展現當地的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記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勤勞質樸,聰明勇敢的偉大實踐,謳歌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當代中國人的創造精神和奮鬥精神。
三是體量巨大,鴻篇巨製。《中國影像方誌》將以我國行政區劃中的縣和縣級市為拍攝主體。據查詢相關權威資料,全國目前共有縣和縣級市2323個,按每個縣或縣級市劃每地拍攝1集計算,《中國影像方誌》每地1集、每集40分鐘,計畫攝製2300集以上,因此《中國影像方誌》不愧為鴻篇巨製。
節目進度

攝製組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用1個月的時間,圍繞“地名記”“當代記”“大事記”“人物記”“名勝記”等板塊,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記錄汝陽的歷史考古、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特色物產,精彩呈現杜康、恐龍、炎黃、杜鵑、杜仲、麻花、梅花玉等有代表性的地域元素,為汝陽留下一份珍貴、鮮活的影像地方志。
分集劇情

本集主要內容: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被譽為“中國竹鄉”,是聯合國人居獎唯一獲得縣、中國首個生態縣。2015年,習主席在這裡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重要思想。“竹”是安吉的名片,安吉人自古就懂得愛護竹子,也曾受過竹子恩惠,安吉竹海面積達666萬平方米,占安吉全縣面積的三分之一,如今安吉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從事著和竹子有關的職業,他們用竹子創造出自己的樂器,他們也曾為G20峰會提供精美的竹器,安吉人也恪守竹子“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
第2集貴州黎平篇
本集主要內容:貴州黔東南黎平縣,中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自然和諧的環境、農耕時代的靜美讓這裡成為人類疲憊心靈的棲息家園。黎平的發展歷程與侗民族緊緊相系,侗歌則是侗民族的記憶與文化的主要載體,於是讀懂黎平、記錄黎平就與侗歌聯繫在了一起。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函谷關,天下名關;《道德經》,中華名著。在名關留下名著的是千古名人老子。名關、名人、名著的相逢是千年不遇的幸運。數千年來,戰爭的殘酷,商旅的匆忙,道家思想的寧靜在這裡碰撞交融,孕育出獨特的地方文化。而更加久遠而壯闊的人文畫卷也正從歷史深處慢慢顯影,逐步呈現在世界的眼前。
第4集廣西寧明篇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在廣西崇左市寧明縣左江岸邊的花山岩畫歷經千年磨洗依然鮮活生動,這些精彩豐富、粗獷悅動的圖案描畫於花山絕壁之上,記載著駱越族群的篳路藍縷,象徵著寧明小城的樂觀堅韌,如一幅精神圖騰,接受著世人的驚嘆和注目。古駱越人在石壁上書寫一部宏闊大書,將他們的智慧和勇敢寄託千年之後的來者。當代寧明在石壁上打開一段輝煌歷史,將祖先的遺產和精神帶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第5集湖北赤壁篇

第6集四川富順篇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富順隸屬四川省自貢市,地處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富順的先民自2000多年前,就和鹽結下了不解之緣。富順的井鹽開採盛極一時,不僅有領先世界的技術,也曾兩次川鹽濟楚,在戰爭年代極大增強了西南地區人民抗戰的信心。富順人眼裡,最正宗的豆花之城非他們莫屬,富順豆花的秘訣在於富順的滷水和每個豆花店形式各異的醬料。如今,富順正在成為輻射川南,連線渝黔滇的綠色生態農產品貿易加工園區和物流集散地。一座宜居、宜業、宜商的山水園林之城正在釜溪河畔靜待春光。
第7集陝西韓城篇

第8集廣西大化篇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在地處廣西河池市的大化瑤族自治縣,奔騰的流水打磨出一方人間奇景。沿途複雜的地理條件,造就了紅水河極易發生災害的特性。為了治理紅水河水患,國務院決定在這條落差極大的河流上開發十所梯級水電站。每到雨季,當地人會遵循著祖輩的做法,族人們用山中的木棍敲打地面,並發出響徹山谷的吶喊。
第9集江蘇句容篇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是華夏文明對於山的解讀。而茅山就是最好的例證。兩千多年來,多少執著於探究人類和宇宙秘密的人,遠離世俗的喧囂來到這裡,句容茅山的天地滋養,始終如一劑良方,啟迪著世間的慧脈仁心,去領悟逍遙物我,去融入萬法自然。
雲南平遙篇
《中國影像方誌·平遙》將於3月12日21時40分在CCTV-10央視科教頻道首播。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因囤兵而築,依誠信而生的平遙,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縣城裡的“日升昌”票號首開中國匯兌業務先河,半個世紀後,退出歷史舞台的“日升昌”以票號博物館的形式閃亮登場。平遙舉辦通過“國際攝影節”,闖出一條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平遙古城走保護與發展並重之路,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再造輝煌。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建德古稱“梅城”,置縣歷史悠久,三都漁村里九姓漁民們的特色風俗極具活力;古老的新葉村,保留著祖先的家訓、族譜,村民們保護古蹟的經驗被當作優質範本推廣。如今的建德擁江發展,傾力打造江南秘境國際旅遊區,建立了航空小鎮,搭建起新的立體交通網。這方揮灑著千年詩意與文華的土地終於梅開二度。
河北平泉篇高郵: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平泉,地處元朝三個都城之間的交通要塞。它因一眼終年不息的平地湧泉得名,也曾經誕生了勇猛剛毅的草原民族——契丹。當代平泉,依然流傳著有關契丹民族起源的傳說和民間習俗。這片土地,在循環經濟的轉型和文創產品的開發過程中,探索著新的發展之路。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在全國2000多個縣市當中,高郵,是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1963平方千米的高郵,鑲嵌在廣袤的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運河之畔,中國第六大淡水湖——高郵湖,五分之三的面積屬高郵境內。“控下河而引長江,襟皖東而帶蘇北”的地理優勢,讓高郵自古就形成了便捷發達的水上交通,為古代歷朝郵驛、漕運的必經之地。
貴州黎平篇
貴州黔東南黎平縣,中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自然和諧的環境、農耕時代的靜美讓這裡成為人類疲憊心靈的棲息家園。黎平的發展歷程與侗民族緊緊相系,侗歌則是侗民族的記憶與文化的主要載體,於是讀懂黎平、記錄黎平就與侗歌聯繫在了一起。
浙江安吉篇
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被譽為“中國竹鄉”,是聯合國人居獎唯一獲得縣、中國首個生態縣。2005年,習主席在這裡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重要思想。“竹”是安吉的名片,安吉人自古就懂得愛護竹子,也曾受過竹子恩惠,安吉竹海面積達666萬平方米,占安吉全縣面積的三分之一,如今安吉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從事著和竹子有關的職業,他們用竹子創造出自己的樂器,他們也曾為G20峰會提供精美的竹器,安吉人也恪守竹子“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

發源於秦嶺的嘉陵江,進入四川之後,蜿蜒南行,在閬中轉了一個180度的彎,閬中古城就在彎道之內。“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圍山勢鎖煙霞。”這環抱古城的秀麗山水,賦予了閬中延續千年的地名,也成就了“閬苑仙境”的美譽。走在閬中古城,會真切體會到山、水、城相依相融的自然格局,古城中大部分街巷都與遠山相對,望去都有青山作為一景。
內蒙古寧城篇
寧城,一個多民族聚集地,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這裡就已經有了人類生活的足跡。
古生物學家們在這裡找到了億萬年前大自然的饋贈,地質學家在這裡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蹟,遼王朝於此設立陪都遼中京,評劇在此紮根發展,農業與現代科技在這裡科學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