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買家

中國大買家

《中國大買家》真實記錄了在海外業務開拓過程中中國企業的成功與失敗,中國企業家的追求與夢想。

基本信息

寫作背景

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在海外進行較大規模的直接投資,是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近十年來國家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的結果。經過多年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們突然發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加工基地和資源能源產品的主要進口國。中國長期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為世界資源能源市場帶來了新一輪的繁榮。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的企業如何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解決國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資源能源短缺的發展瓶頸?如何打破貿易保護主義壁壘,減少貿易摩擦?如何實現產品升級換代,尋求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如何發揮中國技術、設備、勞工成本在國際工程承包市場上的比較優勢?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提升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一系列問題必然成為我國政府、企業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

序言

總 序

吳敬璉/文

《財經》《財經》

2008 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 周年紀念之年。

中國人歷來有由當代人將當時發生的事件記錄下來,以便以史為鑑的傳統。我們身處偉大的時代,更應當對我們的成功與失誤,進步與挫折加以記錄和分析,以便總結過往經驗,明確繼續前進的方向,把改革開放的事情辦得更好。

然而,在舊時代中,修史的權力基本上被官家所壟斷,以致對歷史事件的記述被簡約閹割為帝王的“起居注”,以此為基礎修成的“正史”也在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帝王家譜”。其間,為了統治者的利益而增刪修飾,更使歷史丟失了它的真面目。在新時代里,這種做法不應當再重複了。

改革開放是大眾的事業,億萬工農民眾、專業人員、企業家、政治家參與了這一事業。將他們的輝煌業績和失敗挫折記錄下來的最合適的筆者,莫過於現代社會中的“無冕之王”——新聞記者。新聞寫作所要求的翔實準確,使新聞分析成為作這種活歷史記述的最佳文體。可以說,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財經》雜誌叢書——這套由《財經》雜誌以不同內容選輯而成的書,便是如此這般地使昨天的新聞成為了今天的歷史。不過,它是一部未完成的歷史,因為改革還在繼續,每一天都上演著激動人心的大戲,我們的財經媒體也源源不斷地取得鮮活的素材。

2008 年4 月18 日,是《財經》雜誌創刊十周年紀念日。自1998 年4 月創刊至今,《財經》雜誌已出版200 余期。十年來,《財經》始終秉承“獨立、獨家、獨到”的編輯理念,以新聞的權威性、公正性、專業性的視角,以歷史的見證者、參與者、推動者的身份,持續關注、報導影響中國及世界發展進程的重大事件和焦點人物,成為目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財經新聞媒體。

《財經》走過的十年,是中國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風雨十年,也是開始全面融入國際競爭的挑戰十年。《財經》在探索新興獨立新聞媒體的發展之路上,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共同成長。十年來,在中國改革最重要的時刻,《財經》都有比較完整的報導和切實的記錄;在改革中一些有爭議、有困惑、有風險的重要事件上,《財經》以新聞人的敏銳目光,率先作出了報導,推動了事件的轉折和改革的進步;《財經》在市場經濟和法治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具有高專業標準的報導。

十年來,《財經》雜誌在我國的專業人員乃至一般民眾中逐漸享有很高的聲譽,這不僅是因為它用自己如椽之筆向經濟中的黑暗行為投去一支支投槍,而且是因為《財經》雜誌集合了一批有抱負、有才華、有社會責任感的新聞人。他(她)們在迷霧重重、往往受到權力扭曲的市場上,憑著赤誠的心,用單薄的肩扛起了他(她)們本來難以扛起的重擔。

在市場經濟中,報紙、雜誌也是商品,但是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承載著諸多社會責任、人文關懷的特殊商品。因此,如何協調業者的近期利益和社會利益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從長遠看,越趨近於社會利益而避免急功近利,越能獲得市場利益。因為社會的利益就是讀者的利益,保證了社會的利益也就保證了讀者的利益,而讀者又是媒體的最終消費者。然而,經濟現象往往撲朔迷離,普通投資者不一定能夠憑直覺識別什麼是自己的利益所在,這就使虛假的“報導”和似是而非的“理論”能夠行於一時,也必定會有些人禁不住短期利益的誘惑而背棄良知、貽害社會以致自毀長城。所以要辦好媒體就必須秉持一心為讀者的理想,摒棄急功近利的短見,通過自由表達對於社會的觀察和分析來服務社會。媒體的操持者,還應當有對於新聞事業的感情和敬畏,以及對於無冕之王這一桂冠的持久珍惜。

《財經》雜誌叢書是《財經》雜誌的增值產品,此前,《財經》雜誌叢書已出版《引爆1998》(1999 年出版)、《黑幕與陷阱》(2003 年出版)、《管制的黃昏》(2003 年出版)、《轉型中國》(2003 年出版)、《SARS 調查》(2004 年出版)等書目,均選自《財經》以往的一些經典報導與評論,但在彙編時,又不是簡單的內容集合,而是通過其內在的邏輯性與現實的關聯性,重新規劃選題,並根據相關事件和人物的最新進展,予以內容的增補和完善,使其既忠於原有的歷史記錄,又有與時俱進的強烈的現實感。由於這樣的立意和安排,其中有些報導雖已時過多年,但讀來仍不覺乏味,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而此次印行的《財經》雜誌叢書新書,包括《企業變形灰幕》《中國大買家》《危機中國》《權殤》《“三農”變局》、《誰葬送了華爾街》,它們既是以往《財經》雜誌叢書的延續,也是《財經》創刊十年來對相關報導的一次全新的匯集。相信會像以往幾本叢書一樣,同樣受到讀者的關注和喜愛。

對於《財經》雜誌叢書所輯錄的文章所記述的事實是否有差錯,它們所表達的觀點是否全都正確,人們完全可以見仁見智,作出自己的評論。但其中的許多文章,閃現出了上面講到的那些新聞人應當具有的精神光芒,而且往往妙筆生花、引人入勝,因此《財經》雜誌叢書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在於它對熱點問題的犀利剖析促進了淨化中國市場環境的努力,而且對於提升中國傳媒界的職業探索和專業素養也是極具重要意義的。我十分樂意為之作序,並希望《財經》雜誌叢書今後越出越多,越出越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