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排隊是中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無論乘坐交通工具、去銀行辦事情、買緊俏商品,或者去醫院看病、去旅遊景點遊覽,甚至在火葬場,到處都可以看見排隊的長龍。由於很多人不按規則排隊,為排隊大打出手的事件時常發生,並逐漸成為一種陋習,屬於中國式陋習之一。 中國式排隊是中國式陋習之一,主要表現在不按規則排隊:插隊、加塞、擁擠,常常為排隊互相叫罵甚至打鬥,是一種規則意識淡漠的體現。
排隊時代又捲土重來。這一回,城裡人輪候的不再是豬肉,肥皂和搪瓷缸子,而是金融、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或房子車子等大宗私人消費。無論在銀行還是在售樓處,與當年求生存排隊買民生物品相比,現在人們追逐的是更多的利益與不確定的明天。
特點
1、不管幾個人排隊,絕對不會排成一行;
2、人與人之間保持零距離;
3、不管有幾個人,總有人插隊;
4、無論男女之間接觸多么緊密,大家絕對沒有不好意思的時候。
表現
1、公車或者捷運一進站,等車的乘客就在車門前擠成扇形一起朝前沖;
2、在商場或者捷運的自動扶梯上,明明有標識提醒“左側急行,右側站立”,可總有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3、在旅遊景點,經常會出現出口也是入口,入口也是出口的現象,一些不寬的登山道路上,上上下下的遊客攪在一起,動不動就出現擁堵;
4、在一些售票視窗,要是沒有人在旁邊監督,就是三兩個人也沒法排成一條直線,先來一個站在視窗,後來的站在兩邊,再後來的就伸長脖子,貼在前人的背上朝前擠,沒買到票的擠不進去,買到票的擠不出來。
原因
1、長期以來中國人一直面臨著資源缺乏、機會稀缺的問題,先來先得一直決定著物質和資源的分配。比如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去上班,如果不使勁擠,禮貌地在一邊等候,恐怕要不了幾天就把工作丟了。
2、不按規則排隊是中國人規則意識淡薄的集體體現,中國人總覺得別人不守規則就占了便宜,自己遵守規則就吃了大虧,而中國式排隊就是這種心理的典型反映。
應對
有些中國人和公眾部門一直有改變排隊方式的努力,但這種不按規則排隊的陋習一直很難有改善:
1、梁實秋在早年一篇作品裡曾談到,抗戰時期在前門火車站,遇到不排隊就搶先買票的人,揚起鞭子狠狠抽他一下,他就一聲不響的排在隊尾了。
2、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組織者在排隊等候區設定了硬隔離設施。
3、很多人呼籲從素質修養方面改變積久形成的陋習。
4、“如果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配置時間資源,排隊就可能是最公平的解決辦法。”中山大學教授王則珂在其《排隊的文明》中指出,排隊要真正做到公平,最重要是貫徹“先到先得”或者“先到先辦”。
5、中國“後排隊”運動愈來愈顯著的群體性焦慮讓韋森倍加警覺。他認為這是人們對於未來缺乏信心的結果。“關鍵在於政府、社會都能夠在一個比較明確的法律規則下運行,無論是談民主談法制談和諧社會,最終目的都還是要讓人們能夠精確地預測未來,從而解除‘後排隊現象’的不安全感。”韋森說。
釋義
詞目:
排隊
拼音:pái duì
詞義:
是一個跟一個列隊從事一些活動。 人類社會中,有稱排隊為文明的表現。 在不同的社會中,有一定的文化差異。 相對於排隊,稱為爭先恐後。 排隊是有限資源的分配方法之一,“先到先得”相對於“價高者得”或者“親疏有別”、“私相授受”走後門等。
基本解釋
排隊 pái duì
[Line up] 呈現整齊的線形排列
排隊等待檢查。
排隊 pái duì
1. [Queuing up]
2. 數據等待接收和延遲,例如計算機處理過程中的作業或自動化生產線中的對象等
3. 分立的單元穿過通道的運動,例如到達計算機的程式或數據,或在交通擁擠的公路上的運動
詳細解釋
1. 依次排列成行。
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二回:“一日升帳宣令,飭部下頭目,排隊出發,直指明邊。”巴金《死去的太陽》:“終於下了動員令。接著便是排隊的工作,兩個人排成一行。”
2. 指按一定標準理清事物頭緒。如:把問題排排隊,依次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