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中國式企業文化](/img/5/861/nBnauM3X2QDO5cDOwgDOwUTNyITM5AzMwETMwADMwAzMxAzL4g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經濟性質
![中國式企業文化](/img/5/08e/nBnauM3XzEjMyQDN1MTOwgzNwITM2ETO5EDMwADMwAzMxAzLzk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企業與雇員的最優合作
哈維·雷本斯頓恩運用“囚徒兩難”的博弈理論對企業內勞動生產率作了分析。他指出:“假設所有雇員在兩種選擇間——‘黃金規則’努力選擇和最大化個人效用的選擇間——做出了相同的努力選擇。”也就是說,在黃金規則下,所有雇員都為企業的最佳利益行動。另一選擇則是,個人儘可能少地為企業的利益著想,並且在工作中做更多的事情來謀求自己的個人利益。與此同時,企業也有兩種對稱的選擇:可以按照黃金規則給雇員與可持續利潤相一致的最好的工作條件和薪水,另一種選擇就是成本最小化,即以最小化的工作條件和工資成本使雇員提供最大的努力。
在企業與雇員的博弈過程中就產生了兩種行為——對抗性行為(0,0)和合作性行為(1,1)。通常前者降低勞動生產率,而後者增加勞動生產率。雷本斯頓恩認為,習慣是博弈論協調的解。在企業中通過非市場性習慣,如信任、誠實、公平性以及對公平交易名聲的強調等等,可以消除或降低對抗性行為,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實現合作性行為的企業和雇員的組合,以至實現企業內部的一種均衡。
2.企業團隊精神能節省交易成本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阿馬蒂亞·森說:“一個基於個人利益增進而缺乏合作價值觀的社會,在文化意義上是沒有吸引力的,這樣的社會在經濟上也是缺乏效率的,以各種形式出現的狹隘的個人利益增進,不會對我們的福利增加產生好處。”經濟學家阿爾欽認為,企業文化作為制度的一個層面應受到重視,非正式約束是制度構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 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並構成代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可以灌輸價值信念、倫理規範、道德觀念、風俗習性,而且還可以在形式上構成某種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驗”模式。這些都從屬於企業文化的範疇。在他看來,企業實質上是一種團隊的生產方式。團隊生產的意義在於多項投入在一起合作生產的產出要大於各項投入分別生產的產出之和。企業文化的經濟性質主要表現在個人與其環境達成協定的一種節省交易費用和信息費用的工具,用制度規範來監督雇員的行為必然提高成本,企業文化能夠在團隊中形成一個統一的評判標準,在企業與雇員的博弈中簡化決策過程,減少對抗性行為所耗費的時間和成本。企業向市場提供的是整個團隊的產品,並不是每個成員的邊際產品,而人的機會主義傾向會誘致“搭便車”的行為,正是這種制度性規範能有效地克服“搭便車”問題。
哲學性質
![中國式企業文化](/img/6/009/nBnauM3XxQzMwQTM1QTOwgzNwITM2ETO5EDMwADMwAzMxAzL0k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中國有句俗語:“小勝考智,大勝考哲。”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包括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悌、中庸、知行等方面的內容。傳統文化建立的根基有三個方面:
宇宙人生的真相——“一體論”。“一體論”源於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謂“天人合一”,是指天與人既分又和,非一非異。天不是人,人不是天,所以相分、非一;但人又是天的產物,又內在統一,所以又相和、非異,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發展。企業和雇員的既得利益和長遠利益是一致的,就有如天涵蓋人,而人的活動又會改變天。雖然雇員的短期目標可能利己性多一些,但從長遠的角度講,這種短期目標會最終與企業的長期目標匯集,帶領企業向前發展,所以企業和雇員應該同存共生,互利互惠。
人類應有的態度——“天下為公”。“人之為人本於天”,人的本性即天性,天性是無私的,是公正的,是公平的。“天下為公”代表企業是各方面利益的協調和統一,企業運作的一切因素都應以企業的利益為前提,對於企業資源應平等的運用和分配,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的管理和分配。
人類最基本的品德——盡孝報恩。“孝”是儒家文化中最基本的內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體現。“人之行,莫大於孝”,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孝”不僅是中國基礎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現行文化的靈魂。企業文化的終極目標就是引導人的這種自發性,儒家文化的盡孝報恩思想能夠解決人的自覺和自我約束的問題。因此,在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情況下,人就成為企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企業文化的主體和建設核心就應以人為本,建立和健全人本管理機制。
待提高
![中國式企業文化](/img/3/4dc/nBnauM3XyYTM1UjM1cDOwUTNyITM5AzMwETMwADMwAzMxAzL3g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中國企業文化需要補強的因素主要有:
能力主義:要提倡建立基於能力的企業文化,淡化“沒有功勞也有苦功”的觀念,在此基礎上培育結果導向的績效文化。同時要建立等級差別的薪酬福利體系,打破平均主義,除去吃大鍋飯的思想。要改變人才觀的“德才兼備”觀念,加強對“才”的認識,在不違背公司精神和社會倫理的前提下,大膽啟用新人,放棄絕對“忠誠”的人才觀。
開放容納:積極吸收各種新的觀念與思想,引入不同觀念,在創新管理思維的前提下保持企業文化的動態發展,以適應市場的發展需要,因循守舊的思想是企業文化最大的敵人。
公平競爭:儘管中國關係導向型的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但在市場化意識日趨強烈的情況下,公平競爭是市場發展的趨勢,因此如何加強企業的市場競爭意識與能力是企業需要強化的思想意識。
職業精神:中國企業要努力加強員工的職業精神培育,教導員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職業化員工,提高工作效率,強化職業責任。
制度管理:在沒有良好的制度管理基礎時,強調企業文化的作用容易導向人治主義和虛無主義,企業文化的基礎是科學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