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公園位於如皋主城區東郊,是一個集愛國主義教育和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紅色旅遊景區,由紅十四軍紀念館、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培訓拓展基地和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館等組成,是目前江蘇境內唯一反映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色旅遊景區,被評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首批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習實踐基地,已被列為國家革命紀念設施。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紅十四軍紀念館景區位於如皋市主城區東南部,占地296畝,總投資約4億元,由紅十四軍紀念館、廣場景觀、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館、戶外拓展訓練基地四部分組成。主體建築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齊康教授親自設計,館名由紅十四軍將領張愛萍同志生前題寫。2009年4月,經江蘇省委黨史工辦和中共南通市委批准,紅十四軍紀念館開工建設。2010年秋,經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軍事科學院專家組審查認定合格。2011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聯合發文,同意紅十四軍紀念館正式開放。紀念館先後被民政部、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命名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2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習實踐基地、江蘇省誠信服務單位。

紅十四軍紀念館占地6.3畝,建築面積7860平方米,高15.8米,分上下兩層。由序廳、尾廳和“江海曙光、長夜驚雷、斬木舉義、軍旗如畫、革故鼎新、金戈鐵馬、碧血丹心、野火春風”等8個展廳組成,展出圖片1300餘幅、說明文字近4萬字、實物資料700餘件,復原場景24處,聲光電場景展示5處,雕塑23處,真實地反映了土地革命時期那段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

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館

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館總建築面積2193平方米,由“星火燎原、雄關漫道、中流砥柱、薪火相傳”四個展廳組成,館內以大量歷史事實和珍貴歷史圖片共同詮釋了偉大的紅軍精神,真實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的誕生及其發展歷程。

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培訓拓展基地

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培訓拓展基地系列呈現了瑞金出征、突破封鎖線、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民族風情、飛奪瀘定橋、過草地、勝利會師、延安生活等模擬場景;青少年歷史教育館全面展示了中國工農紅軍的誕生及發展歷程,開展拓展訓練項目,讓青少年重走長征路,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弘揚革命精神。

門樓

陵園的門樓高大雄偉,造型別具一格。門徽上的一顆大五角星和四顆小五角星,象徵革命先烈前赴後繼,英勇鬥爭,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張愛萍將軍題寫的“如皋烈士陵園”6個金字,用花崗岩鐫刻而成,鑲嵌在橫楣上。

內廣場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

內廣場是如皋革命鬥爭的縮影,是舉行憑弔先烈活動的場所。內廣場中心聳立著一座27.7米高的紀念碑,旨在紀念中共如皋縣委1927年7月建立。碑身為三支倒插的步槍,象徵蘇中戰役有三仗奏凱於如皋。底座是如皋行政區劃地圖,並用紅色鵝卵石標出皋南、丁林、如黃路三大戰役的位置。內廣場分5級台階,象徵了如皋革命經歷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閣階段。內廣場北側是7折牆,是為紀念蘇中七戰七捷;七折牆由14個牆面,是為紀念紅十四軍的鬥爭。牆的下部分別鑲嵌著14幅花崗岩浮雕。它再現了如皋兒女的英勇戰鬥場面和如皋革命鬥爭的光輝歷程。內廣場兩端牆面上分別鑲嵌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陳毅在五十年代專門為如皋英烈作的題詞。西側是朱德在1958年1月2日的題詞:“為人民解放事業而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東側是陳毅在1956年4月的題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紀念館

紀念館整體色調為灰色,與南京的梅園新村紀念館、淮安的周恩來紀念館的色調相同,意在紀念周總理,因為,周總理在國內外重大政治活動中常常穿灰色制服。

紀念館分門廳、導廳、瞻仰廳、陳列廳、報告廳五部分。門廳內懸掛著如皋市委、市政府寫的前言。導廳內陳列著張愛萍將軍1963年在如皋烈士館題寫的七律詩。瞻仰廳內陳列著如皋籍4000名烈士的英名銅牌和200多位烈士的遺像。陳列廳內用電動圖片、照片、革命歷史文物等再現了如皋革命歷程和先烈們的光輝業績。

紀念館 紀念館

“碧血遍染江淮間,丹心永照桑麻田。萬紫千紅春長在,英雄兒女笑九泉。”張愛萍將軍的這首七律詩,真實的漚歌了戰爭年代的如皋兒女。如皋這塊英雄的土地,1922年就有了共產黨員進行革命活動的足跡,1930年成為全國19塊紅軍游擊區之一,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是蘇中的重要革命根據地。

歷史事件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通海如泰地區是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帶。1930年初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是江蘇省境內唯一的一支中央序列紅軍。在中共通海特委的領導下,紅十四軍馳騁蘇中8縣,歷經大小戰鬥近百次。紅軍主力2000多人,赤衛隊數萬人,不屈不撓鬥爭了7個多月, 在游擊區內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革命游擊戰爭。中心根據地約120平方公里,被列為全國15塊紅軍游擊區之一。

1922年如皋早期黨員吳亞魯便組織、創辦了平民社,出版報紙《平民聲》,宣傳革命思想。

1926年10月,如皋第一個黨支部在西鄉鄂家埭國小成立,支部直屬中共浙江區委領導,書記陸景槐。

1927年7月,中共如皋縣委在如城西南角福成庵成立,是通海如泰地區最早成立的中共縣委之一。

1930年在如皋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是土地革命時期江蘇省境內唯一的列入中央序列正規紅軍武裝。在中共通海特委的具體領導下,紅十四軍在南京國民黨中央政府臥榻之側橫戈躍馬,馳騁蘇中八縣,歷經大小戰鬥近百次,在游擊區內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並且在全省率先建立縣、鄉蘇維埃政權,通海、如泰兩塊紅軍游擊區被列為全國15塊紅軍游擊區之一。紅十四軍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在江海大地上播下了武裝鬥爭的火種,在一定程度上延滯了國民黨對中央蘇區根據地的大規模圍剿行動,對中國革命戰爭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並為後來新四軍東進和蘇中七戰七捷打下堅實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